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隔14~16天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2021-10-22廖红梅毛伟向宇培李军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1年5期
关键词:铁蛋白献血者外周血

廖红梅 毛伟 向宇培 李军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单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逐年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献血者加入到血小板捐献的队伍中。单采血小板是一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的血液制品,该设备可分离血小板并将剩余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其体内[1]。单采血小板可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疾病传播的风险[2]。为了保护献血者和受血者,各国对献血者的筛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3]。我国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中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捐献间隔期不少于14天,1年捐献血小板次数≤24次;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2.5×1 011/袋,容量250~300 mL,其保存液主要是来自于献血者的血浆。单采血小板捐献前检测和采集后血细胞分离机耗材中无法完全回输体内约50~100 mL的血液损耗,可能会对献血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文献报道[4-6],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改变,主要反映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前筛查的几个指标: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和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但是,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少有报道,特别是没有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TP)、血清总钙(serum calcium,Ca)、血清磷(serum phosphorus,P)、血清铁(Serum Fe)和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的综合报道。因此,我们通过对捐献间隔时间14~16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评估捐献间隔期缩短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中心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2例。均为男性,年龄25~54岁,捐献间隔为14~16天。为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献血者在留样后补充两支葡萄糖酸钙口服液10 mL;研究期间献血者未服用铁剂或进行饮食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1次捐献前留取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第10次和第20次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献血者捐献前留样,2 mL抗凝管(EDTA-K2)立即进行血常规和ALT检测。2 mL非抗凝管离心分离血清后立即放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样本收集完成后进行血液生化检测,项目包括:Alb、TP、Ca、P、Fe和SF。用留样再测的方法验证了检测项目在低温冰箱中保存的稳定性。

2 仪器与试剂 生化分析仪型号为HITACHI 7180及SIMENS IMMULITE 2000 XPi。试剂分别为:ALT(烟台澳斯邦);Alb、TP和Ca (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和Fe(广西润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SF(德国西门子医学诊断有限公司)。

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检测所得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用( ±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本研究共收集了4 2例献血者捐献前留取静脉血标本。 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ALT、Alb、TP、Ca、P和Fe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但是,观察组1与观察组2的样本SF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献血者血液生化项目检测结果(n=42, Mean±SD)

如表2所示,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

表2 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检测结果(n=42, Mean±SD)

和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的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血液由有形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及无形的液体成分血浆组成,生理情况下血液通过血管在全身不断流动转运各种物质。因此,血液在沟通内外环境、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物质的运输、免疫防御及凝血与抗凝血作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细胞分离机收集来自于献血者的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比较,可以降低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风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多次高频捐献单采血小板是否会影响献血者健康存在一定争议,这可能会影响捐献者的积极性。

本研究检测了42名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生化项目,发现观察组1与观察组2献血者外周血ALT、Alb、TP、Ca、P和Fe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ALT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以肝细胞为主,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要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肝外许多因素可引起血清ALT活性增高,如营养不良、酗酒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身体健康且有着良好的生活规律,因此,观察组1与观察组2献血者外周血ALT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TP是指血浆中的蛋白部分,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三大类。Alb是人血浆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45 g/L,占血浆总蛋白的60%。血浆白蛋白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并与各种物质结合起运输功能。KATZ等人[7]研究每年捐献24次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TP和Alb水平,发现在多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中TP和Alb没有变化。BECHTLOFF等人[8]也发现多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TP和Alb较对照组低,但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本研究也验证了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TP和Alb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在机体多种因素的调节和控制下,总钙浓度比较稳定,正常值为2.25~2.75 mmol/L。血钙以离子钙和结合钙两种形式存在,各占约50%。其中结合钙绝大部分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捐献过程中,由于枸橼酸盐的输入会螯合献血者体内的钙离子,引起献血者血浆中游离钙离子暂时性的波动。本研究结果说明,观察组1与观察组2献血者外周血Ca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和GRAU K等[9]研究结果相似。Fe在人体内的分布极为普遍,其中65%的Fe在红细胞中,主要是血红蛋白组成元素之一。其次,约10%的Fe在肌肉中,主要以肌红蛋白和酶的形式存在。还有约15%~20%存在于肝、脾、骨髓、肠等组织器官中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铁是形成血红素的必需元素,血红素是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原料,也是促进B族维生素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血液中与运铁蛋白结合的铁量即为血清铁。铁对维持生物功能至关重要,缺铁是贫血的首位原因[10-11]。本研究发现,观察组1与观察组2献血者外周血Fe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却有不断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与血清铁在反应体内铁存储的敏感性不如血清铁蛋白敏感有关。

但是,本研究中观察组1与观察组2的献血者的外周血SF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蛋白是去铁蛋白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是判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敏感指标之一,因此被用作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试验[12]。单采血小板捐献前检测和采集后血细胞分离机的耗材中通常有50~100 mL的血液无法完全回输其体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能导致献血者出现短暂的临床问题,如贫血[13]。因此,我们又查找了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时的原始资料,统计了单采献血者外周静脉血中的RBC、HGB和HCT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中RBC、HGB和HCT的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然而,捐献超过10次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有铁存储的减少风险,值得我们持续关注[14]。

总之,此次研究表明连续捐献2 0次且间隔1 4~1 6天的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ALT、Alb、TP、Ca、P和Fe无明显变化,但SF有明显改变。提示我们捐献10次以上的男性献血者存在铁存储下降的风险。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铁蛋白献血者外周血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天然抗生素”之乳铁蛋白
夏季单采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