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艾斯克霞尔墓地出土毛布大衣的保护修复

2021-10-20马叶桢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摘要:新疆艾斯克霞尔墓地出土的棕地彩色条纹毛布大衣,为青铜时代的珍贵遗物。该文物残缺、破裂、污染、褶皱等病害严重,不利于长期保存,通过科学而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可达到延长文物寿命、文物价值得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艾斯克霞尔墓地;毛布大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

一、前言

艾斯克霞尔墓地位于哈密市五堡乡西南30公里处的南湖戈壁荒漠深处。1999年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地区文管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一百余件,包含皮革制品、毛纺织品、陶器、骨器、木器、铜器、石器和食物,以及保存较好的干尸。艾斯克霞尔墓地所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与五堡墓地和焉不拉克墓地可能有一定联系,应是以牧业经济为主的青铜时代文化,它的清理发掘,为研究新疆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二、文物的保护修复

1.文物背景信息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毛布大衣,出土于艾斯克霞尔墓的2号墓。2号墓内葬两人,呈上下叠压状,两人间有厚约10厘米的填土。上层为成年男性,头向东北方向,侧身屈肢葬;下层为老年女性,头向东北方向,俯身屈肢葬。根据发掘记录,毛布大衣为下层老年女性所穿。

该文物出土时经简单清洁处理后一直保存在哈密市博物馆的纺织品文物库房,因文物残破严重,无法达到展陈要求,出土后未曾出展。2017年,新疆五堡、艾斯克霞尔墓地出土纺织品保护修复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同意保护修复的批复,毛布大衣作为项目中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2.检测分析

在毛布大衣的保护修复方案制定前,需要进行文物基本信息采集和相关的检测分析工作,以更全面地认识文物,制定最适合的文物修复方案。用照相机、厚度仪、电子秤、照布镜、软尺等工具记录文物的图像、尺寸、厚度、重量、织物密度等信息;用便携式显微镜,采集织物显微图像,记录分析组织结构、纱线粗细、污染物程度等信息;通过运用近红外光谱仪对毛布大衣进行材质分析,可知毛布大衣的经纬线、缝线、绦带均为毛;通过微型光纤光谱仪对毛布大衣染料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红色染料为西茜草、蓝色染料为靛青、褐色染料为单宁,绿色染料为靛青加不确定成分,黄色系、棕色系染料较复杂,还需进一步检测分析;使用便携式测色仪,记录文物色彩,色彩的有效记录对于观察文物褪色情况及修复中背衬染色具有指导作用。

3.文物基本信息

毛布大衣初移交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时,虽整体残破,但套头长袍样式明确。衣服使用面料为平纹组织毛布,幅宽42厘米,经线密度19(根/厘米)纬线密度10(根/厘米),经线为S捻,纬线为Z捻。衣身面料在棕色地上织出黄、红、蓝色的经向条纹,其中黄色织成宽条、蓝色和红色织成窄条,一幅布上由3条黄色宽条、5条红色窄条和5条蓝色窄条组合形成彩色条纹纹样,条纹排列齐整但颜色组合无明显规律。衣袖残,从残留部分可看到袖子面料与衣身面料的条纹颜色排列略有差别,衣袖彩条纹样在棕色地上织出黄色宽条、黄色窄条、蓝色窄条,以黄色宽条为中间,黄色窄条与蓝色窄条对称排列。

衣身由两幅面料经向拼缝,肩头处折叠形成正反面,衣领位置不缝合,形成前长后短的领口,前领口中间部分有系带痕迹残留。衣身左右分别拼缝两幅面料为袖,以面料经向对折缝合形成袖筒,袖口缘缝缀由褐、墨绿、土黄色三条斜编毛绦拼缝而成的彩色装饰。衣服下摆缘缝缀由草绿、深棕色两条斜编毛绦拼缝而成的彩色装饰。

4.病害分析及保护修复路线

毛布大衣的病害以残缺、破裂、污染、褶皱为主。文物整体为毛织物,质地相对厚实,虽面料强度适中,但在破裂的织物边缘出现持续松散状况,加之该文物为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遗物,年代久远,纤维已出现严重老化现象,在存放过程中已有大量纤维随污物一同掉落,在每一次轻微移动的过程中都不断有细小毛纤维掉落。文物现状不适合展览陈列,文物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且上述病害若不及时处理,将不利于文物长期保存。

保护修复路线以文物整体消毒、清洁文物上的污物、平展褶皱、理顺经纬线、加固破裂织物组织、恢复文物原形貌、编制文物修复档案为主。

5.基本步骤

通过毛布大衣的残留尺寸及线迹信息,可辨析文物基本形制,但原文物衣身完全断开,衣长不明确,根据残存文物尺寸及同时期同类型衣服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算,以确定修复后衣长,恢复衣服完整形制。综合考虑及专家论证,有必要对其进行形制复原和针线加固修复,修复时利用现代面料作为文物背衬,对残存织物整体衬垫,将文物缺失部分补全,在恢复文物原本形制面貌的同时,背衬面料可对文物起到支撑作用。

5.1根据文物病害情况绘制文物病害图。以文物现存信息结合同时期墓葬出土服饰为依据,确定文物具体形制及尺寸,并绘制文物形制图。

5.2除尘。使用文物专用吸尘器、毛刷、文物清洁布清除表面污物及灰尘。文物边缘处松散纤维较多,清洁时尽量避开。清洁时会有松散纤维及毛絮随灰尘掉落,注意收集在样品袋中。

5.3平整。文物为平纹织物,纹理较明显,平整时注意保持经平纬直。织物经纬变形严重位置不强行矫形,以衣身条纹纹样齐整为宜。平整环节贯穿整个修复过程中。

5.4选择背衬面料和缝线。根据毛布大衣的厚度、织物密度及组织结构特征,选择与其相近的纯棉面料作为背衬面料,并将背衬面料染成与文物整体相协调的颜色后平整、缝制背衬。修复用线选用颜色、粗细适合的真丝线和棉线。

5.5针线修复。将文物平铺在平整后的背衬上继续精细平整,理顺文物纤维,运用铺针、钉针、行针等针法,将文物固定在背衬面料上,文物脆弱,线距、针距不可过密,拉线不可过紧。

5.6补全袖口缘及衣身下摆缘残缺的装饰绦带。用背衬面料按原文物颜色、尺寸缝制绦带,后缝在对应位置,补全残缺装饰。

5.7拼合。将缝合在背衬上的文物按照原形制、原针法、原缝制方式拼缝,背衬补全了残缺部分,修复后的文物形制完整,展现其原有风貌。

5.8保存。修复后的文物用保存与展陈一体无酸纸盒存放,纸盒内用无酸蜂窝纸板、超细纤维布等材料按修复后文物尺寸及厚度制作有凹槽的背板,将修复后的文物平展地放于凹槽中,可减少文物日常存放、展览中不必要的移动,起到存放简单安全并便于展示研究的效果。

三、小结

此件毛布大衣是青铜时代的珍贵遗存,为研究新疆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纺织品文物为有机质文物,自身存在脆弱、易老化特征,加之毛布大衣出土时紧贴尸身,长时间的埋藏环境及污染物使得文物多种病害并存,不利于長期保存,急需进行科学而有效的保护修复工作。

本次保护修复工作遵循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使用针线修复法对文物本体进行修补固定。在保护修复过程中,采用的棉布、棉线、丝线、无酸蜂窝纸板、无酸瓦楞纸保护盒、脱脂棉,都是天然、亲和性较强的材料。

保护修复后的毛布大衣在展现文物原始风貌的同时,织物强度增加,纤维持续掉落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可满足展陈要求。本次修复工作达到延缓文物病害蔓延、延长文物寿命、满足陈列展览的目的,使文物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理区文物管所.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6):30-31.

2.于建军.艾斯克霞尔墓地发掘有收获——出土文物为研究新疆东部青铜时代文化提供重要线索[N],中国文物报,2000(03).08.

作者简介:

马叶桢,工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