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2021-10-22沈泓

设计 2021年18期
关键词:设计者科普图像

沈泓

为获取儿童科普绘本中空间媒介与叙事方式结合的设计方式。结合空间叙事学理论,运用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考察调研法,分析了具有空间叙事特征的儿童科普绘本案例,总结现代平面科普媒介的空间叙事功能的新路径。得到儿童科普绘本全新的阅读体验方式。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的空间叙事有易于儿童接收、消化和理解知识的优点。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9-0120-03

引言

空间叙事是传统叙事学的空间转向,最早应用于文学和影视领域,注重时间上的文本叙述和空间上的叙事情节发展。近年来空间叙事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从空间视角和空间维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设计理念全方位地诠释和展现,带动着研究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一、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儿童科普绘本,即以绘本的形式向儿童这类受众群体普及科学知识,也称知识类绘本。“长久以来,科普绘本作为指导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书籍之一,在书籍市场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故事类绘本,利用整本连续的图像讲述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探险故事等,图像的风格、排列和组合都是为讲述故事服务。由于图像页面较多,便于它们串联起叙事情节,带动和影响着叙事效果。与故事类绘本不同,科普绘本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图像为传达知识服务,图像元素的组织和匹配也必须首先满足这一目的,其中涉及单幅页面、多幅页面、常规与特殊的页面关系等诸多设计因素,且篇幅较短,导致儿童科普绘本在界面图像展示和情节推动上,较之故事类绘本有更多的局限性:1.以科普理论为主的图像的平面性、静止性会带给读者阅读体验的枯燥感;2.很多无叙事情节的图文结合单一、单薄,缺乏设计美感,导致读者缺少延展知识的空间想象力;3.缺少时间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图像,无法通过阅读兴趣点促进读者的领悟和记忆。

二、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空间叙事的类型与特征分析

随着近年来空间叙事学的倡导,出现了利用图像空间与叙事情境相融合的儿童科普绘本,即设计者将空间媒介(图像)、叙事方式重新组合,将科普知识转化成有话题、有语境的故事或情节片段,以便于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儿童读者,如图1。由于“图像叙事是现代文化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也是现代文化中交流形式的一种,广泛用于信息和传播的各个领域”。故而,我们有必要去探析儿童科普绘本的图像有哪些空间类型,呈现什么叙事特征和叙事效果。

(一)注重情境展现的同一空间

利用组合图像来表现同一的场景空间,可用来重点展现知识点或事件片段的情境,其特点是迅速让读者在意识中完成一段叙事过程。叙事性图像所展现的同一空间根据其主题可分为两个类型:无背景的平面空间和场景性的纵深空间。从阿恩海姆的“人的眼球会将某些有限的深度层次置于清晰、明显的焦点区域而引起观看者的注意”的观点来说,无背景的扁平性和单一性对前景角色有包裹和衬托作用,因此前景角色的动作可使之向前推进,突显近景化的情境。以《Nice or Nasty》中“Weak and strong”为例,我们看到一只很小的蚂蚁在推一只大象,小蚂蚁已拼尽全力,而大象却纹丝不动,生动诠释了“Weak-Strong”这组反义词的内涵。这也显示了在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表现非复杂事件、简单知识等主题时,设计者使用无背景的平面空间更易达到强化主体角色的效果。场景性的纵深空间,可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注意到主体角色,视线还往往被引向画面深处。基于沃尔夫林“不同的视觉要素既可以互相配合,又可以互相对抗”的理论,我们发现设计具有纵深效果的空间能使角色的情景动作更加具有运动感,也能抵消前景角色相对的主体性。如《Eleanor》第9页中,当所有的角色及其动态置于纵深效果的户外大场景中时,人们休闲玩耍的轻松欢愉的氛围在此情境中得以突显;但读者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处,视线会在此情景空间内根据读者的兴趣点到处追寻。这些也印证了在场景式的纵深空间中,角色动作会获得更强的运动感,但也会使读者有阅读的流动性体验,具有贯通、生动的叙事特征。

(二)注重主题表达的并置空间

并置空间,即“把不同时间点的场景或事件要素挑取重要者并置在一个画面空间上”[6] ,所并置的图像单元都是叙事性的个体,这些单元个体共同表述一个主题或思想。儿童科普绘本中常见的并置空间形式很多,如表现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事件要素的图像,可采用“链条式”并置;表现同一主题下不同时间点发生,但彼此无因果联系的场景图像,可采用“拼凑式”并置;表现“整体—局部”关系的知识或事件图像,可采用“橘瓣式”并置等。如《我们的肌肉》第40页,采用了“橘瓣式”并置结构,将主体人物设计在画面中间,四周围绕着对人各部位肌肉用途的解释说明的叙事性图像,如面部的肌肉可以做“高兴”、“生气”、“哭泣”等表情、弯腿下蹲时用到的是大腿肌肉、举哑铃时用到的是上臂肌肉等。将这些图像作团块状以圆点虚线连接到各部位,像橘瓣一样紧紧包围在主体周围,具有全局性的纽带式关联的特点,达到整体知觉的目的。

(三)注重思维体验的二次空间

儿童科普绘本中除了利用图像组合表现平面上的同一空间和并置空间之外,还有一种新的空间关系——“二次空间”,呈现出二维平面之外的其他空间和时间维度。很多设计者渐渐跳出传统二维模式,从新的视角去创作图像,营造的空间效果具有一定的互动体验,它“不仅关系到读者对书籍的最初印象,还会影响他们翻书后的阅读感受” 。以《LittleWhistle》第11页为例,设计者在内部的主体图像的空间之外又设计了第二层空间,并在外部空间中加入了能与内部空间互动的情节画面,如图2。在A中,外部空间是一只向内部空间的玩偶喂食饼干的手,读者能延伸想象也许那个在喂食饼干的人就是我本人;而在B中,外部空间是一个玩偶小人正在注视着内部空间笼子里的小仓鼠,读者能延伸想象也许我就站在玩偶小人的身边,与他一起站在高处看着小仓鼠。这种介入式的二次空间建立了读者阅读的共识心理,拓展了利用图像空间来表现叙事时空的路径,也“促进了绘本画面与读者心理层面的交流,使得科普繪本的情节内容更加细腻和深入” 。

三、设计策略与案例研究

本段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的空间叙事应用进行剖析,通过分析不同的空间叙事类型的设计思路,梳理归纳其在儿童科普绘本中独特的重要性和其实施路径。

(一)案例一:《天工开物》

1.设计思路

《开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2020年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面对如此著作,既要忠实于原作,又将繁复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儿童理解和感兴趣的绘本图式,尤为重要。美国符号叙事学者玛丽-劳尔·瑞安对于“静止图像”的“叙事属性”有如此理论:“图像可使读者沉浸到空间中,用来表征角色与环境的视觉关系,暗示叙事连接的过去或未来,利用多幅或单幅图像将图画分解成不同场景来规约情境”。《天工开物》的设计者将“乃粒”、“作咸”、“乃服”、“五金”、“珠玉”等科技知识以空间场景构建设计,以融入叙事性情节、突出情境化空间和拓展设计空间为创新点,让知识与图像的融合,以求再现当时的场景。其设计的关键在于,基于空间叙事对图像构建的优势,通过图像组合的空间设计,让读者在阅读时形成情感共鸣和阅读乐趣。

2.实施路径

本案例以儿童读者的喜好为出发点,利用图像的生动性特点按不同空间类型的叙事效果去设计情节或场景。我们可以从连续画面和单幅画面的图像叙事的独特性去分析其空间类型。

(1)连续画面的图像空间

连续画面的图像空间,利用图像的连续性推动叙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扩展叙事空间。以《天工开物》第14-17页“作咸篇”为例,展示了古代农人制作食盐的工序和步骤,如图3。

“作咸篇”是常见的通过翻页手段实现以连续图像展现叙事情节的方式,突出构图、界面和空间的联合设计创作。翻页设计不仅突出了“作咸”工序的动态,还可使页面中所有角色及其动作通过页面排版的连贯

设计以达到协助和强化其叙事的目的。第14-15页为“取盐”、“晒盐”、“洗盐”、“煎盐”过程,为了呈现四个步骤的前后顺序和平等地位,设计者将角色人物按“梯形”框架空间组合,版块面积大小类似,各组角色及动作的视觉效果稳定和谐,让版式呈现均衡状态。而16-17页是“取盐”过程中细节,既要展现盐池的场面,又要排列“取鹽”的几种场景,设计者选择了“双平行线”框架空间组合。这种平行线的框架空间设计在儿童科普绘本中并不多见,它能让读者从空间斜线的由近及远和图像的由大及小的视觉体验去感知无限框的主次效果,完成联想知觉。

14-15页到16-17页的翻页式的框架图像完成了“作咸”的工序步骤和具体细节,“儿童通过阅读图像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看每一幅画的内容,能通过想象力将前后画面连贯起来,而从整理出完整的情节” 。加之其中国风的造型和艺术风格,与图像框架结构的暗示,极易让读者产生视觉舒适感,将图像转化为对点性知识的理解。

(2)单幅画面的图像空间

单幅画面的图像空间,只单纯涉及到平面性质的空间类型。以《天工开物》第7页“乃粒篇”为例,以左右跨页方式展示农人利用筒车为谷物浇水的场景,如图4。

比较特殊的是,图4虽然是跨页组成的单幅画面,但它具有空间上的合并特征,儿童在阅读时能轻而易举地接收到农作情节对人物角色的认同,并且由于角色动作的关联性使读者的目光在画面上延展:近景右侧一位穿古代服饰的男子用木桶从井中抽水,左侧一个小男孩手提木桶正在帮助大人运水,我们从这两个人物之间的衔接关系可到得到情节的推动,即小男孩手中木桶里水正是右侧男子刚刚从水井中抽出来,因此静止的画面也能给读者空间的连续感;中景从左到右比较连贯,依次是筒车旋转向田地里注水——田中的禾苗茁长生长——灰色的水牛作为畜力拉动磨盘带动水车引水;远景的男子与中景的水牛又有连续关系,他正准备脚踏水车与水牛拉动磨盘共同将水引入稻田。这种近景、中景、远景的图像关联和连续动势,促进了空间的叙事合并,因为“图像叙事能以特定的空间手法形成视觉思维或图像思维,以此更深刻、直观地建构主体,帮助读者形成认知”,所以我们看到仅两个版面的版式空间,便将农人乃粒过程中灌水浇田的景象以叙事化的方式赋予人物关系之间的空间衔合,生动再现了古人务农的情景,增加了儿童在视觉和心理上的阅读兴趣,这对儿童理解中国古人智慧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认同感非常有益。

(二)案例二:《中国历史地图》

1.设计思路

《中国历史地图》是创意地图性质的儿童科普绘本,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动力”奖项,容纳了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的21个朝代,面对如此多的朝代,如何能让读者在观看有趣夸张的角色形象时,还能清晰、顺畅地厘清和理解这些朝代的基本信息?设计者将此书分为“历史纪年表”、“朝代简史”、“历史专题”三个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造成一个由简至繁的阅读空间,具有空间思维的创新性。首先开篇便展示了“历史纪年表”,让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总体印象;其次,在“朝代简史”单元,采用“朝代疆域图”+“朝代简史”的空间组合模式:其中“朝代疆域图”介绍各个朝代的疆域、周边的政权、当时的人文、科技、发明、军事、服饰等,而“朝代简史”在前期基础上展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朝代的由兴至衰;最后,在“历史专题”板块中,介绍一些如“四大发明”、“北京故宫”、“诸子百家”等富有趣味的古代文明科技、宏大建筑和著名人物的相关知识。由于三大板块讲述的侧重点不同,设计者分别采用了“S”形路线并置空间、“疆域版图”空间+“拼凑式”并置空间组合、“链条式”串联空间和“补充叙事”二次空间,以便于更好地展现主题内容。

2.实施路径

(1)“S”形路线并置空间

在“历史纪年表”部分,页面展开方式为折页,设计者没有使用表格、文字等传统表现历史纪年的方式,而是采用“S”形路线按时间先后将21个朝代串联起来,在每一个重要节点标注年份,在周边以文字注明朝代及当时著名事件和关键人物,并给这些信息搭配人物角色、互动事件、人文知识等图像作为装饰和补充空间之用,并以“圆点+直线”的方式连接,便于读者通过图文拓展知识。如在“公元前211年”时间节点,以交替的空间方式插入“嬴政统一六国”和“戴着王冠的秦始皇”图像,人物形象举着秦国旗帜,面带得意之色,尽显王者风范,仅面部表情和静止的肢体动作就传达给读者具体信息,具有暗示性叙事意味;人物形象右侧标注“修秦直道——秦朝的高速公路”,显示秦始皇的主要功绩。这种利用“S”形路线将知识点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串联、并置呈现,版式空间舒适松弛,利于设计理念和主题的有机结合,所体现的叙事空间具有提纲挈领的特点,便于读者联想记忆。

(2)“疆域版图”+“拼凑式”并置空间组合

以“唐朝”版块为例,首先给读者展示了唐朝的疆域地图,我们看到地图中浅绿色部分标注“唐朝”,中绿色部分标注“吐蕃”,浅驼色部分标注“突厥”,能让读者从版图空间上清晰明了唐朝及周边政权的大体情况,设计形式与文本图像整体协调、互助。设计者在各自区域内设置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人物和建筑图像,“由当前阅读的事物感知或关联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在经验中建立联系,活跃联想思维”,这样能让读者很自然地将朝代疆域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知识点联系起来并在脑海中形成概念。在唐朝疆域地图四周,布满了唐朝的著名人物、盛行的饮食、服饰、发明的器物、兵器等图像,造成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拼凑式”并置空间。此版式的特点在于:对读者来说,“出现在视野空间中的任何一组图像,拼凑式并置对这些图像必然具有某种整体性或主题性的暗示,引领读者在观看时将它们关联、支配和相呼应”,知觉到完整的叙事过程;对设计者来说,拼凑式并置的版式空间能更好地展现叙事效果,版面中图像和文字的色彩、线条、字体等元素能形成独特的节奏与韵律,也便于利用这些图像关系的相似美、参差美、无序美、复杂美达到叙事空间的“特殊的整体效果”。

(3)“链条式”串联空间

“链条式”的串联空间设计能突出事件的时间性,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步骤性的思维和想象的延展,场景叙事上有空间性的延续,有利于视觉元素的衔接,实现自上而下地理解和記忆知识。在“唐朝简史”部分,展示了从“李渊建唐”到“朱温灭唐”的19个重要事件,设计者采用“链条式”空间将这些事件图像串联排列。与一般链条空间不同的是,设计者不仅在图像附近按顺序标以序号和简短的文字描述,且每一个事件的展示都为具有意象设计美感的图像组合,皆有彼此的互动关系和叙事情节,形象生动,叙事场景虽小但极富感染力,如图5。在“4.贞观之治”环节,图像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站在高台上,下方是文武官员和外来使臣的叩拜与觐见,显示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此种线性串联模式的空间叙事,所设计的上下环节的图像既能体现叙事性联系,又能将事件从时间维度转到空间维度,其中的图形、图案、线条、轮廓具有界定和分离的功能,让设计者“将具有叙事线索的主题图像串联起一个故事集,利用图像空间的叙事功能,将系列事件的结构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4)“补充叙事”二次空间

补充叙事作用的二次空间,具有“空间表征”的叙事特征,即通过在叙事作品中设计一个特定的空间并使之成为人物形象和事件具体的表征,也可称之为“情境逻辑”。以“历史专题”版块的“万里长城”为例,设计者融入点线面元素,将长城的防御系统(烽火台、狼烟、飞筐走索)、修建长城的技术手段(砖窑烧砖、砖石混合、夯土层)、历代长城的修建(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等相关知识以人物和建筑形象配以文字的

方式呈现。在“长城的防御系统”片段,设计者将这节内容放大化,描绘了一幅利用长城防御敌军进攻的大场景作为它的补充叙事说明和展示,其中包含双方激战、烽火台和狼烟等细节,以此造成了一个二次空间。读者能通过此二次空间,获得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效应,唤起情感上的认同感。因为从心理上说,外来图形闯入原图形时,这个外来图形将刺激观者眼睛的注意力。故而利用补充叙事的二次空间融入叙事主空间(场景)时,不仅能衬托场面的宏大,还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叙事效果。

结语

空间叙事是融文本逻辑和图像空间为一体的叙事方法,由于“空间元素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设计者利用空间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结构,以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它的融入对儿童科普绘本设计中叙事性图像的版式布局和科普知识的传递有独特的应用价值。空间叙事模式中涉及到的空间场景构建在阅读效果时给读者的印象特殊且巨大,是设计情节结构时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整个叙事过程中“有意义的体系”。将空间叙事学引入科普绘本,儿童更容易带入情境并接收、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儿童读者的科普性知识和叙事情节的理解力、空间维度的感知力和想象力都大有裨益,也是向儿童传播正能量文化、科学知识等很好的媒介途径和展示路径。

猜你喜欢

设计者科普图像
A、B两点漂流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浅谈如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