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2021-10-25张永强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垃圾文明科学

张永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共同制订并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國民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是实现学科育人非常有效的途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有些教学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怎样找准生态文明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的契合点,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学科育人提出的新考题。

一、精研教材,定位课程生发点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离不开教材的有力支撑。现行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以教科版为例)内容广泛,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编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有些内容直接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实践探究,有些内容则润物无声地渗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最好的有形载体,需要科学教师进行梳理和整合,让教材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要用好原生态教材。科学教材中的生态环保内容涵盖了探究学习内容、科学阅读以及资料库等,不但深化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并落实在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用好这些教材,为学生从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备足了萌芽的沃土。

如,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中明确提出“不惊动、不伤害动物,不损坏动物的家”的具体要求;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中的“科学阅读”资料库,涉及材料的来源和去处等内容;而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则在前期探究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中的垃圾丢弃现象入手,向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的全面探索。教师在教学时,引领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借助阅读资料拓展学生思维、深入生活实际明确环保做法、寻找现实问题展开持续关注,让科学教材发挥最大的生态教育功能。

要开发新生态资源。生态文明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而生活更是最好的教科书。培根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单凭科学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教材,立足生活,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学校从校本、社会和网络三个层面开发了适合小学生的新生态资源。

(一)开发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开发是提升教学实效的有力补充。根据教学需要,我们主要开展了学具自制和课程研发,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育人优势。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比武活动,把师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参与教学和研究中,用课后服务于课上,让教材真正“活”起来,实现科学教学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共赢。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斜面的作用》时,学生用自带的泥巴模拟修盘山路,充分探究斜面的作用,“玩泥巴”不但绿色环保,也是学生的最爱,材料唾手可得,探究兴趣高涨,一举多得。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时,我们用矿泉水瓶制作模拟小火箭,让学生现场感受反冲力,实现废弃物再利用,现象直观、效果显著。围绕“环境与我们”主题,我们组织研发了《垃圾分分类》校本课程,从垃圾哪里来、垃圾宝宝住哪里、垃圾的妙用等方面让垃圾分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润物无声地把生态环保理念根植学生内心。

(二)盘活社会资源

学生身边的公园、湿地、环保局、科技馆……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开展“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主题教学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公园、湿地,开展对动植物与环境的观察研究,并组织环保志愿行动,让观察和保护同步前行。在探究“材料”和“地球的运动”等主题时,我们走进环保局、气象局、科技馆等开展科技研学,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融合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巩固了课本所学,让生态环保行动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借力网络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要从小抓起,更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我们突破教材和现实的局限,引领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前沿领域,浏览全方位的网上数字科技馆,将人工智能与环保融合,让学生寻根探底,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对未来科学世界的浓厚探究兴趣。基于网络引领,学生的科幻日记、自然笔记、环保小论文等,让生态文明教育展开了梦想的翅膀,为生态文化的宣传和繁荣搭建了更宽广的舞台。

二、聚焦学情,激活课程着力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把生态文明意识根植学生内心深处,并自觉养成践行绿色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学校精准把握小学生的认知局限和强烈的好奇心这一最好的学情,在实施教学时,对教材目标分层细化,对教学内容有序厘清,让教育过程层层都有发力点。

教育目标儿童化。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层次,决定了不同学段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能力。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儿童化的角度,对生态文明教育与科学教学的融合目标进行了系统化梳理(见表),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易于接受。

学习过程梯级化。为了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把生态价值观念入脑入心,学校从低年级趣味化、中年级简易化、高年级生活化三个梯级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夯实教育基础。低年级放低要求,主要以观察体验为主,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和常见的物品、材料,初步认识自己和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在趣味化的研讨中,形成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中年级目标渐进,主要以较简单的探究分析为主,引导学生探索水、空气、天气的基本性质,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岩石、土壤的形成与比较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知道国家保护耕地的红线行动。高年级提高要求,以实践应用为主,在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等环保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行动,搜集和整理相关的现象和多种资料,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环境与我们生活的重要关系,养成自觉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习惯,为初中阶段的接续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实践,拓展课程聚力点

生态文明教育重在行动。学校通过科学课的教学引领,发挥学科和地域优势,拓展课程育人渠道,创造性地开展“美麗中国”实践行动,让生态文明教育在科学课的温床中孕育长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为美丽中国建设,造就合格的预备队和主力军。

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活动,实现绿色环保靶向发力。生态文明专题活动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和环保技能培育的聚力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围绕垃圾分类教育,学校联合环保部门,组织学生走进垃圾发电现场开展生态研学,亲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全过程。随着辐射面的不断扩大,逐步研发形成了以“制订方案—资料预集—现场体验—分享感受—童心创意”为基本流程的生态研学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知识,从而自觉、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浪费,为保护地球出份力。

再如,保护碧水蓝天巡河行动,招募学生组建巡河小队,由教师带领每周日到沭河流域开展巡查。捡拾垃圾、劝阻网捕、监督污水违排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环保、水利部门反映,争做“美丽中国,我是小小行动者”,培育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

精心设计节约型探究活动,实现资源再利用。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每学期初,学校都对本学期的实验设计进行梳理,统筹编排,对实验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循环利用,实在无法利用的,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把每项实验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学生的节约意识也逐渐在系列化的探究中得到浸润和强化。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探究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我们将种植凤仙花与校园美化绿化相结合,开展了种植区评选活动,比一比哪个班级种植的凤仙花更美丽。学生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将植物生长变化的研究和生态绿化美化完美融合,学校种植园一派热闹场景,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还把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对马铃薯的探究与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进行整合,将探究沉浮的马铃薯用于淀粉遇碘酒变蓝实验的探究,把剩余的米饭用于饲养小乌龟。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最后做一顶帽子用到的就是前期观察探究的各项材料。另外,把树叶的观察与养蚕进行组合,解剖后的油菜花,用于饲养昆虫,做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

倡导家校环保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天性率真的小学生是每个家庭最称职的环保监督员。学校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力量,将生态文明教育动员辐射到每个家庭,实现家校互联。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四年级下册“岩石与土壤”两个单元的探究学习中,学校都组织了“务农”活动,学生和家长利用节假日去农村、回老家一起干农活,实地探究水土流失和耕地保护,寻访生物的多样化分布。甚至有学生向农民伯伯提出了用动物天敌实现蔬菜大棚绿色无公害生产的大胆建议。基于科学课程学习开展的节能环保行动、环保节约妙招征集等,记录着家人每天的努力和基于生活的小创意、小发明,虽然是点点滴滴,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更带来良好的效益。以此连点成面,共创生态文明教育浓厚的社会氛围,有效助力了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垃圾文明科学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倒垃圾
对不文明说“不”
倒垃圾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