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邕生平与其作品风貌的关联

2021-10-20卢司茂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摘要:任何一位书法家书风的形成,都是众多因素促成的,而生平经历对书风的形成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李邕在唐代文名显赫,也因文而被荐入仕。了解李邕的生平经历对研究其书学主张、书风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李邕生平不做累述,只就其文人和仕人的身份与其书法作品风貌的关系稍作浅析。

关键词:豁达;文名显赫;沉着痛快

一、文人的李邕与其书法

李邕(675—747),字泰和,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官至北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他生前文名显赫,乃一代名士。其专述见《旧唐书》本传中,言李邕早有才名,尤擅于写碑颂。当时李邕处于盛唐时期,兴碑颂之风。他的碑颂之文流行于朝野巷陌,杜子美赞其曰“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李邕天资聪颖、留心书翰,在文坛享有盛誉。公元694年(延载元年),李邕与少年时同学崔沔游学于洛阳,两年后,经崔沔引见,与秘书少监李峤相识。李峤,字巨山,乃盛唐有名才子、文坛泰斗,他可谓李邕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使李邕迅速立足于文坛并推荐其入仕。与李邕相识之初,李峤便十分赏识这位晚辈,他让李邕以秘书兼直事之名随崔沔入内廷密阁读书,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年少的李邕而言,是史无前例的。两人不分昼夜地学习,秉笔研习甚为勤奋。不几日,李邕便将李峤阁中所藏奥篇隐帜都了辩如响,李少监不禁赞叹“子且名家”。在得到文坛大亨的鼓励和赞美后,李邕更是信心大增,创作了大量格调高远、气势恢宏的诗歌文集。虽在后世流传中散佚严重,但也有部分留存下来供我们学习,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唐文》中都收录有其作品。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作为艺术家内心表现两端的诗文和书法,二者都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只是呈现形式不同而已,最终都统一于艺术家本人,我们可以在研读李邕诗词的同时,分析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李邕诗歌以咏物、行旅、游玩三类居多。咏物借物以表情达意,正如其《咏云》:“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借自然界中“云”的漂浮不定来表达自己身不由己的感慨之情。“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同样,他的书法艺术也表现出其性情豪迈的特点,唐末吕总《续书评》:“李邕书,华岳三峰,黄河一曲”,其气势恢宏,可见一斑。李邕的书法代表作《麓山寺碑》赫赫有名,《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题有:“前陈州刺史江夏李邕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刻,开元十八年九月十一日”,黄仙鹤者,乃李邕之托名也,古人已有论证。碑文共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六字。此碑将真、行两体融于作品之中,章法上虽字字独立,而全篇笔断意连之气息贯穿其中,全碑字的大小、正侧等对比关系强烈,却又和谐统一。清代何绍基在《东洲草堂金石跋》中如是说:“北海书发源北朝,复以其干将、莫邪之气,决荡而出,与欧、虞规矩山阴者殊派,而奄有徐会稽、张司直之胜……其煊赫世间者,止陕《云摩》与《麓山寺》而已。《云摩》頗嫌多轻侻处,惟此碑沉着劲栗,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为可贵。”此碑沉着痛快处正如其诗歌一样,而李邕书法作品的风格多样化也正如他在诗歌中所说一般,总是不安于一种风格面貌,从《李思训碑》到《麓山寺碑》,再到《李秀碑》《鄂州刺史卢正道碑》等,每一作品的面貌都风格迥异,通过读北海的诗词应该能感受到他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

李邕一生四处游山览石、登临胜寺,他在此类间写下不少名作,有《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游法华寺》《铜雀妓》等。

《铜雀妓》:“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兹。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丈夫有余志,儿女焉足私……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曹操逝后,遗命每遇十五,歌妓登台西陵江畔哭诉,以祭亡灵。诗中所惜之歌妓不能掌己之命深表同情,但后者感叹更是对现实的反思。诗人借助“铜雀诗”这一主题,警策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免为后代所嗤。全诗言辞大胆直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李邕诗文言辞犀利,足见其是有担当意识、有抱负之人,这在他应用文体的奏议文中也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驳韦巨源谥议》言:“人为邦本,财富聚人,夺其财,则人心自离;无其人,则国本何恃!”他在奏议中毫不避讳地说出核心问题,气势凌厉,锋芒毕露。他的书法作品下笔不凡,横冲直撞,毫不拖泥带水,将自己情感真实地表达,与他的诗歌作品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清人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评及北海书势高异,其书所难之处便在于点画如落石坠地,毫无做作之势,如其做官为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我们打开李邕书法成熟时期的作品《李秀碑》,用笔铿锵有力,虽然是行书,但基本以直笔为主,毫无犹豫,“北海如象”,已见端倪。

二、仕人的李邕与其书法

李邕因擅文而被荐走上仕途。《旧唐书》有记,“北海少负盛名,初至长安,得御史张廷珪与内史李峤并荐,后因谏诤之言词高行直,召拜左拾遗。”此处需注意,李邕虽能面谏于帝,但“拾遗”实质上是帝王笼络人心之举,目的是为了让学子感受皇恩浩荡,从而死心塌地地为皇家服务,这些人终不是科举而入仕,地位与中举之类的官员还是地位不一。求仕之心十分急迫的李邕在门下省担任“拾遗”一职,以诤谏之臣初露锋芒,敢言直谏,曰:“不愿不狂,其名不彰”,如此一来,他因没辜负张廷珪、李峤的期望,更受他们所重,也因此受到朝野之中的官员们的敬重。但北海仕途之路未能如此坦荡,据《两唐书》记载,李邕虽颇有师才文情,奈何官运不济,屡遭贬谪。最后他遭李林甫忌恨,在欲害太子事件中,李邕被牵连,最终被李林甫下令杖杀,冤死于青州。后终因李邕为人正直刚毅,于朝野间声名俱高,在代宗朝时,工部尚书卢正已为李邕上诉讼理,为李邕平反,追赠为秘书监。

北海一生刚强真挚,艺术天资悟性极高,同朝张鷟《朝野佥载》中称其“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赞誉颇高。李邕一生中也遇到了几位贵人,前文提到的李峤便是李邕的第一位贵人,第二位即是“励精图治,重振唐太宗遗风”的唐玄宗。李邕深受唐玄宗器重,得到玄宗很多庇护,唐玄宗曾在李邕移官之际,亲自为其作诗,如此殊荣可见一斑。作为臣子,李邕在艺术上趋主之好,来回馈君主的恩情。玄宗在位期间,李邕书风明显地由流便向稳实过渡,由瘦硬向丰肥转变,正如康有为所言:“明皇极丰厚,故李北海、颜平原、苏灵芝辈趋时主之好,皆宗肥厚。”此间李邕字的重心下降,笔画明显粗壮。行书作品如《麓山寺碑》,相较于早期的《李思训碑》,笔画粗壮很多,与唐玄宗喜欢“丰肥”的审美情趣趋向一致。

李邕的楷书作品更符合玄宗口味,有隶书风韵,古意盎然。如《端州石室记》(图1),此碑据学者朱关田考证,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六,是李邕现存唯一的楷书作品,翁方纲《苏斋题跋》中谓此为“北海书第一,亦唐楷中之隶法”,可谓一语中的。全碑雍容浑穆,横向取势,字形古拙,线条圆韧,与唐初的楷书风貌截然不同,洋溢着盛唐丰腴之气。此碑与玄宗隶书书碑《纪太山铭》(图2)的丰腴美不谋而合。两碑皆为摩崖石刻,《纪太山铭》是唐玄宗意气风发、政绩卓著之时所作,极具盛唐气象,将李邕的《端州石室记》与此碑作比较,具有较统一的时代气息,很明显李邕受此风格影响。

《唐会要》提到的历代书家,如钟元常、王逸少、萧子云、贞观太宗、欧阳询、褚遂良等,诸书家中不仅官居高位,而且闻名于书翰,两者相互影响推动。李北海生平诸多精力放置在了官场仕途中,为人处世,侠肝义胆,虽时逢坎坷,但无疑也丰富了他的艺术造诣。北海的一生可能终有遗怨,但他将自身的性情赋予在诗文书艺之中时,后人无不为其动容叹息。故而此处言及李邕生平诸多之事,透过其人性去定位书法风格的形成实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桒.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欧阳修.集古录跋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李邕、张九龄.李北海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卢司茂,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