APP下载

北宋归明人军事组织浅探

2021-10-26董书豪

今古文创 2021年36期
关键词:北宋

【摘要】归明人,即北宋中央王朝政权对外族国家归顺北宋政权人的称谓。由于北宋时期周围少数民族政权林立、战事频繁,加之北宋经济繁荣及相应的招抚政策,有大量少数民族民众归顺宋朝,并为宋朝所用,其中抽调归明人建立相应的军事组织就是其中一方面,而归明人军事组织也是北宋军队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北宋;归明人;军事组织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36-0055-03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传统文献中关于党项西夏诏令奏议整理研究”(项目号GIP2020085)。

归明人,是北宋时期对于其他国家或民族主动归顺北宋人的称呼,多以契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居多(但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其他政权下统治的汉人也算)。归明,顾名思义即归顺圣明之主,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代忠亮〈答吐蕃东道节度使论结都离等书〉》中就曾写到“北虏何为归明,南蛮何为归化”。学界对于归明人的研究多以研究北宋王朝的归明政策,即授予田宅官职等基本情况,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①,但对于归明人的军事组织与北宋整体军队体系的关系还未有人深入研究,同时归明人军事组织势必会对北宋军队体系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军事组织的基本情况。本文从其军事组织的主体归明人入手,探究归明人与归明人军事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归明人军事组织的基本情况。

一、北宋归明人军事组织

北宋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北面有契丹民族建立的辽政权,西南有大理及西南夷,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在国家交往中逐渐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归明人群体”,“归明人,元不是中原人,是徭洞之人来归中原,盖自暗而归于明也。如西夏人归中国亦谓之归明。”[1]归明举人李渭也自称“本化外溪洞人”。归明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北宋政府对此很重视,制定相应政策来招抚这些归明人,如赏赐田地住宅赐予官职等,同时将归明人中强壮者组成军队,如契丹直,归明渤海,吐浑等,用来充实国防。

北宋初年由于北宋实力强大,加之辽国内部贵族争权、统治混乱,导致有大量契丹人归附宋朝,开宝二年(969)十月“契丹舍利、于鲁等十六族归附,以其大首领罗美四人为怀德将军,八人为怀化郎将;次首领诺尔沁旺布十五人为归德司戈”[2]234,“契丹酋长王甲来降,置丰州以处之”[3],太平兴国四年(979)八月庚申“契丹苏哲等二十八人来降,赐以衣服钱帛,配隶契丹直”[2]459。雍熙三年七月,诏“北界归明人先令分处并、代”[2]8953。太平兴国五年(980),“岢岚军言:‘戎人二百六十余户,老幼二千三百余户来附’并州又言:‘戎人二百三十四户、五千三百余口归附’”[4]9715。太平兴国七年(981)十二月,“日利、月益、没细、兀瑶等十一族附丰州”[4]9715。端拱二年(989)十一月“以契丹伪命南大王兄子耶律昌时领涿州刺史”[4]9723。从中可以看出宋初两朝的契丹归明人多以部落形式归顺宋朝,人数众多。宋真宗景德元年后,由于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处理双边关系依据“澶渊之盟”的规定,不收留契丹籍归明人,部分吸纳原籍在北宋故地的契丹汉人,曾在辽国做官者,一律不收。景德二年(1005),“二月十日,瀛、代州部送投降奚、契丹九人赴阙,诏以请盟后者付总管司还之”[4]9731,“自今有北界思乡过来人口,若不曾于北界为官,并依累降条贯指挥”[4]9194。宋仁宗时,曾任命契丹归明人赵英为洪州观察推官,并改名为赵至忠。后又有契丹归明人蒙守中由武职转为文职。这一时期的契丹归明人大多为个体,且父祖皆为汉人。北宋末年,由于辽国国事衰微,宋又与金结“海上之盟”,大举进攻辽国,导致大量契丹归明人的出现,北宋也依靠他们接管辽国原统治区,代表人物有前期的马植,往返于宋金之间促成宋金结盟;后期的郭药师,在宋金之间摇摆不定,先以涿、易两州降宋,后又降金成为金军攻宋的先锋官。这一时期的归明人大多为投机主义者,只是迫于辽朝灭亡压力才投降宋朝以换取官爵财富,其中绝大多数人又在金灭北宋时投降金朝,成为灭宋的一员。

由契丹归明人组成的军事组织为北宋称之为契丹直与契丹归明神武。北宋依五代旧制于禁军中设立契丹直,隶属于殿前司马军,关于契丹直的记载详见于《宋史·兵志》,建隆以来之制,“契丹直三。咸平、许、寿各一。后唐置,旋废。开宝三年,以辽人内附之众复置。太平兴国中,因事复置,旋废”[5]4586,熙宁以后之制“契丹直三。咸平。棣昌、寿各二。熙宁九年废”[5]4611。根据这两条史料大致可以看出来,契丹直于太祖开宝三年(970)建立,原因是有大量辽人归附北宋,后又于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复置,可以看出契丹直在太祖朝被废,根据史籍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有契丹人苏哲等28人配隶契丹直,则契丹直于太平兴国四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太祖没有必要在短短几年里立契丹直又废契丹直,所以根据刘浦江先生的看法认为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只是增设契丹直,毕竟在太平兴国年间宋对辽还是持进攻态势,仍有大量契丹归明人的到来。契丹直从太祖年间一直到神宗年间存在了一百余年。史书中关于契丹归明神武的记载较少,“归明神武太平兴国四年,亲征幽州,以其降兵立此军。除指挥一,后增为四。雍丘。”[5]4591归明神武的设立是因辽国降兵多,也以此印证了契丹直扩编一事,契丹直与归明神武都是选辽人而成,只不过一支隶属于殿前司马军,一支隶属于侍卫马军司,鉴于宋朝一直提倡均衡,内外相制,也许是不想让辽人组成的军队同属于一军之下。

除了契丹归明人外,其他民族归明人也在史籍中出现,渤海归明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征幽州,“渤海酋帅大鸾河率小校李勋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骑与范阳军民二百余人皆来降。召见,赐钱帛,以大鸾河为渤海都指挥使”[2]456。其军事组织为归明渤海,建隆以来之制,“归明渤海指挥二。京师。太平兴国四年,征幽州,以渤海降兵立”[5]4586,熙宁以后之制,“归明渤海二。京师。元丰元年,拨填拱圣一,余拨隶骁骑右四”[5]4610。吐渾归明人,“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5]78。其军事组织为吐浑小底和吐浑直,建隆以来之制,“吐浑小底旧指挥五,治平中并为二。京师。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获吐浑子弟,又选监牧诸军中所有者充。”[5]4586“吐浑直指挥四。咸平、陈留各二。太平兴国八年,太原迁云州及河界吐浑立,屯并、代州,雍熙三年,又得云、朔归明吐浑增立,屯潞州。”[5]4587,熙宁以后之制,“吐浑五。治平中,并为二。熙宁二年,并为一。元丰元年废。中兴后,属步军。”[5]4611“吐浑直三。太原二,潞一。熙宁六年,废潞州一。一年,废太原二。元丰二年,太原、潞州各一,勿填阙。中兴属步军。” [5]4611另有其他归明人军事组织,“安庆直四。太原一,潞三。太平兴国四年,迁云、朔及河东归明安庆民分屯并、潞等州,给以土地。”[5]4587熙宁以后之制同,熙宁六年废,“三部落指挥一。太原。太平兴国四年,亲征幽州,迁云、朔、应等州部落于并州,因立。”[5]4587熙宁以后之制同,熙宁三年废,“清塞周立,指挥二。其一北蕃归附之众,营寿州……宋初,选本军子弟补其阙”[5]4592,“威远府州厢兵,本胡骑之精锐,庆历初,升禁军。指挥二”[5]4593,“归明羽林太平兴国四年,征幽州,获其兵立”[5]4599,“清涧庆历初,募土人精悍这充,因其地名。指挥二”[5]4600等归明人军事组织。

二、归明人军事组织的基本情况

对于归明人军事组织,首先要了解其军队规模,根据上文引自《宋史·兵志》的记载,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军队人数。如上文所见“契丹直三”,这里的三指的是三指挥,正和后文“咸平、许、寿各一”相对应。宋代禁军的编制有四级分别为:都、指挥(营)、军、厢。北宋时,指挥(营)是最重要、最普遍的军队编制单位,其统兵将领为指挥使。因此对于文献中所出现的军队数量概念时,其编制在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通常被认为是指挥(营)。为什么北宋军队的基本编制是指挥呢,这涉及北宋立国的基本政策,即防止武将专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军队中“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北宋军队征伐,更戍之时往往不以厢、军两级别调动,而是抽调各军下面的指挥一级,临时拼凑成部队,使得统兵官不识其麾下士兵,而对于指挥一级的士兵则完全不存在“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这一状况。每指挥(营)的人数按规定应为500人,《武经总要》中载“国朝军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6]由此可以算出(按全盛时期计算即指挥最多时),建隆之制,契丹直应有1500人,契丹归明神武有2000人,归明渤海1000人,吐浑小底2500人,吐浑直2000人,安庆直2000人,三部落500人,清塞军500人,威远军1000人,清涧军1000人,归明羽林不详。总计14000人,考虑到北宋禁军缺额大约达1/3,因此估计归明人军事组织于禁军中约有9000人。其中归明渤海、契丹直、吐浑小底、吐浑直、安庆直、三部落属殿前司马军,契丹归明神武、清塞、威远属于侍卫亲军马军司,归明羽林、清涧属侍卫亲军步军司。

从其驻扎地区来看,契丹直驻咸平、许、寿三地。其中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属开封府,许州(后升为颍昌府,今河南省许昌市)属京西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县)属淮南西路,契丹归明神武驻雍丘(今河南杞县)属开封府,归明渤海、吐浑小底驻京师(今河南开封),吐浑直前期驻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陈留(今河南省陈留镇)属开封府,后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潞州(今河南省长治市)属河东路,安庆直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潞州(今河南省长治市),三部落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清塞驻寿州(今安徽凤台县)属淮南西路,威远、归明羽林、清涧驻扎区域不详。即开封府有6000人,淮南西路有1000人,河东路驻有4500人,京西北路500人。

综上,可以看出归明人军事组织被交平衡的安排在殿前司、侍卫司当中,且就其驻扎区域来说京师与地方兵力也大致相同,这些都与北宋的基本国策分权制衡,内外相制不谋而合,哪怕是在归明人军事组织的分配上,宋朝统治者也不允许三衙中出现不等,京师与地方兵力出现倾斜。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虽然这些归明人军事组织属于禁军,且属于禁军亲卫军,但他们并没有承担禁军亲卫军的职责。“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欲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其在外者,非屯驻。屯泊,则就粮军也”[5]4571,以归明人军事组织契丹直、吐浑直、安庆直为例,只有契丹直的一个指挥常驻开封,其余都驻扎在外。其实这不难理解,绝大多数的归明人军事组织成立于太祖太宗两朝,太祖太宗朝国力强盛有征辽之意,为了表示对归明人的信任将其编在禁军之列,传达出一种一视同仁的理念。同时这些归明人军事组织作战凶猛,跟随禁军出征可以起到冲锋陷阵的作用。但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的国策开始趋于保守,而这时的归明人军事组织就变得非常尴尬。一方面北宋政权要对其保持鼓励的态度,仍将其列为禁军二司之内;而另一方面,新即位的皇帝对其又不是很信任,加之宋人的华夷之辨的理念影响,最高统治者很难将这么一只战斗力极强的军队留在身边,这就导致了归明人军事组织虽为禁军二司所辖,但并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一现象的发生。

至于归明人军事组织的兵员来源,一部分是不时有新的归明人投靠宋朝,但这一数量较少,尤其是宋辽宋夏和议之后仅有少数小规模的归明人存在,而绝大多数的兵員补充来自父死子继这一来源,类似于元明两代的军户制度。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诏“施州自今归明军校,死者许其子孙代守边”[4]8953,而那些小众的归明人军事组织由于人口基数较小,兵员逐渐减少,也就没有了设置需要,如三部落熙宁三年被废,安庆直熙宁六年被废。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二月,“诏免归明人子孙为义勇者,止令附保”[4]8954,自此以后契丹直于熙宁九年被废,吐浑于元丰元年废除,其他归明人军事组织也大多缩减编制或并入其他禁军之中。

归明人军事组织是北宋军队的一部分,丰富了北宋军队的组成,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实力,同时归明人军事组织的存在使得北宋军队更加了解外族的战斗方式及弱点,以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并且从归明人军事组织也可以看出北宋内外相制的治军特点。

注释:①对于北宋王朝归明政策的主要研究有:陶玉坤、薄音湖的《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6期),陶玉坤的《北宋对契丹归明人的安置》(《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顾吉辰的《北宋归明制度考述》(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8年04期),戴建国的《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归明人的政策》(《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侯爱梅的《试论北宋对西夏归明人的政策》(《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3期)等。

参考文献:

[1](宋)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宋)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简介:董书豪,男,山东德州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史专业。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