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产业适应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2021-10-25刘勋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产业适应性新工科

摘要:基于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新工科”要求为背景,从人才培养入口的培养规模需求预测、人才培养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出口的校企反馈机制三个环节与产业适应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入手,在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改进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提升“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的目标。

关键词:新工科 产业 适应性 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行动计划,前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同年印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与《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我国面对全球制造业升级的挑战,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的决心。

二.“新工科”背景下提升产业适应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关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样肩负着为国家输送的合格“新工科”人才的社会责任与使命。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方案》与《行动计划》开宗明义,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并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性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的关键所在。

通过研究分析《方案》中的“职教20条”与《行动计划》中的“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求,结合“新工科”提出近三年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2017-2020)”学生就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发现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产业适应性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前瞻性的人才需求预测

对“新工科”背景下产业人才需求量及发展规模与速度预估不足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表现为扎堆布局当下的热门产业,这种缺乏前瞻性的人才培养导致培养规模的短视性,很容易造成产业人才的冗余或紧缺。

(2)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不及时

面对“新工科”背景下产业快速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改变,高职院校往往反应较慢,陷入新专业开设不及时,传统专业更新慢的困局,導致学生在实习及就业期间难以快速适应产业需求与自身专业认知上的差异性。

(3)缺乏校企之间的有效反馈机制

随着“新工科”背景下产业的不断升级与迭代,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会在学生就业之后难以及时反馈到高职院校,转而变为一种单纯的学生个人社会行为。由于缺乏一种良性互动的有效反馈机制,使得学校难以第一时间获得企业所反映出的产业需求,往往只能通过滞后的就业市场调研进行自我整改,在这种校企双方彼此信息反馈闭塞的环境中,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产业适应性的下降在所难免。

以上提到的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培养国家亟需的“新工科”人才时,在入口(培养规模)→过程(课程设置)→出口(校企反馈)三个环节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也导致了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较差。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产业适应性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周香等在《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高职教育改革方向与行动路径》一文中,围绕产业需求与课程设置,给出了高职“新工科”课程体系建立方式;蒋学华等所著的《地方高校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对“新工科”要求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现有模式的不足;付含菲等则在《“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中进一步对目前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其中特别关注了传统工科的培养模式转型。而在具体专业上,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应人才培养环境的方案讨论,如陈本锋对比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模式探索》中给出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改革模式;段向军等则基于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通过《新工科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对现有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高秀清针对土木专业特点,以自身院校为例在《“新工科”高职水利土木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中给出了高职院校土木专业群建设方案。

三.总结

上述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新工科”在高职院校层面上的实施情况做出了总结说明,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改进办法,为后续项目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文廷,张蓬涛.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出版社

[2] 孙博玲. 《“新国标”的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刘勋(1982.07-),男,湖北黄冈人,就职于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液态包装技术、金属材料及焊接、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业适应性的方案研究,课题编号:2021QZJ069

猜你喜欢

产业适应性新工科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