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0~14岁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儿童的发生率调查及高危因素分析

2021-10-20童光磊徐艳红罗媛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围产期显性病因

易 昕,童光磊,李 红,徐艳红,梁 栋,罗媛媛

(安徽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合肥 230051)

据报道,我国14岁以下儿童ID/DD发生率约为1.2%[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遗传咨询、产前检查等工作的开展,以及其他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遗传性疾病婴儿出生有所减少,对降低儿童ID/DD发病起到一定的作用[2]。随着高龄产妇不断增多,先天遗传疾病防治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本研究调查了安徽省0~14岁ID/DD儿童的发生率情况,并从多方面分析儿童ID/DD发生的高危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联体内12家县、市级医院转诊到安徽省儿童医院的0~14岁15766名儿童进行调查,并将发生ID/DD的患儿设为ID/DD组。受调查的儿童中,男7 930例,女7 836例;年龄0~14岁,平均(6.61±1.97)岁。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儿童父母均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其他先天发育畸形儿童、无法参与标准化测试的儿童。另随机抽取同期健康儿童2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07例,女93例;年龄0~14岁,平均(6.55±2.05)岁。

1.2 方法

1.2.1 智力评估与诊断标准 诊断和分度标准[3]:年龄<5岁采用《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简称儿心量表)》,≥5岁采用《中国韦氏智力量表》测定患儿的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或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并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性能力量表》判定社会适应能力,其中,IQ或DQ<70,并伴社会适应性能力低下者即可诊断为ID/DD。分度标准:轻中度:IQ评分40~70分;重度:IQ评分<40分。

1.2.2 人口学调查 自制一般信息调查表,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收集ID/DD儿童与健康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围产期信息、父母学历等基本信息。

1.2.3 染色体基因和遗传代谢筛查 收集儿童外周静脉血液4 mL,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遗传代谢物检查。收集新鲜尿液2 mL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行χ2检验,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ID/DD的高危因素,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安徽省0~14岁儿童ID/DD发生情况

15 766名儿童中,ID/DD发生142例,发生率0.90%,其中轻中度119例(83.80%),重度20例(16.20%)。遗传因素41例(28.87%),后天因素27例(19.01%),围产期因素23例(16.20%),不明原因51例(35.92%)。

2.2 儿童ID/DD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遗传因素、后天脑损害因素、围产期不良事件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发生ID/DD的风险越高(P<0.05),见表1。

表1 儿童ID/DD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

2.3 ID/DD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2组年龄、遗传因素、后天脑损害因素、围产期因素、父母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ID/DD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s) 例(%)

表2 ID/DD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s) 例(%)

注:XLR、XR:X连锁隐性遗传;XL.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X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项目 ID/DD组(n=142) 健康对照组(n=200) χ2/ t P性别男79(55.63) 107(53.50) 0.152 0.696女63(44.37) 93(46.50)年龄(x±)/岁 7.37±2.11 6.55±2.05 3.601 0.000遗传因素(遗传方式) 41(28.87) 0(0.00) 65.612 0.000 XLR/X LR/XLR/XL 1(0.70) 0(0.00)AD+XD 1(0.70) 0(0.00)XL+XR+XD 1(0.70) 0(0.00)XD 2(1.41) 0(0.00)AD+XL 2(1.41) 0(0.00)XD/XR+AD 1(0.70) 0(0.00)XR+AD 1(0.70) 0(0.00)XR 1(0.70) 0(0.00)AD 17(11.97) 0(0.00)AR 4(2.82) 0(0.00)AD+AR 10(7.04) 0(0.00)后天脑损害因素 27(19.01) 0(0.00) 41.289 0.000继发性癫痫 16(11.27) 0(0.00)脑膜炎 5(3.52) 0(0.00)缺氧缺血性脑病 3(2.11) 0(0.00)中毒性脑病 3(2.11) 0(0.00)围产期因素(不良事件) 23(16.20) 15(7.50) 6.360 0.012窒息 15(10.56) 11(5.5)早产 3(2.11) 4(2.00)新生儿核黄疸 3(2.11) 0(0.00)低出生体质量 2(1.41) 0(0.00)父亲受教育年限(s x±)/年 10.13±3.06 13.75±3.96 9.128 0.000母亲受教育年限(s x±)/年 9.52±3.11 11.45±3.32 5.437 0.000 s

3 讨论

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DD),指发育阶段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水平或智商低于2个标准差,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5岁称为DD,≥5岁称为ID。ID/DD病因复杂,危害极大,是导致儿童致残的重要原因。对儿童ID/DD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了解病因信息,为防治儿童ID/DD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降低该病发生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儿童医院15 766名0~14岁儿童中,ID/DD发生142例,发生率0.90%,稍低于国内1.2%(包含农村、城市),原因可能为调查范围不同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后天脑损害因素、围产期因素、父亲受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年限是儿童ID/DD高危因素。1)遗传因素:既往研究[4-5]显示,导致ID/DD的遗传因素主要有染色体畸变、遗传代谢缺陷和多基因遗传病。本研究中,ID/DD患儿的遗传方式主要有X连锁隐性遗传、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引起的早发幼儿癫痫性脑病、Partington 综合征、Proud 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巨胼胝体综合征伴小脑发育不全和皮质畸形、德朗热综合征等。2)后天因素:继发性癫痫、脑膜炎、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疾病均可导致脑损害,从而导致ID/DD。既往研究[6-7]表明,癫痫、颅内感染、脑外伤等产后因素是智力低下的危险因素。3)围产期因素:新生儿窒息时可导致脑脊液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增加,这2种氨基酸可损伤缺氧缺血环境下未发育好的神经元[8]。同时,窒息引起的组织缺氧环境使乳酸蓄积,导致神经元坏死[9]。窒息还可刺激组织大量释放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细胞形成氧化损伤[10]。早产儿存在先天发育不足、脑细胞营养不良、喂养困难等问题,不利于早期智能发展,容易导致ID/DD[11-12]。研究[13]发现出生低体重儿的智力发育指数低于正常体重儿。此外,早产儿也是低体重儿之一,更易发生ID/DD。新生儿核黄疸是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有脑神经损害疾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患儿多数遗留智力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14]。4)父母受教育年限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家庭文化背景的重要部分,家庭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父母受教育年限低,缺乏对围产期保健、优生优育、早教、科学育儿的重视,增加儿童ID/DD的发生风险[15]。此外,部分患儿ID/DD病因不明,本研究中该类患儿占35.92%,与相关报道结果类似[16]。原因可能为一些代谢遗传病尚未确诊、对围产期因素和后天因素追述信息不明,导致无法确认病因。同时,ID/DD发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明了ID/DD涉及医学、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导致病因信息获取困难,这可能也是导致一些ID/DD患儿病因不明的原因。

综上所述,遗传因素、后天脑损害因素、围产期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是儿童ID/DD发生的高危因素,今后在防治ID/DD中,一方面需普及新法接生,加强宣教,做好优生优育、加强孕期保健工作;另一方面需建立和完善病原学监测网络,便于掌握发病情况和流行态势,提高防治ID/DD的能力。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此外对信息调查可能不全面,导致可能病因信息遗漏,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探讨病因信息以及防治儿童ID/DD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围产期显性病因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不同病因新生儿惊厥临床特征分析
围产期时间定义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