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艺术浅谈“艺术终结论”

2021-10-21宗喻纹

艺术评鉴 2021年18期

宗喻纹

摘要:因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国艺术也随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论在中西方迅速展开思辨的热潮。艺术终结论的实际产生和影响,应该是在中国的19世纪之后。这一言论是对传统艺术的“终结”,但并非是完全的结束,是以其他的表现形式出现。因为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导致了中国艺术的本质发生变化,在探求中国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深思艺术终结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影响,从艺术发展和功能论角度进行简要剖析。

关键词:艺术终结  中国艺术  艺术发展  艺术功能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180-03

事物都由初始直到终结,我们大都愿意谈论开始而避讳谈终结。人事万物到了一定程度必会走向消失灭亡。现如今在这个发展的社会中,我们谈论“终结”这一话题,更多的是对以往的反思与探讨。“艺术终结”这一话题已经被黑格尔提出,但是在丹托的著作中印证了“艺术终结”的时刻,但同时指出艺术的终结也是全新的开始。“艺术终结论”是人们对于美学发展走向产生的危机意识,这并不仅仅是时代推动的走向,更是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艺术发展是一个“萌芽——繁荣——凋谢”的过程,每一种艺术都会从兴起直至衰弱,继而从另一个开始走向成熟。虽然“艺术终结论”是在西方产生的,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不断融合,“艺术终结”这一理论对于中国艺术同样有着较大的影响,这里的中国艺术大部分是以美术为主。

一、中国艺术的发展

中国艺术是一个兴衰的过程。石器时代,人们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艰苦,此时很难有纯粹的美术创造活动。但当时人类由于对自然的崇拜,逐步培养了造型技能,也就此萌生了审美意识。我们把这一时期看作是一个中国艺术的萌芽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工艺美术开始活跃,可考证的有彩陶、编织、玉雕等等。而从当时的壁画和岩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美术创造与原始的宗教以及巫术有着密切联系。

对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后人对其的产生提出了疑问。有人认为是艺术源于模仿,随着人文主义兴起又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前者认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思想交流,后者则认为是人类精力过剩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源于劳动,因艺术是从人类手工劳动而产生的。而从西方实用角度来说,艺术起源于巫术,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他们对巫术的极度推崇,对当时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东西方主义者多角度分析了艺术的产生,虽然都很片面,但都是基于事实下的合理阐述。

在夏商周时期,这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当时的中国艺术可以说是高度为君王政权所服务的,人们推崇神的概念,宣扬此时的君王是受命于天,天子相当于神的存在,所以中国古代君王的喜好也直接影响着当时的艺术审美。直至明清时期,中国艺术也是在传统上不断延续,也一直处于平面的状态,人们对于艺术的表现还是停留在突破题材和技法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古人想要营造自己心中美好世界的画面,他们并不是单一的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而是加入自己主观思想的产物。在这一段时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艺术是处于繁荣阶段。

在清朝的晚期,由于清王朝政权的衰弱,西方文化思潮进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加速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基于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不断尝试、探索和争论,此时的大众美术和通俗美术成为了主流。在社会大环境下,新的艺术思潮影响着这一群人,他们大都学习过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对于多元化的文化,不只是单一的发展本国或者本民族的艺术,而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态度。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艺术坚持着民族性和开放性,在引进西方艺术的同时,也保留着民族特色,中国艺术的变化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现如今,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中国艺术的发展形式也更加多样,尤其是中国画的发展。传统的中国画只是在利用纸、绢和笔墨,主要在平面中塑造二维形象。但是随着多媒体艺术的出现,我们发现原先的二维变成了三维,在虚拟的三维空间内更加灵活生动,在此看来传统绘画的方式已经开始衰弱。传统绘画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刷新我们的认知,这有赖于科技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我们逐渐忽视了笔墨的练习,想着用新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虽然传统绘画借鉴了很多表现方式,人们误以为只有跟随当代艺术的潮流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但我们要理性认识到优秀的艺术要保留本民族特色,而不是一味跟风。

我们不得不承认艺术需要抓住普通大众的审美,但是我们不能单一的迎合市场需求。中国艺术史上所流传下来的作品,永远都是富有内涵、给予后人探索和品味的佳作。我们在作品创新的同时,更要懂得回归本原,深刻表现作品的艺术内涵。欣赏者面对毫无内容的作品,就算一时会被华丽的外表迷惑,实质上无法掩盖作品自身的空洞。不得不承认中国艺术发展正在寻求新材料、新媒介等等,对于内在的文化底蕴逐渐丧失,这未免不是走向了“终结”。

二、中国艺术的功能在发展中不断变化

艺术体现的是一种综合功能,如:教化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改造功能。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都有着自己的主流审美。随着中西方互通和言论自由,艺术的功能也有了新的侧重,以利益价值取代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肯定人是创造艺术的主体,艺术的产生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但是艺术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演变的。因此,艺术是具有时代性的,艺术的实质是为人所服务的,中国画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其多为宫廷贵族所绘制,《画赞》中有写道“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乎鉴戒者图画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画与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中则更服务于女子封建伦理道德,其实质上是为了皇权所服务,宣扬女性的忠、孝、节、义的举动,传统国画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艺术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说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在资本主义的运作下,艺术品成为了商人眼中牟取利益的商品,从事艺术创作的画家带有一定的金钱目的,有任务有负担地进行创作。而此时的中国画,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同时还为世人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多的作品开始批量生产。原本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作品,以机器代替人工,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量产。在此看来,传统的中国画已经终结,但却没有完全终结,因为人主观能动的创造力是机器无法完全刻画的。从几何时,我们发现中国画大多开始运用在摄影中,它又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且通过其他媒介手段出现在人们眼前,印证了艺术的终结并不是指其消亡,而是以别的方式重生。

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终结”对于中国画的影响大多在其精神意义,其艺术受众是从贵族皇权逐步走向细井小民,从古代皇权深刻的思想、宗教文化、政治理念转变为贴近现代市民生活的方式和观念。它更多的不是意识形态的主导,继而变成了一种装饰,其价值可能更多的表现在直接的美感,缺少了耐人寻味的思想启迪,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中国画已经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艺术功能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对于传统绘画只是在精神层面的欣赏,是人与画面的交流,是对自己审美的提升。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艺术大都不是平面的了,弱化了精神的需求,提升了物质财富的层面。虽然依然体现着教化、教育和社会改造的功能,但更加重视艺术品的价格。我们可以见到很多的拍卖市场,艺术家本人雇佣买手抬高自己的艺术品价值,这样的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了艺术拍卖市场的常态。在此看来,中国艺术也终结了纯粹审美的时代,迎来了以经济利益衡量作品价值的商品时期。在丹托的理论中科技的发展和资本的掌控推动着艺术终结时刻的来临。

三、“艺术终结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认为艺术是作为精神哲学中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存在的,在他看来,艺术、宗教、哲学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层次的转变,他所说的艺术是在一个绝对理念中的初级阶段,但艺术坚持表现客观形象,不能无限的发展自身,他觉得艺术只有到达哲学的阶段才能掌握真理。一旦艺术跳出了超越自身的圈子之外进行反思,那么艺术就已经终结了。

阿诺多的“艺术终结论”是在黑格尔的理论上所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符合大众的审美之后,艺术的价值就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性。他提出了“反艺术”的表达方式,认为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现实生活中不美的事物,让人们能夠看清现实,呼吁人们对现实中不合理认识的抗争,让艺术起到审美批判的作用,引导人进行思想上的解放和走出现实的桎梏。“反艺术”所表达的现实世界,其实质是工业化的过度发展,感性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与世界走向了异化的道路。此时的艺术就必须采用否定、对立的方式将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从中得到救赎。“反艺术”形式是艺术对自身进行否定,继而走向了终结的方向。

丹托在前两位基础上继承与批判地提出的“艺术终结论”是注重现实艺术的结果。他联系了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提到“艺术的概念意味着对究竟什么是艺术作品不再有任何限制。因此,人们再也无法分辨究竟什么是艺术品或不是”。最明显的就是马塞尔·杜尚拿着现成品出现在展馆中,人们就对艺术这词有了新的理解,这也促使着当代艺术的产生就是对艺术的“终结”。现成品被称之为艺术,也产生了如何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哲学命题。他们最终都归结到艺术哲学的高度,在此前的艺术只是一种叙事的模式,而之后则是一种思考的形式。

我们可以很明显找到“艺术终结”给西方艺术带来的思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圈中的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艺术以这种现成品出现。由于当时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我们学习到的西方思想限制了我国艺术的发展。直到近现代,我们对于题材技法还在不断追求,但是中国民间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它的兴盛侧面表现出来“艺术终结论”对我国的影响。民间艺术是以中国绘画为基础,但是它突破了平面的纸、绢、帛中的创作,以板材、金属和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创作,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打破固有的二维空间,形式上更加立体且富有实用价值。

“艺术终结论”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绘画的创作形式,电子技术的优越性对中国艺术是有着侵蚀性的。在高度发展的工业时期,艺术的高雅和严肃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价值意义也在不断降低,但是也产生了良好的方面,在此之前艺术对于普通人群没有涉及到,但是网络的普及让全民都能够参与到艺术中来。艺术再也不是对某些人而言的艺术,是大众的艺术。艺术本身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评论了艺术作品的价值。

中国的学者并不接受“艺术终结论”,其中叶朗:“我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不同意这种‘终结论。我相信,人类存在,艺术就有生命,就有未来”。对于中国艺术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终结”这一词仅以我之见,只是对于某个时期不再成为主流,但是并不代表着结束。艺术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是平稳上升的,也会呈现螺旋式的下降,但这些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决定的,要看历史的发展。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一些西方思想涌入中国,我们本着兼容并包的态度。对于“艺术终结论”的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文献、资料对“艺术终结论”的解读和分析,从各个角度的探求,这一理论在中国进行发酵和传播,中国学者认为必须基于自身本土化的条件下进行消化。

回顾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的精神从来都是渐进式的发展。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进入中国恰巧是一段文化不自信的时期,可想而知人们对于这一理论应该在中国的产生有了极大的反响。面对“终结论”我们产生的紧迫感应该化为我们实质变革中的行动,即使到了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仍然要时刻反思,并坚持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精髓。这样,“艺术终结论”才能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阿瑟·丹托著.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周静.丹托“艺术终结论”视角下的中国绘画史[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05):141-156.

[4]贾永平.哲学维度及真理视角下的“艺术终结论”研究——以黑格尔、阿多诺、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为例[J].兰州学刊,2019(06).

[5]张冰.丹托艺术终结论及其在中国的接受[J].学术研究,2017(12):175-182.

[6]杜艳艳.“艺术终结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8(23).

[7]刘睿姝.阿多诺的艺术终结观及其当代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06):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