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齐鲁汉风”陈列设计中的“汉风”

2021-10-20裴欣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摘要:“齐鲁漢风”作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院“诸侯王系列展”的第三个展览,从赫赫威仪、民熙物阜、黄泉碧落等方面阐述了两汉时期齐鲁地区汉代诸侯王的风采。本文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字体的选取与组合、文物的选用与重构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展览内容与展品,浅析展览陈列设计所体现的汉代风采(简称“汉风”)。

关键词:齐鲁汉风;陈列设计;汉风;诸侯王系列展

“齐鲁汉风”展览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院与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长清博物馆、章丘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院、巨野博物馆等八家单位合作的“汉代诸侯王系列展”,共展出山东地区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的354件(套)珍贵文物。山东作为汉代最富庶的地区,也是目前发掘汉代诸侯王墓最多的省份之一,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的王侯生活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展览的陈列设计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字体的选取与组合、文物的选用与重构等三方面入手,紧紧围绕“汉风”这一设计出发点,构建大气、沉稳的展览效果。

一、色彩的选择与搭配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象征色彩。色彩印象的形成既受到出土文物的影响,也受到当下影视作品、平面设计、立体建筑等视觉呈现的影响,同时也与受众对其的传播、阐释有关。色彩便于构建稳定的认知体验,快速识别认知对象,简化信息以归纳总结。因此,提取汉代的象征色彩并合理利用,对于展览的陈列风格的奠定、陈列语言的表达、观展体验的丰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关于时代的色彩印象莫衷一是,但是就汉代而言,红色是一个高频色彩词汇。从出土的汉代漆器、墓室壁画的纹样填涂、汉代服饰的装饰色彩等角度,都可以窥探到红色的存在。尤其是汉代漆器的红黑两色搭配流畅大气的云气纹样及动物纹样,与后人对汉代的雄浑自信的时代印象互相印证。因此,饱和度较高的红色和黑色是汉代非常鲜明的象征色。同时,在墓室壁画中出现的砖红色及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中的赭黄色,也是汉代色彩印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汉风”的陈列设计便以红色黑色、砖红色灰色、赭黄色灰色三组色彩搭配为出发点,通过合理且恰当组合重构,与三个部分的主题内容紧密连接。例如,第一部分“赫赫威仪”用红色和黑色勾勒出汉代山东地区王侯的生活的日常;第二部分“民熙物阜”选取砖红色烘托汉代山东地区繁荣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第三部分“黄泉碧落”则将赭黄色置于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文化理念中,凸显并印证汉人的死亡哲学。在柜内图文排版方面,以展厅的主色调为大原则,一级标题选用文字与展品结合,二级标题选用线图与文字结合,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将观者带入一个有主题、有逻辑、有视角的展览语境中。针对通柜和高柜两种不同体量的展柜,扬长避短,在高柜上增加纵向统一性,在通柜上展现长展线体现的纵深感,变化中把握统一,制造韵律感的同时也不会显得杂乱无序。柜外空间作为柜内空间的补充与呼应,色彩选择也是按照同一色系求变化的原则,在视觉认知层面给人以一致性,同时又通过明暗及饱和度的差异制造差异性。

二、字体的选取与组合

展标是展览视觉呈现的第一面窗户。无论作为展览空间效果的展示,还是作为展览宣传的平面表达,展标都是传达给受众关于展览风格的第一印象。“齐鲁汉风”展是汉代山东地区诸侯王墓的出土文物展,历史感强;“齐鲁汉风”四字作为展览标题,高度凝缩了展览内容,如何通过视觉设计,将展标想要传达的历史厚重感准确、直观地传达出来,是陈列设计围绕“汉风”构筑视觉表达的重要步骤。

“齐鲁汉风”四字取自汉代山东地区的著名碑刻——《张迁碑》《乙瑛碑》和《史晨碑》,通过合理恰当的艺术加工,保留粗砺、浑厚的汉代碑刻的风格特点,并以印章的方式排列呈现,在空间上采取错落且突出墙体的立体字安装方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展览所呈现的汉代山东地区政治赫然、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巍然、雄浑的整体风貌相吻合。此外,三个部分的标题字也是以碑刻文字为表达载体,并衬于展厅特色文物的线图之上,在追求形式美感的同时兼具意义内涵。

三、文物的选用与重构

宋向光在《博物馆陈列的性质与价值取向》一文中,提出我国博物馆陈列反映出三种价值取向,即 “突出文物价值”的取向,“突出知识价值”的取向,“关注观众需求”的取向。三种价值取向无一例外都将“展品”置于中心地位。展品是展览的根基,无论是为了突出文物自身的价值,还是出于知识输出的目的,亦或是满足观众的需求,展品都是非常重要的载体。陈列设计应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与文本的配合,借助辅助展具,结合多媒体、灯光等设施,丰富展览语言,将概念化的指示转化为视觉化的陈列。

“齐鲁汉风”展以展出文物为中心,与展览的内容文本相呼应。例如序厅红底平铺的黄色线描卷云纹图案出自在展文物——错金银当卢,结语部分的卷云纹图案出自在展文物——玉枕。虽然卷云纹在汉代诸多器物上均有体现,但是选用在展文物上的图案装饰,更加严谨,更能体现展览的一体化统筹、知识的传达与互动。序厅还选取了展出文物——鹤踏龟背铜博山炉做立体造型,与展标、卷云纹共同构成画面,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线图三者的结合与补充,丰富场景效果。此外,充分利用二厅立柱营造空间氛围、引导展览内容、呼应柜内背板等多重功能,饰以与附近展柜内容相关的线图,呼应柜内文物,烘托文本内涵,且发挥了挑高空间与高展柜相呼应的视觉优势,营造通透、震撼的空间冲击力,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诚然,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展览陈列设计立足于但不拘泥于文物,尤其不拘泥于在展文物。因此,针对没有展出但适合表达文本内容、烘托展厅氛围的文物,也应纳入设计素材的考虑范畴。例如,序厅将《张迁碑》的局部做平面喷绘;一厅灯箱墙将汉代石刻做专题图文展示;二厅通道两侧集中展示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庖厨、耕耱、纺织、狩猎、伴奏、制车轮等场景;二厅通道底选用陶井做立体造型,该器物具体形象,既有水瓶和打水人,也有井边的树木和井亭,贴合“民熙物阜”这一主题;二厅部首附近用银豆的线图俯视图做装饰,呼应对面独立柜的实物展品;三厅壁柜以汉代山东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羽人和神兽形象为画面中心,黑底配以赭黄色,营造幽暗、神秘的空间氛围,呼应张衡《冢赋》中的文字描述——“幽墓既美,鬼神既宁”“如春之卉,如日之升”;结语部分将陶马衬于黑色圆形之上,与红色底色在形状和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且马头的视线引向中间结语文字,在审美层面之余增添功能性。

通过合理利用并重构在展文物及在展文物之外但与主题相关的文物资料,不论是立体呈现还是平面铺贴,无论是纯图片文本还是图文混排,都是围绕展览主题所做的积极尝试,实现了展览语言的丰富生动,展陈效果的出新出彩。

参考文献:

1.张末元编著.《汉代服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周士琦著.跨时空的历史文化再现: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60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3.[美]达利斯·A·蒙塞夫四世/著,冯晔/译.创意配色模板3000例[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15.

4.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性质与价值取向[J].中国博物馆,2005(02):5

5.黄雪寅.艺术的再创造——关于展览形式设计的逆向性思考[J].博物院,2020(6):59-67.

作者简介:

裴欣,工作单位:西汉南越王博物院,文博助理馆员,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