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1-10-20蒋祖存徐双敏牟珈琪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文献

蒋祖存,徐双敏,牟珈琪

(1.黄冈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病毒”)爆发,随后成为全球化的“人民战争”。新冠病毒是我国自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以来的第二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国内学界自2003年以来对“公共卫生事件”这一主题的研究从未间断,特别是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以来,研究热情空前高涨,以期为政府实务建言献策,从而完成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使命。基于此,本文以引文空间(CiteSpace)这一成熟的知识图谱工具,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对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进行辨识和追踪,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脉络进行深度挖掘,以期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摸清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一、分析工具与文献处理

(一)分析工具 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此后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各种工具纷至沓来。其中CiteSpace成为学术界最为流行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它是一款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1]。它易于捕获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细节矩阵,并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增强人们对这些抽象信息的认知[2]。CiteSpace的主要功能具有关键词共现、作者共引与合作、机构合作、文献引用等分析,通过聚类与时区视图,清晰化地绘制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动向与发展趋势[3]。

(二)文献处理 本文的数据收集的年限设置为2003-2020年,截止于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知网(CNKI)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主题词,按照来源类别选择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CSSCI),共检索出931篇文献,剔除掉文献信息不完整和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经筛选整理,最终得到879篇目标文献。将上述目标文献的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文件名称,并运用CiteSpace自带数据转换器处理。

二、时空知识图谱及其分析

(一)时间分布图谱 CiteSpace的时区视图可以显示共引文献网络中节点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关系[4]。为了考查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成果,本文绘制了2003年至今发表文献的时间分布图谱。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将国内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肇始期(2003-2008年)、发展期(2009-2018年)、爆发期(2019年至今)。2003年SARS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探讨,23篇文献中就有14篇与SARS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关,随后的五年间,每年论文发文量约为5篇左右。进入发展期后,国内外也发生了如苏丹红事件、问题奶粉、H7N9禽流感、乙肝疫苗等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点关注。进入2020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出现,发文数量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共发文585篇(见图1)。

图1 年度文献分布变化趋势

如图2所示,年度作者数量变化趋势也是考查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时空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它与年度文献分布变化趋势大致吻合,在2020年呈现几何式的增长,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新冠病毒”导致的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建立,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增长。

图2 年度作者数量变化趋势

(二)空间分布图谱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空间分布图谱,关注的第一个视角是机构的分布与合作网络,通过考查公共卫生事件文献的学术团体与机构,将发文数量的阈值设置为8篇及以上,CiteSpace运行的结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检索发现,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机构达到55个,呈现百家争鸣且多点开花的特征。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的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4篇、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10篇、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7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7篇,这4个科研单位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领域影响力。紧随其后的分别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等6个科研单位。其中医疗卫生系统的科研单位占据半壁江山,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图3 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高产机构

考查不同科研单位间的合作情况,基于CiteSpace可自动生成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机构合作图谱,结果显示,节点N=366,链接E=223,网络密度Density=0.0033,说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团体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合作,合作逐年加强。机构间的局部合作也限于一定的地域和专业领域,其中卫生系统内单位的科研机构间合作密度较强。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空间分布图谱,关注的第二个视角是作者的分布与合作网络,通过考查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的作者及代表作数量,将发文数量的阈值设置为3篇及以上,CiteSpace运行的结果如图4所示。发文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关于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者共计119位。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的有吴群红10篇、安璐8篇、郝艳华7篇,这3位学者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专业影响力。进一步检索,对发文数量在2篇及以上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后,发现约1/3的作者集中于图3所示的10家高产机构中,再次印证了如上10家科研机构在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与贡献。

图4 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高产作者

同上,基于CiteSpace可自动生成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结果显示,N=409,E=434,Density=0.0052,该网络密度有所上升,说明国内该领域的学者们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合作,合作逐年加强,但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相比于机构间的合作程度有所加强。作者间的局部合作同机构间合作一样也限于一定的专业领域,其中卫生系统内单位的作者间合作密度较强。

三、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热点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如果中心度和共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在特定时期某一领域反复出现,即可视为这个时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的中心度是节点权力大小的衡量值,反映了该关键词在文献网络中的重要性。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越高,中心性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越重要。通过对879篇公共卫生事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出现频次较高、中心性较大的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管理”“疫情防控”“传染病”“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图书馆”“应急服务”“应急能力”“社会治理”“社区”“医护人员”“应急处置”“信息公开”等,这较好说明了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过程中所关注领域的聚焦和变化,即研究的热点。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可以明确说明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考查公共卫生事件关键词共现频次情况,设置选取被引次数最高的50个引文,按被引次数排序后再按百分之十选取引文,剔除掉部分有关标识性不强的关键词后,运行CiteSpace可自动生成公共卫生事件关键词共现频次聚类图谱,聚类结果显示,N=543,E=1186,Density=0.0081,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仍然较为松散,密度较低,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加强科研机构、作者间的合作,还应该在研究主题上保持专注度,进行精准而深入的研究(见表1)。

表1 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及年代(跨度:1年)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采取LLR算法,聚类图中的轮廓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轮廓值的大小反映的是轮廓内部节点间的紧密和分离程度[5]。为了进一步得到关键词包含的具体信息,则需要结合子聚类以更深入的分析聚类名称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ClusterExplorer(集群资源管理器)”中得到对数似然率(聚类标签词提取算法之一),得到关键词聚类表,如表2所示。

表2 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关键词聚类表

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呈现了“突发公共卫生、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评价、非典型肺炎、热点议题”8个聚类,反映了国内“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对各聚类的标签词进行分析发现,聚类研究的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对此进行归纳概括,本文认为国内“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人工智能与信息治理、应急管理与风险评估、冠状病毒与疫情防控”四个主要领域,详述如下:

1.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2003年的抗击“非典”斗争,是中国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起点,此后我国现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历了“三点一面”的建设历程,并形成了“一案三制”的核心框架与内容[6]。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的应急管理工作从单一性到综合性、从临时性到制度化、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以及从应急性到保障性这四个重要方面的积极转变[7]。与此同时也存在事业经费、应急队伍、法律依据、信息监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8]。公共卫生事件可以从权威的指挥体系、灵敏的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快捷的疾病应急救治体系、常备的援助保障体系、完善的法制体系、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全球体系等八个方面进行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从而达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能力的现代化[9]。

2.人工智能与信息治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作用[10]。实践证明,应急物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支撑之一,而运用区块链设计理念及其先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应急物流的服务能力,提升疫情防控物资的保障能力[11]。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形成、多主体参与、病毒式扩散、复杂性内容和持续性影响五大特点[12]。基于此,建立高效运行的信息公开共享协同机制已经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然要求,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化应急战略管理体系;二是建立疫情预警信息多主体协同机制;三是拓展疫情防治的智慧治理与大数据+技术运用;四是完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和应急资源调配系统[13]。

3.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非常时期,政府如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公共卫生治理危机,是政府危机管理和风险治理中必须解决好的难题[14]。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主要有SEIR模型[15]、风险矩阵法[16]、定性分析(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定量分析(贝叶斯估计、蒙特卡洛模拟、事故树法)[17],这些科学方法均可以为传染病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此外,中国应在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决策、风险处置、风险抑制、风险预防等六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提供制度保障[18]。

4.冠状病毒与疫情防控。2020年2月2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式分类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同日宣布,由这一病毒导致的疾病的正式名称为 COVID-19[19]。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防控高度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短时间内就提出了诊疗快速建议指南[20],同时各地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方案[21],以及鼻拭子、咽拭子两种核酸检测方法与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在科研部门的努力下,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22]。

(三)热点词突现分析 所谓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增加或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性术语,通过热点词检测原理可以进一步探析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前沿动态,检测结果见图5。

图5 公共卫生事件热点词突现图

在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研究中,由于2003年SARS疫情爆发,所以自2003年开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价值被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研究热情一直持续到2009年才呈现下降趋势,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点词。从突现强度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最高的,其次是“传染病”,达到了3.38,这表明在2003年至2018年的16年时间里,“传染病”研究的热度相当高。通过进一步搜索分析,学者们对“传染病”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主要探讨了风险预测、应急处置、网络舆情、心理健康等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细节也被学者加以关注,比如网络舆情的科学处置、流行病的调查与分析、与公众的风险沟通等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四、文献回顾及主要研究领域

1973年Small[23]参考 de Solla Price[24]的研究前沿定义,最早提出被引分析方法来探测研究前沿,他认为通过统计文献被引频次来确定领域核心文献集,以此来探测研究前沿[25]。本文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选取被引频次前15名,结果如表3。

表3 高被引重要参考文献

由表3可以看出:一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在所检索的数据中被引次数最多,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最为深入;二是2003年为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元年,该年度4篇文献引用率排名前7,这主要是与当年爆发的SARS疫情有关;三是高被引文献中除了高度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外,还关注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建设、心理健康、媒体与舆论、疾控建设等。

结合本文检索出的其它重要被引文献,经过阅读与梳理,总结分析公共卫生卫生事件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该类文献主要研究了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国际借鉴、政策变迁、监测预警等。高小平通过回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对建立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整体优化应急管理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既总结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又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意见[26]。 薛澜、朱琴以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为例,分析了该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归纳总结国外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些共同特征,从而为我们建设中国危机管理体系提供借鉴[27]。孙梅、吴丹、郝模等系统检索了我国十年来颁布的近百项国家层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政策,并从应急预案制订、应急队伍组建与培训、应急物资保障、信息报告要求、现场处置分工、应急评估工作和治理方式七个方面进行政策变迁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对策建议[28]。朱华桂、曾向东以江苏省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现状为例,提出应注重监测预警系统的完整性、全面性,构建群测群防的全民安全观;同时还应着重注意应急管理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29]。

二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管理。该类文献主要关注公共卫生事件中民意诉求、报道框架、网络舆情、网络情感等。王强以“饮用水污染”为例,分析了公共卫生事件中传媒报道与民意诉求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非一一对应“合作”关系[30]。薛可、王舒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1998年到2011年13年来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议题注意周期、框架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由于办报理念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美主流媒体对禽流感议题关注重点和选取视角、报道议题等方面不同特征[31]。丁利、雷宇晶通过对128个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行政官员问责的研究样本进行统计,以问责事件领域、问责领导职级、问责处理方式、行政问责渠道、问责领导复出5个方面作为分析维度,以实证的视角探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以及行政问责的发展特点、问题不足,以及路径与对策[32]。安璐、欧孟花通过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网络情感网络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了各类利益相关者间的情感状态和分布、情感传播路径以及情感演化态势[33]。童兵主张加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与新闻报道力度。为实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与信息调控的平衡,政府、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做一系列工作,抓紧制定传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制和行为准则[34]。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建设。该类文献主要关注心理建设中的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心境障碍等。易凌、王忠灿、姜志宽等认为心理干预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机制,更好的发挥心理干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35]。高文斌、陈祉妍结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非典心理咨询热线”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心理咨询热线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和工作特点[36]。王一牛、罗跃嘉认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和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疫情、疾病、生活、工作以及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致的情绪问题非常突出。不同群体的情绪问题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应对措施[37]。

四是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制建设。该类文献主要研究了应急法制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莫于川认为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主要存在现行公共应急法制尚不健全和公共应急法制执行不到位两个问题,应尽快完善我国各层次、各领域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制定出我国统一的紧急状态法[38],并提出将行政应急性原则纳入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重视行政指导措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适当运用[39]。汪永清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制度、配套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40]。丛梅认为应该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同时,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架构、力量配置、救援体系、应急教育以及经费保障等规范化、制度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适时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41]。

五是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价与预测。王高玲、别如娥利用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法确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Fuzzy综合评判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通过构建健康素养综合指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得出结论[42]。陈海平、郝艳华、吴群红等采用文献法与专家咨询法初拟指标体系框架,结合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筛选、Saaty’s权重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最终建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3]。刘德海,王维国,孙康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传播方程,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策略互动和行为演化分析融入到传染病自然传播的SI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提出重大疫情阶段“谨慎性”“灵活性”防控原则,并讨论了政府调整甲型H1N1疫情控策略对疫情传播的影响[44]。

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关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热情始于2003年,经历肇始期、发展期、爆发期三个研究阶段,并在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后达到顶峰;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机构达到55个,呈现百家争鸣且多点开花的特征,机构间的研究合作整体分散,局部合作,医疗卫生系统的科研单位占据半壁江山;吴群红、安璐、郝艳华等为高产作者,作者间的合作研究逐年加强,期中医疗卫生领域的学者间合作密度最强。

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热点词突现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中心性较大的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管理”“疫情防控”“传染病”“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图书馆”“应急服务”“应急能力”“社会治理”“社区”“医护人员”“应急处置”“信息公开”等,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密度较低;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人工智能与信息治理、应急管理与风险评估、冠状病毒与疫情防控”四个主要领域为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热点;通过整理高被引文献,可以得出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媒体管理、心理建设、法制建设、评价与预测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关注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经验、体制机制、国际合作、媒体管理等领域的探讨,开展跨学科研究,借鉴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释,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件,从而更好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应急文献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发挥传染病防治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控作用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