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数的意义》三次磨课及反思

2021-10-25钟家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概念教学

【摘要】本文以《小数的意义》三次磨课的过程及反思为例,论述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加强概念知识间的系统性关联,对“数的认识”概念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概念教学 磨课实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06-02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阶段“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为了在概念教学中提升数学教学实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加强概念知识间的系统性关联,笔者针对《小数的意义》概念教学进行三次磨课教学实践。现将三次磨课的实践过程及思考分享如下。

一、初次磨课

(一)教学实践

英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接触。要让学生迅速投入课堂探究,就要给学生设置熟悉的数学情境,通过直观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为此,笔者创设了发微信红包的课堂情境,利用0.65元的微信红包,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讨两位小数的教学意义。

笔者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等分,依次等分为10份、100份、1000份,并分析、理解小数和十进位分数的有機联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小数的意义,笔者还设置了在数轴上找数的变式练习,并变式设计,要求学生把0和1之间的数等分为10份、100份、1000份,理解这些份数所具有的意义,从而深入体会小数的意义。

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先让学生把整数1等分成10份,得到小数0.1,接着把0.1等分成10份得到0.01,再把0.01等分成10份,得到0.001……以此类推,学生深入思考,认识满10进1的记数法则,再从整数到小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体会小数在“数”这一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反思

针对第一次磨课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其一,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吸引力?在这个案例中,为了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已有经验,笔者利用0.65的微信红包让学生进行小数意义的建构,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但笔者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发现,不少学生嘀咕着红包数额太小了。可见,微信收红包这个数学情境吸引力不大。

其二,学生是否能够自主生成?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认识到一位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但在本次教学中,学生了解基本的小数意义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图中表示出0.61,学生却不能自主生成,而是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才能尝试等分其中的一份表示0.01,从而得到0.61,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

其三,学生对概念的表征是否一致?对概念而言,评定学生理解概念的标准,是要能够在给定的表征系统内精确地处理概念,并从一个表征系统顺利地转换到另一个表征系统。在本次教学中,笔者通过正方形等分让学生认识小数,同时利用数轴让学生标出小数,利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是把两个不同的表征系统强行绑在一起,缺乏一致性和流畅性。

其四,学生是否能有效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为了让学生将小数与整数建立关联,笔者从1出发,让学生把1等分成10份变成0.1,再把0.1等分得到0.01……以此类推,学生逐步体会从小数到整数,再从整数到小数的细分过程。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小数在数的体系的地位,对数的家族关联性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第二次磨课

通过对第一次磨课的思考,笔者在接下来的第二次磨课中再次针对情境创设、知识关联、自主生成进行教学尝试。

(一)教学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投入课堂探究,笔者设置一个步行领红包的数学情境,学生每天只需步行一定的步数即可获得0.1元奖励。学生通过做运动领红包,由一位小数的认知拓展到了认识两位小数。当学生理解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之后,笔者给学生设置一个两位小数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并没有直接展示出来,而是先用信封遮盖起来,隐藏了等分的份数,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经猜测后发现,不能用原有的认知经验理解当下的这个两位小数,这说明学生注意到了已有认知与所学新知的矛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

接着,为了让学生借助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产生建立小数与整数的关系,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建立知识关联,一是对整数“1”进行细分:把“1”等分成10份得到0.1,把0.1等分成10份得到0.01,再把0.01等分成10份得到0.001,由此深入体会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联。二是关联每一个计数单位与整体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把“1”等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可分别得到0.1,0.01,0.001等,从而有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笔者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小数这个概念多元表征,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概念,一是把正方形等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二是利用数轴进行找数练习,并且把正方形变形成数轴,通过多元化的数学概念表征,让学生进行多元建构。

(二)教学反思

对第二次磨课,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其一,这样教学是否更具有探究性?“小数的认识”是三年级下学期的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而在本次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让学生猜想“是多少元”的教学环节,即用信封遮住正方形,使学生的猜想和对所学的两位小数出现认知冲突,此时,如何启发学生表示两位小数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想到“等分成10份,看看涂色的部分能够占几份”就可以得出结果。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把0.1等分成10份,以及把1等分成100份。学生对比这两种方法,认识到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由此,学生认识到了两位小数的自然产生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学习了三位小数:把0.01等分成10份,也就是把1等分成1000份。本次磨课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探究效果。

其二,教学的重点是否更明确?在本次磨课中,对小数意义的研究,其本质和关键就是了解“十进制”。而引导学生建立分数和小数的关联,只是把分数作为一个描述计数单位的工具。比如,引导学生把整数1等分成10份,再把0.1等分成10份,再把0.01等分成10份,或者是把整数“1”按照10等分,100等分,1000等分,10000等分,等等。这样的教学实践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相邻两个小数单位之间十进与十分的联系,从而认识到各个小数单位与“1”之间的关联。

其三,知识是否具有系统性?小数的知识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本次磨课中,笔者将数学知识放在系统性的结构背景下进行教学,在磨课的最后环节,借助课前运动走路领红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小数精确性的运用,带领学生把整数“1”进行细分,得到比“1”更小的计数单位。这一环节的设计原理,在于让学生掌握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中理解小数,有助于学生后续学习小数的数位、比较小数的大小等内容。

三、第三次磨课

在前两次的磨课实践中,对小数的产生、小数的意义、小数在整个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关联等,学生都能够获得体验和理解。针对小数与分数的相互关系这一细节,笔者进行第三次磨课。笔者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思考:把它看作1元,怎样表示0.1元?学生认为可以把这个正方形等分成10份,每一份就能够得到0.1元。此时笔者追问:如果把0.1元写成分数要怎么写呢?学生指出可以写成[110]元。笔者继续出示涂色的部分,引导学生思考:現在这个涂色的部分是多少元呢?学生指出是0.2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呢?学生认为是[210]元。紧接着,笔者继续出示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既有涂色部分,也有空白部分,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还能找到什么样的小数。学生指出了空白的部分是0.8元,用分数表示就是[810]。

由于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教材是用了长度单位的换算导入“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感知分数和小数的关系,通过认识1分米等于[110]米=0.1米,1厘米=[1100]米=0.01米,从而梳理和理解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先引导学生说出小数0.1,再说出分数[110],这个细节的处理跟教材的顺序虽然略有不同,但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三次磨课,笔者针对概念教学中的几个关键要素一一进行探究。比如让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化、让教学重点更加明确、让概念教学更具有探究性、让学生的认知矛盾更加突出、让学生把握知识表征的一致性、让数学情境更有意义等。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探究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将内容贯穿于学生思维关联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从而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性。

【参考文献】

[1]吴成业.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策略:以人教版2013版与2002版“小数的认识”对比解读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6(14).

[2]席爱勇,吴玉国.指向数学素养生长的三维结构化加工[J].教学与管理,2019(5).

[3]陈一叶.基于“再创造”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0).

[4]程娅.聚焦核心素养,经历学习过程:《小数初步认识》一课教学的深度追问与重建[J].教育科学论坛,2020(10).

[5]魏芳.直观图示:一种有张力的思维辅助[J].教学与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钟家明(1987—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二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南观小学,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概念教学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