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特色民居到宏伟古建

2021-10-20方莫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红砖闽南泉州

方莫

作为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繁华享誉世界。《马可·波罗游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

如今,大航海时代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泉州也在历史大潮中历经浮沉,上千年历史凝固为书上的一句句记载,以及眼前所见的那一条条古街和一座座古建筑,它们默守着时光,任人凭吊。

“鲤鱼城”的红砖厝和刺桐花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温情

泉州的建制史,可追溯到周秦时期。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中原士族南迁至此。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泉州得到迅速开发,从唐代建城开始,历朝历代都对泉州城进行了营建,使其城区的建设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泉州城的建筑格局不得不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即不再是沿中轴线对称、方方正正的古城形式,而是呈现出一个廓围不规则的多边形,从地势较高的清源山上俯瞰,其形状竟恰似一尾锦鲤。因此,泉州城又被称为“鲤城”或“鲤鱼城”。

在泉州城中,民居以闽南红砖厝为主,还有一些闽南骑楼、番仔楼的形式。“厝”是房子的意思,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壁。”这是对闽南红砖厝的生动写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红砖厝的集中区域,多建于1862年到1911年间,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7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走进宅院内部,随处可见泥塑、木雕、砖雕及石雕装饰,工艺精美,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也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这些建筑通常较为低矮,采用红砖砌墙、红瓦铺顶,大红色的整体色调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喜庆豪放,像极了闽南人开放热烈的性格。而诸多燕尾飞檐、马背蜿蜒的巧妙细节,又透露出质朴端庄的内在精神气质。万字纹、古钱花、龟背纹,还有“福”“寿”“囍”的花砖墙饰,不仅诉说着人们对吉祥、幸福的向往,也蕴藏着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温情。对于泉州出身的海外游子而言,红砖厝是浓浓的故乡情,是最美的“闽南红”。

红砖厝的掩映下,泉州还有火红的刺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城廓,下令环城遍植刺桐树。如今,泉州大街小巷、公园庭院间,到处都是高大的刺桐树,刺桐枝繁叶茂、花红似火,与红砖厝相互衬托,成为泉州最亮眼的风景。泉州人爱刺桐,把它作为“瑞木”,还将刺桐花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而“刺桐城”的雅号也驰名世界。

漫步在纵横交错的古街巷,传统建筑与自然绿化的结合,组成了多彩的日常活动场所,店铺、茶馆、书院、戏台、古树下、井台边……到处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诉说着这座“活着的古城”浓浓的人情味。

“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天下第一长桥”洛阳桥

泉州,是一座天生的东方大港。在那些辉煌的港口史记中,这座古城的形象离不开两种极具中国元素的建筑——塔与桥。

宋元时期,泉州人用石塔为出入港口的船只指引方向,如安平桥东侧的瑞光塔、泉州湾南侧的万寿塔、石湖码头金钗山上的六胜塔等。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就是泉州湾主航道航标——六胜塔。它初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被废弃,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年锦江人凌恢甫将其重建。这座塔巍然屹立于泉州湾入海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塔高36.06米,底围47米,样式为仿木质楼阁,通体用花岗石岩建成,八角五层,翘脊飞檐,蔚为壮观。当年,六胜塔下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

800多年间,六胜塔曾为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开道,清初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中心码头,指引着海峡两岸同胞的亲密往来。如今,六胜塔下的石湖港已成泉州最主要的现代集装箱港,登上塔顶,依然可以俯瞰浩瀚海峡和往来穿梭的舟楫。

以六胜塔为代表的泉州灯塔,照亮了“海上丝绸之路”;相比之下,桥梁则成为海路上的重要“纽带”。

笋桥、梅溪桥、苏棣桥、顺济桥、盘光桥、无尾桥……大大小小的桥梁横跨于江海河面,连接起一座座码头、港湾和城镇,将整个泉州和周边地区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大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开始,历6年之久建成,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它横跨洛阳江入海口,不但方便行人往来,更是打开了泉州向北的贸易格局——由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上岸的货品在泉州城内集散,便可沿清源山麓,在此直过洛阳江,向北抵达福州,远至江浙等地。

猜你喜欢

红砖闽南泉州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红砖楼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砖雕说到底是一种以红砖为媒介的创作,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质。
红砖色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