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贡献

2021-10-24田强强

学理论·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资本论恩格斯马克思

摘 要:恩格斯研究和阐释《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补充论述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补充“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的论断,增补《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并阐述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科学性,论述资本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等。从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贡献可以看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永远值得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马克思;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55-03

《资本论》第三卷是一部恩格斯所读过的著作中“最驚人的著作”[1]299,是“一部光彩夺目的著作,在学术上甚至超过第一卷”[1]325。由于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贡献,《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意义特别明显地彰显了出来,捍卫了马克思和《资本论》,不仅引发了经济学的“术语革命”,更加使得经济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一、《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论》第三卷开头联系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第二卷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内容指出了第三卷的研究对象。“这一册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2]29恩格斯通过把“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加黑标注的形式提醒读者第三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总过程,是剩余价值分配的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不是研究个别资本或者某种形式的资本,而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资本及其各种形式的运动。这种社会资本及其运动不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关于社会总资本——撇开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具体形式不谈的产业资本的一般形式——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而是包含社会总资本各种具体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资本论》第三卷不是研究资本的直接再生产过程,也不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总流通过程,因为它们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资本论》第三卷不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也不是研究剩余价值的流通,而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3]511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的总过程形成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具体形式。《资本论》第三卷不是研究第一卷货币转化为剥削剩余价值的资本的质的转化形式,也不是研究第二卷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的转化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物质形态变化的运动,而是研究剩余价值转化的具体形式。社会资本运动的不同形式将剩余价值转化为不同的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生息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转化为超额利润的地租。产业资本和企业利润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统一,企业利润和利息是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对立统一,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是主要的,资本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的。在现象上,利润、利息和地租是现实的,剩余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本质上,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利润、利息和地租只不过是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只有从剩余价值出发才能科学说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具体形式,反之,就会形成错误的资本创造利润、劳动创造工资和土地创造地租的三位一体公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形成利润理论,表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关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形成平均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表明职能资本内部的矛盾关系;平均利润转化为商业利润,形成商业资本理论,表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矛盾关系;平均利润分解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形成生息资本理论,表明资本所有和资本使用的矛盾关系;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形成地租理论,表明资本和土地的矛盾关系。可见,剩余价值直接转为利润,进而间接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在一定的特殊的条件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具体形式是无偿剩余劳动的转化形式。《资本论》第三卷研究对象的逻辑起点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而不是利润转化为剩余价值。以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前提的产业资本运动形成构成不变资本部分、构成可变资本部分的商品成本价格和构成剩余价值部分的商品利润,在这个运动中,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进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运动中,由于部门内部和外部的竞争、有机构成的不同、周转速度的不同,使得个别资本的利润率运动趋向平均化,从而产生平均利润,进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样资本主义商品价格就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不是围绕价值波动。正是因为剩余价值量和利润的绝对量在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利润率呈现趋向下降的规律。利润量的不断增长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造成生产过剩和人口过剩,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必然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剧产业资本家内部的矛盾。同时,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剩余价值进一步转化为更加具体的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和地租。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构成的商业资本由于资本流通运动的相对独立化不仅加速商品流通,缩短流通时间,而且增加生产的盲目性,促进经济危机的发生。商业资本通过利润率的平均化形成商业利润,这个利润并不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价格表现为商业价格。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总过程要求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不得不寻找借贷资本,也就不得不将平均利润(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交给借贷资本家。借贷资本的所有者是借贷资本家,而它的使用者是职能资本家,这就是说,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分离造成其与资本生产和流通的分离,也就与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虽然资本主义地租(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不是作为资本产物的平均利润而是作为土地产物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但是它仍然是对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占有。只有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出发,才能对资本主义地租进行科学的阐释。可见,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产生的具体形式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具体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资本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农业资本和土地所有权,同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超额利润。因此,掩盖起来的神秘化的利润、利息和地租只不过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基础上的无偿剩余劳动的不同的具体转化形式。

二、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贡献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增补不同于编辑工作,因为编辑是尽可能保存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初稿的面貌,而增补已然超出了单纯编辑的范围,即便是运用马克思的精神得出的结论也属于由恩格斯负责的内容。从这个意义来看,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增补是恩格斯的独特的理论贡献,从而捍卫了马克思和《资本论》。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最为突出的补充论述是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这一章,恩格斯阐释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原理。周转时间越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非闲置资本)占有的剩余价值就越大。周转时间中的生产时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缩短或流通时间通过改进交通而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相等的条件下,在资本的利润率和它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之所以周转时间缩短会提高资本的利润率,在于可变资本提高了效率。由于周转的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代替简单剩余价值率,年利润率也就代替利润率。由此,只看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家在计算年利润率时,应当先计算出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及其周转次数,然后才能科学计算出年利润率。恩格斯在《资本论》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第十三章——规律本身,再次强调了资本周转对总资本利润率计算的影响。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出发,结合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科学分析了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利润的真正源泉而非资本流通的假象,使得《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论述完备起来,进而揭穿了资本拜物教的本来面目。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最为突出的补充新论是关于“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的垄断理论。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和股份制度使得股份公司内职能同资本所有权分离,劳动同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所有权分离,私有财产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直接的社会财产。这一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这一扬弃通过自身矛盾运动预示出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而成为过渡点。基于此,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的论述中补充了垄断形成的原因和组织形式的论述。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速度不断增加而市场扩大的速度在不断减小,各个国家由于保护关税政策增加了本国生产能力,这样,经常性的全面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跌从而利润下降直至消失使得自由竞争的美梦破碎,进而,“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一個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2]496。各个垄断公司和组织的利益对立不断地破坏垄断形式,这就使得竞争恢复并进一步使得垄断加剧并形成托拉斯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工厂的所有者以股票的形式取得投资估价,技术管理留在原来的人手中,经营管理集中在总管理处。随着垄断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剩余需要输出到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的分散的投资领域(特别是殖民地),然而,各地的保护关税限制了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预示了新的更猛烈的危机到来,这是因为“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消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2]554。恩格斯由马克思关于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自我扬弃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继承马克思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矛盾转化和新生产方式的形式的思想,阐述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新思想,说明了垄断并不能真正起到调节生产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最为突出的捍卫《资本论》的增补专论是《价值规律和利润率》。《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巨大反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第三卷和第一卷有矛盾。恩格斯明确指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2]1013。恩格斯遵循并发挥了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思想。人们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物品耗费了人们的劳动,劳动时间是衡量产品交换的唯一合适的尺度,此时的价格平均已达到几乎完全接近价值的程度还需要更长的历史发展。随着一个漫长的、不断摸索的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交换中不得不以等价物的形式进行交换,然而,货币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劳动的价值尺度模糊起来。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经过了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的发展,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化是依照客观规律进行的。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自然历史进程,肯定了价值规律的支配作用,分析了商业利润率向产业利润率的转化过程,明示了利润率向平均利润率的转化过程。总之,恩格斯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说明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并坚定地捍卫了《资本论》的科学性。

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一个特别贡献在于阐述了资本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在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中,恩格斯认为,资本并不会无条件地运用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它的任务在于有酬劳动必须大于过去劳动才意味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在于“无所顾忌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2]292。一旦生产效率下降就背叛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就意味着它越来越过时并且越来越衰老。在第二十五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恩格斯认为,信用制度“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2]459。在第三十三章——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中,恩格斯认为,危机一旦爆发,所有的问题就在于支付手段,“每一个人都想尽量多地把自己能够获得的货币贮藏起来”[2]598。在第三十四章——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中,恩格斯认为,工业不振表现为“物质商品资本过剩而堆在货楼内卖不出去,而且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物质生产资本全部或半数已闲置不用,为的是不致有更多的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生产出来”[2]638。在第三十五章——贵金属和汇兑率中,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货币上,“只是由于用货币作中介,个人的财富才实现为社会的财富”[2]649。在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恩格斯认为,商业危机中的“这种不平衡本身不过是一种征兆,而危机却是普遍的”[2]138

三、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贡献的启示

一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恩格斯通过把“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加黑标注的形式提醒读者第三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补充论述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补充论述关于“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的垄断理论,增补专论《价值规律和利润率》,阐述资本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这些无不体现了恩格斯可贵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恩格斯说:“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2]26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科学的态度。面对第三十二章关于“在商业信用中,利息,作為信用价格和现金价格的差额,只是当汇票的流通期限比通常的期限长时,才加到商品的价格中去。……这种情况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手接受信用,另一手给予信用”的问题,恩格斯直截了当地说:“这和我的经验是不一致的。”[2]586可见,恩格斯自认为没有权力改写马克思的原文,不能牺牲原文的真实性,只是在不可避免的时候加进去一些具有解说的价值的话,同时,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精神,对原文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部分内容完全是由恩格斯自己负责的。科学研究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虚构和幻想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点,只有这样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科学性。

二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说:“一个社会……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恩格斯在增补专论《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中认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恩格斯提出,这种经济范畴的转化是对经济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的反映,是对这种反映自然历史过程的经济范畴之间辩证联系的逻辑研究,这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从本质上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石。由于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使得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立场成为正当和科学的立场,那些试图反驳或者批评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成为庸俗的或者错误的经济学理论,恩格斯就是在批判这些庸俗经济学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此外,恩格斯补充论述的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坚决捍卫了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强调了可变资本而非资本流通是利润的真正源泉,明确说明了,在繁荣时期,超过百分之一千的年剩余价值率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恩格斯补充论述的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形成的垄断理论更加坚定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随着竞争被垄断所代替,随着垄断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资本在个人资本的自我扬弃的运动中进入垄断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并不能发挥稳定经济社会的作用,只能作为自然史的过程进一步成为整个社会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1-08-23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马克思文化理论研究”(SKB2019-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强强,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资本论》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论恩格斯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