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2021-10-21刘浩宝明涛郑文江杨晓迎张林波

学会 2021年8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发展战略

刘浩 宝明涛 郑文江 杨晓迎 张林波

[摘 要]发展培育绿色产业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实践抓手。本课题面向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与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需求,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福建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制度建设、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内容,结合各地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等,总结绿色产业发展典型模式做法、发现短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构想,为福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

[关键词]绿色产业 发展战略 实施路径 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X32;C9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80063-05

在绿色发展主导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产业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正在兴起,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绿色革命的主动力,绿色化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决定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深入到各行各门类产业发展内涵和体系之中[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期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由“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位一体构成的面向2035远景发展的战略思路,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3]。这一系列创新理念既明确了福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又为生态福建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福建省应紧紧抓住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契机,通过科技、制度创新不断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产业绿色转型、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生活方式绿色转变,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4]。同时,将深化能源革命作为绿色发展实践抓手,对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不断降低土地、能源、水资源消耗强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围绕福建绿色产业发展相关战略与路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福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福建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项目结合绿色产业概念内涵、发展现状与重点任务,构建了包含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污染排放、产业利用效率和产业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采用双基准渐进法赋分[5-7],以2013年、2016年、2019年为评估年,以福建9个地级市为单元,从省、市两个层次开展动态评价。经评估,2019年福建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得分为76.44,在江苏、浙江、山东与福建四省中排名第三,2013-2019年福建绿色产业发展最快,得分增幅为27%,其中浙江、江苏一直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福建绿色发展加速提升,绿色产业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各地市发展水平还存在差异,距国家预期目标还有相当差距,在9个城市中,2013-2019年,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一直分列前三位,仅有厦门和福州达到优秀水平。

福建绿色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绿色产业发展协调性不足,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面临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大部分财力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厦漳泉和福州两大都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0%,闽西北在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与闽东南差距明显,区域差异影响着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发展后劲,进一步也影响着绿色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与发展后劲。挖掘山区生态优势,推进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度较大。福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行推进,环境质量保持高位运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持续向好的压力较大,部分地区水生态较脆弱,个别断面水质不稳定,部分湖库呈季节性局部藻类爆发趋势,三江口等河口断面溶解氧时有超标。各城市臭氧浓度仍处在较高位置,沿海区域由于聚集石化、冶金、制鞋、包装印刷等产业,VOCs排放量大,臭氧逐步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首要污染物。个别地区医废处置能力不足,省内缺乏铅蓄电池处置企业,废铅蓄电池处置问题逐步突显。

(二)绿色产业投入不足,绿色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绿色治理多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绿色人才潜力(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指标上福建省略低于全国1.98%,在绿色创新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标上福建低于全国2.13%。在关键指标绿色创新潜力(R&D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指标上福建省远高于全国,在绿色科技潜力(每万人专利授权数)指标上福建省的高于全国26.60%,说明福建省整体发展环境优越,对高端人才极具吸引力,科技创新氛围较好。但对绿色产业的投入依然稍显紧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的速度,例如福建省绿色治理评估排名第一的厦门市,在多项评估指标中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给予了绿色产业较高的投入与关注度。

绿色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主流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全省8%的乡镇没有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23.47%的行政村未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不够广、覆盖领域不全面。城市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公园绿地综合服务功能还有待提升。同时,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规模扩张带来的能耗增加和生活污染加剧问题不容忽视,公众对于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存在“高认知度、低实践度”的现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还未形成。

全局性、系统性、长效性的绿色发展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完善。绿色治理及管理方式都需优化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优化配置等综合调控能力亟待加强,各类涉及绿色发展的规划、政策、制度还需进一步统筹衔接,大气、流域、海洋污染治理,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的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等创新做法还没有实现长效稳定运行和复制推广上升到全省层面。

(三)绿色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资源环境约束依然巨大

面向现代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绿色格局尚未形成。福建是一个山多地小的省份,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小,海岸带是福建经济、人口聚焦发展的区域,GDP、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1.6%和66.9%。在海岸带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港口设施和产业重复建设,港产城布局交错,部分工业园区占地规模偏大、集约化程度偏低,岸线开发程序偏高等问题。自然保护区、自然岸线等一些重要生态空间受到挤占,影响了生态保障功能的发挥。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依然巨大,与周边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还不及广东、江苏的1/2,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土地资源短缺,全省人均耕地0.5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适宜规模城镇开发的土地不到10%,且地形导致整体土地利用效率不高,2019年地均GDP为0.35亿元,较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分别低42%、41%、62%,未来城镇和工业用地资源压力巨大;二是闽东南沿海城镇带存在地域性缺水,一旦遇到降水不均或枯水年份,厦门、莆田一带缺水的潜在危险就更大;三是福建省无油、无天然气、少煤,常规能源短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

(四)产业结构结构依然过重,高新技术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技术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表明福建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2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2019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9%,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快于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产业分工优势还不明显,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78%。处于山区的南平、三明、龙岩等地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的集聚度不足,缺乏主导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方面的有效抓手不够。

二、福建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战略任务

(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方面

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发展区推动绿色发展,适度发展区坚持友好发展,保护发展区强化循环发展。二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现代绿色农业转型。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8-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10],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重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农业。推进农林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

一是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能力绿色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技术改造将成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创新的主要落脚点。二是以新产品的研发应用为牵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将规模优势转变为价值优势的关键所在。三是以新模式新业态为着力点,发展服务型制造,拓宽企业盈利范围。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发展规模化定制生产、云平台、共享制造、远程运维、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四是制造业的区域与网络化聚集是传统产业集约化的关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是实现制造系统集成的共性赋能技术,它将大大促进制造系统“内部”和“外部”集成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升级。

(三)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方面

一是构建合理的绿色新興产业产业链空间布局方案。站在区域统筹发展的高度,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原则进行绿色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大核心是福州市和厦门市,两个轴带分别为沿海一带与内陆一带。二是加快产业向精准、绿色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向“综合性”和绿色生产水平提升,制订“产业发展绿色计划”等。三是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废弃物资源化是绿色科技最受重视的领域,是其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实现资源的合理与持久利用的必经之路。四是制定绿色新兴产业标准。制定绿色新兴产业标准,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中既能指导福建产业发展方向,又能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对福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福建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对策措施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

1.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一是合理规划,升级产业集群。制定传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推进错位和特色化发展,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传统产业进一步分地域集聚和绿色生态改造。二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良好绿色转型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权责利清单。三是大力发展“新基建”应用场景,提升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强化5G基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重点构建“新基建”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助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2.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11]。一是加大共性技术供给,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编制关键共性技术目录、建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计划、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布局。二是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工艺装备绿色升级。将智能制造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创新的主要落脚点,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三是以新产品的研发应用绿色升级为牵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我国传统产业的规模优势将转变为价值优势。加大力度,推动传统产品质量品牌升级。四是以融通创新为着力点,助力三产融合与产业服务化。通过将传统生产制造环节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并最终实现传统产业的中心从产品制造延伸至服务增值。

(二)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方面

一是发展规划先行[12],科学制定绿色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为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打破区域限制,站在全局角度擘画内联互动的远景发展路线图。二是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沿海产业带,整合产业链,推动联合生产,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实现“点→面→网络”的发展过程。三是优先发展重点城市,布局重点城市。聚焦福州、厦门“双核”引领作用,发挥好沿海、内陆“双带”推动作用,实现沿海一带领先、多点联动与多园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晓萍,张亿军,江飞涛.绿色产业政策:理论演进与中国实践[J].财经研究,2019,45(8):4-27.

[2]李云燕,殷晨曦.绿色发展背景下的京津冀大中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2017,45(4):33-39.

[3]俞海.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 中国环境报,2021-08-12(003).

[4]李晓西,王佳宁.绿色产业:怎样发展,如何界定政府角色[J].改革,2018(2):5-19.

[5]张彩霞,段佳换,杨寿信.区域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1,36(2):111-117.

[6]Zhang L B,Yang J,Li D Q,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of China based on the double benchmark progressive method[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9,222:511-519.

[7]解钰茜,张林波,罗上华,等.基于双目标渐进法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4):60-66.

[8]郭书田.开发绿色产业大有可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113-114.

[9]顾益康.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目标模式与支撑体系[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28(6):26-36.

[10]王志强,王一凡.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3):389-396.

[11]周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5(7):39.

[12]周宏春.发展绿色产业加速经济转型[J].环境保护,2010(6):18-20.

作者简介

1.刘浩,山东大学,副教授。

2.宝明涛,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副研究员。

3.郑文江,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副研究员。

4.楊晓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

5.张林波,山东大学,教授,国家生态补偿条例起草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发展战略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