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远离“套路”

2021-10-25徐婷婷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直觉思维套路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教学“套路”现象,提出在科技迅猛发展下语文教育更需要诗与远方,需要教师巧用课堂留白、减少“程序算法”、享受语文的“无用”等教学建议,从而让语文教育更加“走心”、更加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 套路 人工智能 直觉思维 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99-02

近年来,“人工智能”(AI)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微软“小冰”出版了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等。人工智能給教育带来的“冲击力”不言而喻,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孩子怎样的能力?人工智能擅长理性和逻辑,而人类特有的“感性”无疑是让人类诗意栖居的重要支撑。因此,在这个时代,语文教育更需要诗与远方,而不是充满“套路”,只有眼前的苟且。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在语文课上,一个小女孩动情地读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会笑的眼眸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1:因为我特别喜欢这段话!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它很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美呢?

(该生沉默)

师:一定有你的理由,说说看!

生1:是——是——是直觉。

(教室里立即爆发出哄笑声,女孩白皙的小脸瞬间转红。教师无奈,点名叫旁边高高举起小手的学生回答。)

生2: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让句子生动形象。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歌声比作三月的和风,突出了歌声的柔和,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生3: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歌声比作小溪的流水,突出了歌声的清脆,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师:说得太棒了!这两名同学真正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给他们掌声!

(顿时掌声四处响起,而那个女孩则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案例二)

午读课上,教室里突然一阵骚动,循声望去,几个孩子互相戳戳点点,用眼神和手指传递着信息。很快,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到中间一男孩身上。只见男孩泪流满面,他的手里正捧着一本《城南旧事》。瞬间,笔者明白了其他孩子脸上那“受不了!”“至于吗?”的表情,由此想起之前听过的鄂教版《魅力》一节公开课,在课上一名学生朗读汤姆叔叔被拍卖那一部分,眼眶含泪,情绪激动:“200,200块!爸爸,不能把他卖掉!……好爸爸!……”该生的深情让全场的人动容,台下听课教师都不吝哗哗的掌声。该生刚坐下就得意地向同桌做鬼脸,哪里还有一丝沉浸在文本的感动中?演员一秒入戏,语文课堂居然成了“演员的诞生地”?可悲可叹。

【案例反思】

一、“套路”中的语文,只是眼前的苟且

案例一中后面两名学生给出的无疑是比喻句赏析的“标准答案”,把什么比作什么,突出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可是,这两名学生真的体会到语言之美了吗?恐怕还不如那个陶醉于朗读中的小女孩。又还有多少学生被教师训练成案例二中那名学生一样有“演员”潜质呢?他们学会了感动的外在表达方式,可是内心全无触动。这样的“标准答案”充满了“套路”感。

其实,语文的“套路”又何止这些?某个段落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过渡”“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呼应前文”之类的“套路”,学生不管懂不懂,只要套上,皆可得分。连习作也是“套路”深,陶渊明、苏轼、司马迁被称为作文“‘套路三巨头”,但凡涉及理想、目标、心态、责任的题目,全部可以用他们的诗来解决;一旦涉及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就套用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的胯下之辱。

正如特级教师董一菲所说:我们的语文课上缺少“书画琴棋诗酒花”这种精神层面的审美,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应试的格局。更残酷的现实是,只要是有“套路”的,人工智能就可以“秒杀”人类。

二、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追寻语文教学的诗和远方

(一)打破知识焦虑,巧用课堂留白

经济学家吴晓波说:“在这个时代里,如果国人还有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焦虑。”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之快,让大家恐惧。所以当前的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与密度高,唯恐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教给学生。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课堂本应是“散步”,却变成了“跑步”。

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捍卫者才是最大的无用者,我们不可能有人工智能记得多、学得快,那就干脆慢下来吧!语文课需要适度的留白!绘画上的留白可以让画面更显层次,更有意蕴;文学上的留白,可以激发读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作品意境的深远、神韵的空灵;而课堂的留白可以让学生畅快呼吸,安放自由的心灵,然后才能反复掂量、咀嚼、玩味语言文字,触摸它的“体温”。“留白”的语文课像炖鸡汤,文火慢炖,最后才能汤清而味浓。

(二)减少“程序算法”,呵护学生直觉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应引发教师的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就对知识冷漠起来,智力下降,头脑不灵,变成“潜力生”了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把学生当成机器人,弱化了学生应经历的感悟过程,就像案例中赏析比喻句的模式一样,给学生一系列的“程序算法”让学生“运行”。这样的机械化的方式让语文学习寡味,学生当然不喜欢。

上述案例中的小女孩的直觉是多么棒呀,她就是感受到美,喜欢可以没有理由呀!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最初都具有缪斯的心性!可是,教师偏要用“为什么”“怎么样”来打磨掉孩子珍贵的直觉!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谓语文学习的直觉,是靠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的,这种直觉就是语感,是妙不可言的。这就是孙双金老师说的“13岁以前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因此,让我们好好呵护孩子的直觉,让孩子心里诗的琴弦响起来。

(三)打开“走心”模式,享受语文的“无用”

跟以往相比,现在的学生识字量大,阅读量大,可是正如上面案例所描述的当前的学生很难被打动,看悲伤的场面不流泪,看幽默的细节不展颜,看唯美的画面不动心。不走心的阅读,使得学生终其一生很难享受阅读的真正乐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可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都不会在意,他们认为比起知识点、答题技巧,这些所谓的感动“无用”。

“语文像一棵大树,一方面向天上伸展,另一方面也向地下延伸。”向地下延伸的部分恰恰是语文“无用”的部分,但“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它是根,它是培养情感沟通、审美能力、涵养人心靈的,是当下这个时代语文教师应该坚守的地方,是让我们的孩子不被人工智能淘汰的关键。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打动孩子的不是知识点,不是答题方法,而是铸在文字里、无法与文字剥离的情感。语文的魅力必须走心、动情才能感受到所谓的“语文味”。

走心的阅读,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真实的体验,能够借助语言在脑海里回放当时的画面,还原当时的场景,进入当时的情境;能够凭借语言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王尚文教授说:“文学体验可以弥补现在孩子由于生活体验的狭窄、浅薄、芜杂所带来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体悟的麻木。”走心的阅读需要慢读,细细品味,含英咀华;需要泛读,广泛的积累可以丰富理解文本的先见,从而“视接千里、思通万载”;需要朗读,感受语言的情味,触摸文字的温度。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对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下更需要语文教学的诗和远方了。教师只有守住心中的诗意,才能引领学生到达远方!

【参考文献】

[1]聂云成.让语文课“活”起来:漫谈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多样性[J].学周刊,2011(13).

[2]蔡雅彬.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实灵动起来[J].当代教研论丛,2015(3).

[3]杨廷环.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育的使命与情怀[J].读写月报,2019(15).

【作者简介】徐婷婷,女,江苏盐城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任南京市扬子第二小学教科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直觉思维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产品设计中的直觉思维分析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眼下有套路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