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马拉松赛事安全风险的形成机理及防控研究
——基于系统脆弱性理论框架的分析

2021-10-23李泽中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脆弱性马拉松赛山地

李泽中,戴 羽,2

山地马拉松是以山地自然环境为主要载体,制定比赛路线并提供必要物品补给,融合长跑、登山、溯溪等内容的新兴体育赛事。2015年,中国登山协会制定《山地马拉松赛事管理办法》中规定:“山地马拉松是指20km及以上距离山地跑步运动。”[1]山地马拉松具有越野赛的特性,《山地马拉松赛竞赛规则》中明确:“山地马拉松是一项在山地自然环境中开展的表现奔跑能力的运动。”[2]山地马拉松由公路马拉松衍生而来,借助马拉松的平台融合体育与旅游,同时满足锻炼与观光的需求。山地马拉松相对于其他公路赛能够更好地宣传举办地的人文风光。如华东地区最大的山地马拉松赛宁波山地马拉松赛全程要跑过山峰、湿地、古城、古刹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而参与者人数也颇为可观,2019年达到6000余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正因山地马拉松具备的体育旅游价值能拉动区域消费,还能收取企业赞助费、广告费等,各地均热衷办赛。近年来,全国各地山地马拉松呈方兴未艾之势。2016年至201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主办的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就分别举办6站、7站、10站、12站,呈增长态势。

然而,山地马拉松作为极限挑战的越野赛事,其蕴含的风险较城市马拉松也更高。2021年5月22日甘肃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在高海拔赛段突然出现极端气候,导致21名参赛队员因失温而失去生命。经调查,这是赛事组织管理运营不规范导致了参赛运动员在难度最高的赛段遇到灾害天气,造成了人员伤亡的事件。[3]这一重大事故正是因赛事组织方、参赛者对山地马拉松的风险认知不足,保障措施不到位所致。目前有关山地马拉松研究主要集中在赛事资源开发、线路设计、伤病防治、竞赛保障体系等方面[4-10],缺乏对山地越野马拉松风险管控的相关研究。此次事故调查报告中也指出,应加强体育赛事安全风险评估。本文首次在体育赛事中引入系统脆弱性理论,分析山地马拉松公共安全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措施。

1 系统脆弱性理论的研究范式及其在山地马拉松赛事中的应用价值

1.1 系统脆弱性理论的研究范式

系统脆弱性理论是当前研究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它为分析公共安全危机或风险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核心为“脆弱性”,最早提出“脆弱性”学者是美国人Gilbert Fowler White(1911-2006),他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脆弱性的概念[11],“脆弱性”概念最初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其后拓展至社会科学领域,其内涵也随之扩展,成为危机事件生成机理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之后不断有学者丰富、完善该理论,麦卡锡(McCarthy)指出暴露性、敏感性、适用性这三者的函数就是脆弱性的评估。[12]如果将山地马拉松赛事视为一个系统,那么该系统的暴露性是指系统接触致灾因子后的受损程度,主要包括事故起数、事故伤亡人数、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等指标,致灾因子来自系统内外可能导致危机的事件或风险,山地马拉松兼具马拉松和山地越野的特性,其暴露程度较城市马拉松高;在致灾因子的干扰下能够保持主体不发生根本变化的能力是敏感性。山地马拉松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系统敏感性要远小于城市马拉松;山地马拉松的适应性表现为系统受到干扰后,其在系统内进行调整的能力,山地马拉松由于赛道长且类型复杂,赛事组织者难以全面兼顾,这大大降低了系统的适应性。总之,根据系统脆弱性理论,系统的适应性与系统的暴露性和敏感性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体现出了山地马拉松赛事的脆弱性。脆弱性越高,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于山地马拉松而言,脆弱性是系统本身固有的基本特征,如山地马拉松本身赛程长,地域跨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山地赛道危险性高都是其自身的脆弱性。若将危机因子控制在致灾因子不会导致危机的发生的范围内,危机不会发生;当系统超出临界状态时,系统脆弱性会被触发而形成系统危机,系统脆弱性的阈值对于把握系统临界状态提供了参考。

从图一可见,脆弱性不会直接导致灾难,它是超过了脆弱性的承受范围,并在外在系统干扰下产生了危机。山地越野马拉松赛事系统通常暴露于多重扰动,这些扰动既有源自系统内部,如参赛者为追求速度,而故意减少冲锋衣等必要装备;也有源自系统外部,如比赛当天的恶劣天气,都会影响系统的脆弱性。自然、社会、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都是系统脆弱性的因素来源。

图一 山地马拉松赛事安全事故形成机理示意图

1.2 系统脆弱性理论在山地马拉松赛事中的应用价值

1.2.1 脆弱性理论可为山地马拉松赛事可能产生的风险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

脆弱性理论范式最初应用在自然科学领域,近年来脆弱性的内涵从关注事件本身,发展到关注系统中的暴露、敏感性等多个方面,并由关注自然方面到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的脆弱性。[13]马拉松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其蕴含的风险较其他运动高,以往学界对其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伤病、赛事反恐等方面,且多集中于城市马拉松。山地马拉松在国内兴起时间较晚,几乎没有相关的风险研究。在同等程度暴露下,承灾体脆弱度越大,风险越大。[14]脆弱性理论范式为马拉松赛事中的致灾因子与风险之间建立连通渠道,脆弱性理论分析了受灾体本身的脆弱性,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山地马拉松赛事事故的产生。

1.2.2 脆弱性理论为山地马拉松事故的生成机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善后评估指明方向

通过梳理脆弱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发现,系统脆弱性理论可为公共危机事件的生成机理提供分析框架。山地马拉松从参赛规模、参与人数、赛道地域、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属于社会公共安全领域,因此系统脆弱性理论可适用山地马拉松赛事。研究脆弱性可以更好地把握马拉松赛事突发事故发生的规律、机理与内在逻辑,进而从根本上降低马拉松赛事系统的脆弱性及不利因素,防范和抵御各类马拉松事故的冲击,降低其负面影响。脆弱性理论可分析马拉松赛事事故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系统脆弱性的因素,提出对应的解决思路。这有利于马拉松赛事事故善后评估,并在该理论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防控事故的风险。

2 山地越野马拉松赛事公共安全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系统脆弱性理论的分析

脆弱性是客观存在的。赛事风险的产生不是由系统脆弱性直接触发的,但是当它与致灾因子相互作用,将导致调节风险进而影响赛事。山地越野马拉松赛事系统通常暴露于多重扰动,这些扰动既有源自系统内部,如参赛者为追求速度,而故意减少冲锋衣等必要装备;也有源自系统外部,如比赛当天的恶劣天气,都会影响系统的脆弱性。

2.1 从自然属性的不利因素来看山地马拉松孕灾环境的系统脆弱性

赛事所处的地理、天气等自然环境是影响事故产生的基础因素。经调查,造成此次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天气因素,“百公里越野赛参赛选手在强度、难度最高赛段,遭遇当日最大风力、降水、降温以及由此造成的最低体感温度,导致部分参赛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3]失温由温度、湿度以及风力等自然因素所导致,这是典型的自然属性的系统脆弱性。山地马拉松具备极限运动的特征,其融合了山地越野与马拉松的特点,既有长距离路跑,又有崎岖山路,甚至有攀岩、溯溪等,对参赛者身体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其越野设计路线也具有高难度的特点。根据此次白银马拉松事故的调查分析,自然因素中的天气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是天然的、不可抗力的。当然也有部分因素与人为的不当设计有关,据参赛者回忆,赛道从CP2到CP3这一段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摩托车都上不去。[15]这无疑增加了事故产生的风险。对于因恶劣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比赛受阻的情况,中国田径协会制定的《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中有明确的预案:“因突然到来的恶劣天气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比赛不能按原计划进行时,可使用对应备用赛道方案。”备用赛道的设计原则包括:降低海拔以及选用车辆可通行的平整、结实和宽阔的路面。然而,赛事组织者并未安排自然属性有利的备用赛道。山地马拉松赛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自然环境属性的重要程度,国内大部分山地马拉松都存在自然环境不利因素突出的现象。如第五届大秦岭山地越野挑战赛路线海拔落差大,攀岩、漂流等都存在安全隐患,上坝河森林公园甚至有兽类出没。可以说,山地马拉松赛事自然环境的缺陷会显著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加之人为设计越野路线不合理、不科学,更会成为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自然环境、天气因素等自然系统不利因素虽然属于致灾因素的硬件范畴,但它会因为赛道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会加大事故产生的频率。总之,自然环境系统的不利因素是公共安全事故产生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具有不可抗力的特点,但我们可以通过预案以及风险评估等措施将这一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2.2 从管理属性来看山地马拉松孕灾环境的系统脆弱性

根据系统脆弱性理论,管理系统的不利因素包括受灾体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是影响赛事安全事故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此次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马拉松赛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事故调查报告指出赛事组织、监管和救援问题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3]可见,该赛事在保障环节存在重大疏漏。赛事保障环节的疏漏与项目管理者资质不足、专业性不够有极大关联。据报道,2021年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赛事执行方为晟景体育,该项目共有12位项目负责人,但大部分为临聘人员,而非该公司工作人员。主会场负责人和收容车负责人并非该公司员工,赛事的赛道主管以及总裁判长均为临聘人员,赛道主管甚至称自己是“来帮忙的”,主会场负责人到岗仅5天就开赛了。[16]赛事组织方大量使用临聘人员,造成业务不熟练、场地不熟悉、对赛事风险预估严重不足等问题。百公里越野赛的专业性与赛事组织方的业余性形成了鲜明反差。另外白银气象局21日就成功预报预警了这次大风天气,并通过了手机短信通知了马拉松主办方。当地村民也证实:村里微信群的确发布过大风蓝色预警。但大风预警并未引发赛事主办方的高度重视。此外,监管部门管理不规范、安全监管措施不落实也是此次事故的间接诱因。调查报告指出,“白银市、景泰县对此次重大活动,未专题研究决策,未认真安排部署,仓促下发工作方案,致使相关部门单位准备不足,未能针对赛事活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赛事执行单位、运营单位未制定专项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赛事具体运行机构专业人员力量和专业能力严重不足……白银市、景泰县体育赛事管理部门未认真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未严格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市县两级相关职能部门未按照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求,对赛事执行运营单位制定的安保方案、采取的安保措施等实施有效监管。”[3]赛事组织方和监管方的失职行为是赛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赛事组织者本身在资质方面的缺陷是产生重大事故的隐患,并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从技术属性来看山地马拉松孕灾环境的系统脆弱性

工程、装备、技术等方面技术系统的不利因素,是促成赛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技术性因素。据事故调查报告,“赛事相关单位未落实通讯保障措施,在赛事区域内无线通讯信号覆盖不全的情况下,未在3号打卡点架设对讲机中级信号站,造成事发初期救援指挥通讯不畅,影响救援效率。”[3]此次赛事提供的GPS芯片因定位不准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据报道,“在选手参赛的强制携带物品中,号码布、计时芯片、电子轨迹和GPS跟踪器均由组委会提供,所有越野选手需要缴纳500元的GPS押金,赛后退还。但从搜救情况看,山区GPS定位不准,成了阻碍救援的关键之一。”[15]此外,赛事主办方未强制要求选手配备冲锋衣,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为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当时位于气温较低的高海拔地区,叠加冻雨、大风、气温骤降等因素,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越野赛专家黄毅解读了甘肃马拉松事故的原因,他表示在亚高原地区举办赛事整体风险较高,补给点的设立应优先考虑初级跑者,而不是按照中高段跑者能力来设立。此次比赛中专业跑者为了追求轻量级装备缺少御寒衣物,赛事组委会没有强制要求冲锋衣或是本次悲剧根源。[17]可见,此次事故在技术系统的不利因素包括冲锋衣等安全设备不到位、无线通讯信号覆盖不全、GPS定位系统失灵等技术保障能力不足等,由于组办方忽视赛事应有标准,使赛事安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为事故发生埋下种子。

2.4 从社会文化属性来看山地马拉松孕灾环境的系统脆弱性

根据系统脆弱性理论,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利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潜在隐患,也是最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因素。根据调查报告,“5月22日上午9时赛事开始后,大多数参赛选手穿着短袖短裤,未随身携带冲锋衣等保暖装备。12时左右,131名参赛选手通过2号打卡点,进入2号打卡点至4号打卡点之间赛段,该赛段全长14公里,海拔高度最高为2230米。13时前后,3号打卡点附近气温降至4℃左右,平均风力可达6~7级,最大阵风8~9级,伴有累计降水量3~5毫米,受大风、降水影响,体感温度下降到-5~-3℃,至15时前大部分时段体感温度低于0℃。参赛选手处在长时间的低温环境,部分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3]山地越野马拉松赛理应强制携带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但参赛者个人安全意识不强,违规现象严重,这导致自救能力严重不足。此外,事故调查报告指出:“赛事承办和运营单位组织管理水平低,在收到请求救援、大范围退赛信息后,前期救援统筹不够、组织不力。”[3]因为自身携带装备不足,导致自救能力缺乏,当比赛遭遇恶劣天气后,应尽快启动暂停或终止比赛预案,在补给点之间,应设临时避难场所,但赛事组织者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不足,进而放大了致灾因子的影响,使系统脆弱性超出了临界值,导致事故发生。当前,越野马拉松赛事参与者安全意识普遍缺乏,甚至形成了忽视生命安全的不良比赛风气,正如有专家评论道:“光着膀子在风蚀地貌跑百公里越野,不带任何装备,想想都觉得荒唐。还什么轻量化参赛,就是这种投机取巧,一味提高成绩的做法造成了恶性循环。试想,大家都不带装备,想带的人也不敢带,不然有负重的成绩怎么比得过没负重的?就是国内这种畸形的比赛风气,才是事故真正的罪魁祸首。”[18]总之,参赛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能力与安全责任的缺失是事故产生的重要诱因。

3 系统脆弱性理论视角下山地马拉松公共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

3.1 合理、科学规划越野路线,充分研判赛事自然环境的安全指数,建立赛事风险等级量表

山地马拉松因其地理因素的独特性而较其他运动更具易损性。在今后赛事风险防控中,加大对赛事自然环境各类风险的充分研判,合理、科学规划越野路线,对越野赛道的安全性进行充分评估,排除赛道安全隐患,建立赛道风险等级量表。充分研判不同季节、气候、海拔的赛道安全指数,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小气候、大温差有充分准备和预案。控制自然系统不利因素,减少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赛事风险防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

3.2 完善山地马拉松赛事审批、评估机制,从源头控制管理系统不利因素,为赛事事故风险防控提供制度保障

山地马拉松因其自身敏感性低、风险性高,赛事应重新启动审批机制。近年,国家为推动地方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取消了马拉松的赛事审批制度。审批取消后,马拉松赛事发展呈井喷之势,这也造成了不少赛事组织的专业性大打折扣,不少裁判、管理者都极为业余。由于参赛者大量增加,大部分参赛者缺乏赛事安全的相关培训,这造成参赛者安全意识严重不足。通过此次白银马拉松事故的惨痛教训,山地越野性质的马拉松赛事应重新恢复审批机制,在审批提交的材料中,应包括办赛主体资质认定材料、赛事从业者资格认证材料、赛事监督服务认证材料等,严格把关赛事组织方的资质、资格,从源头控制管理系统的不利因素,为赛事事故风险防控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3.3 强化越野设备强制性要求,优化技术设备,借鉴登山运动的技术保障,控制技术系统不利因素,为赛事风险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从山地马拉松赛事技术系统的不利因素来看,很少参赛选手准备冲锋衣等越野设备,缺少定位和通讯系统等问题,这些因素往往在事故发生后会减缓救援速度,扩大事故的严重程度。在以后的山地马拉松赛事中,务必强化安全设备的投入,持续优化赛事安全流程,增强赛事风险防范的技术保障力。虽然山地越野赛赛道大都在人迹罕至的山野地带,但在北斗系统和5G设备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技术设备方面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提升来弥补。倘若赛事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应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更换有技术保障的赛道。山地越野马拉松的部分特性与登山运动颇为接近,因此在技术设备方面,应充分借鉴登山运动在技术方面的经验积累,制定适合山地越野马拉松的技术规则。

3.4 提高山地马拉松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调动参与者在赛事风险风控中的积极性,掌握赛事风险防控的主导权

从山地马拉松赛事社会文化系统的不利因素来看,主要包括赛事参与者安全意识不强,赛事组织者违规现象严重,这些不利因素与赛事参与者的安全理念缺乏,安全责任不足密切相关。这在提醒我们要培养参赛选手的安全意识,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提升他们在赛事风险防控中的主体地位。如参赛者应根据自身水平和赛道情况详细制定比赛计划,赛事组织方强制要求装备冲锋衣、保温毯、救生哨、能量食品、弹性绷带、水具、头灯等设备,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等关键要素着手,让参赛选手积极主动进行风险防控,在对风险防控时有主动权,减轻赛事组织方的风险防控压力。

4 小结

综上,本文基于系统脆弱性理论视角,分别从自然、管理、技术、社会文化这四类属性出发,分析山地马拉松赛事事故产生的原因与根源。为我们解读山地马拉松公共危机生成提供了理论支撑,拓展了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的研究范围。要想防控风险,从根源上治理,就要提前暴露风险,增强承受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赛事组织方要规划出科学合理的越野路线,要求参赛者强制准备必备的越野装备,培养其在风险防控中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脆弱性马拉松赛山地
Kaiser模型在内科诊疗护理风险脆弱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山地光伏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研究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