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市气象指数类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探讨

2021-10-19陈鹏飞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水产海水气象

陈鹏飞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农业涵盖农林牧副渔,渔业是其主要组成要素之一,水产养殖又是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水产养殖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渔民增收,而且有利于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也是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大背景下,水产养殖业对舟山乃至浙江来说都是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水产养殖面临着各级市场、自然环境、内外政策、人员劳务、技术试验等诸多风险,其中尤以自然风险为甚。据研究显示,每年海洋渔业生产损失中的50%是由自然灾害引起,其中30%是台风造成。因此,台风成为水产养殖面对的第一大风险因素。海水养殖保险是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散养殖风险,进行灾后损失补偿,促进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但是市场上针对水产养殖的保险产品老化、供给不足、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象仍较为突出,陷入农户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产品又鲜有问津的怪圈。

1 舟山水产养殖现状

舟山市水产养殖产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向好发展,尤其是舟山市政府为恢复舟山渔场渔业资源提出捕捞渔业“零增长”“负增长”政策后,在水产养殖政策的扶持下,从2000年开始舟山水产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期,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达到顶峰,舟山市的海洋渔业也由单一的海洋捕捞产业结构转型为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并重的产业结构。舟山水产养殖年度总产量自2003年开始稳定在12万~15万t,2017年有较大规模提升,达到24万t。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更新至2017年12月)显示,舟山市水产养殖产品主要有贻贝、蛏子、螺、对虾、蛤、海带和紫菜等7种,其中以贻贝和对虾最多(表1)。2017年舟山市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24.23万t和16.25亿元,且2008—2017年,养殖产量从11.38万t增加到24.23万t,而水产养殖面积却从7 809 hm2减少至4 377 hm2。

表1 舟山市水产养殖的情况

舟山市2008—2017年水产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的关系整体呈负相关(图1),水产养殖的产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养殖面积却在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高投入、高风险、高损失,灾害发生后风险保障不足而因灾返贫致贫,难以甚至无法恢复再生产,众多中小养殖户黯然离场;同时在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引导下,一部分渔民转而投身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的滨海旅游新兴产业。

图1 舟山水产养殖面积与产量的趋势

从近期对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地的实地走访来看,舟山市水产养殖主要有直接浅海、滩涂围塘和设施大棚养殖等方式,且以浅海和滩涂等传统养殖方式为主,生产技术虽有一定提高,但相对简陋的生产设备设施导致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舟山仍有大量的水产养殖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暴露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面前而风险保障不足。

2 舟山水产养殖面临的主要风险

舟山群岛地处东部沿海,夏秋季节本就多发台风,又四面环海,缺乏遮挡阻拦,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对水产养殖业来说破坏力更大,极易出现诸如鱼虾逃逸、设施损毁、水质变化导致的疫病等灾后问题,进而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大多数农户甚至部分专业合作社依然遵循经验养殖,灾害突发时又缺乏科学指导,难以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因此,自然风险尤其是台风成为浙江沿海地区水产养殖的主要风险。

近10 a对舟山有明显影响的台风达到20个,年均2个,平均风力13.6级,接近强台风等级,其中直接登陆的有2次(表2)。而台风过境时的大风和暴雨往往给水产养殖带来严重危害,造成养殖网箱、围塘堤坝损坏使鱼虾逃逸,风浪造成的鱼类应激反应使其易患病,暴雨引起池塘pH、融氧量、水温和盐度变化,有害化学物质入塘引起的病害等,均会造成巨大损失。

表2 影响舟山台风的情况

虽然舟山市水产养殖产业基本上每年都面临着台风灾害的巨大风险,但市面上除了渔业互保协会的贻贝养殖保险、紫菜养殖保险外,却鲜有其他水产养殖保险可以为养殖农户提供保障,养殖农户不得不独自承担所有的自然灾害风险,对当地水产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 国内外水产养殖保险情况

国外农业保险起步较早,从1922年美国开办私人农业保险算起,已有90 a的历史。但实际上早在几百年前,水产养殖户自发组织起来建立资金库的形式已经在韩国、日本等水产养殖发达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兴起。资金库的资金来源于每一个养殖户,如果当年组织中有养殖户受灾,便可以从资金库中获得一部分资金用于快速恢复生产,这便是最早的农业保险雏形,也是最早的水产养殖互助保险的典型模式。后来经过欧、美、日等渔业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探索出财政补贴推动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道路,国外水产养殖保险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日本更是在二战后专门成立了渔业保险科,在政府层面直接或间接参与以稳定渔业、稳定发展为目的而实施的政策性渔业保险。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国家零星开展气象指数类保险,在本世纪初针对各种种养农产品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开始丰富起来。水产养殖区别于传统陆地种养农产品,保险市场产品供给不足,因而引入天气指数类保险,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查勘定损难题、防止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方向。

水产养殖保险最早是由人保财险于1950年试办,1992年水产养殖保险发展达到顶峰,按参保面积计算占比达到14%。由于197%的高赔付率及难以查勘定损等原因,从1993年开始,人保财险开始商业化转型,高风险高赔付率的水产养殖保险逐步退出人保产品系列,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针对水产养殖保险开展业务的更是凤毛麟角,自此国内水产养殖保险基本停办。国内虽然从2007年逐步恢复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业务,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水产养殖保险相对来说是缺位的,除渔业互保试点开展部分险种外,全国大规模进行产品开发及实际应用的水产养殖保险产品仍集中由人保财险操办。早在2008年6月,大连獐子岛与非营利性机构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签署了我国第一份海水养殖保险协议,自此我国海水养殖保险市场正式启动,但由于逆选择与道德风险以及海水养殖系统性高风险的考量,该协议的实际意义远小于其象征意义。5 a后,由人保财险开出的国内第一单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落地大连獐子岛,我国创新型海水养殖保险打开新篇章,后续各地海水养殖天气指数型保险产品陆续出现。

4 传统水产养殖保险面临的问题

保险费定价困难。由于难以准确收集和整理水产养殖产品的收获和损失数据,且有关水产养殖的多年精确的统计资料也不是十分完整,再加上每年水产养殖的损失波动比较大,造成费率厘定难度较大。

查勘定损困难。首先水产养殖产品一般在水中或水底,无论是承保还是查勘都会面临较大困难,其次区别于陆地固着物的成长性和水体流动性,导致无法准确计算标的数量,同时水产品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较大,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赔的难度[3]。

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任何保险行为中都存在,但海水养殖保险的特殊之处在于保险公司监督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如果不引进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政策性扶持,保险公司很难长期维持海水养殖保险的运营[4]。一方面是信息的分离及不对称性,投保人和标的高度分离,标的信息的获取时间差较大。投保人更清楚标的在小环境中面临的风险,而保险人一般需在相对陌生的风险环境条件下设置承保条件并厘定费率,因此,更易遭受不合理的损失。另一方面是生物的生命属性,水产养殖产品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灾害事故并不一定造成实际损失。此外,在灾前灾后,被保险人是否及时合理的开展防灾减灾等预防补救措施也与水产养殖的产品的实际损失关系极大。如果存在不作为的情况,则不该发生的损失也会发生,可能的较小损失也会成为巨额损失。

5 探索开展气象指数类水产养殖保险的必要性

5.1 突破低保费高赔付导致的产品供给和需求悖论

农业保险是农业产业重要的风险转移工具之一,指数类保险是农业保险发展的趋向,但因海水养殖保险的高赔付率与查勘定损难等原因,目前指数类保险仍主要集中在陆生动植物上。国内海水养殖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及开展地区寥寥无几,陆生动植物气象指数保险的日趋成熟为海水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开展提供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舟山乃至浙江的渔业资源丰富,应尽快开展海水养殖气象指数保险方面的工作,为当地渔农和渔业经济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寻求突破目前有产品、有需求但是没市场的窘境。

5.2 正向激励效应有效防止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

气象指数型水产养殖保险的理赔触发条件与实际损失相分离,而只与对产量有影响的光照、风力、雨量等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气象指标相关,被保险人的损失赔偿依据由水产养殖产品的实际损失转变为天气指数。所以为了降低自己的实际损失,养殖户会更积极的采取防灾防损措施,当客观指数触发设定的赔付指标后,其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保险人的非理赔支出成本。

5.3 透明公正又简单高效的操作运营

通过对开展指数保险的国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国家采用气象指数作为理赔触发参数。一方面由于历史资料充分完整的气象数据相对容易获得,另一方面天气变化与农业损失具有强相关性,天气指数的变化与农业损失可以很好地拟合[5]。同时,我们知道传统的农业保险为“风险因子-损失-理赔”3个阶段模式,由于水产养殖的损失无法准确厘定导致保险补偿职能的环节缺失进而难以达成双方都满意的理赔,但技术手段的落后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来弥补。指数型水产养殖保险,即“风险因子-理赔”2个阶段模式应运而生,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就是基于这一模式的创新型农业保险[5]。该模式下风险因子直接与理赔挂钩,省去了中间的定损环节,通过是否触发约定的气象要素指标直接作为赔款依据,从而大大降低了费率厘定、核保和定损等运营成本,缩短了理赔周期,提高了保险服务能力[6],并且具有赔付标准客观透明、理赔快速的优势。通过指数化控制承保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保险相比,气象指数类水产养殖保险显然更具效率(图2)。

图2 传统类与指数类水产养殖保险的对比

6 关于舟山开展气象指数类水产养殖保险的意见和建议

6.1 政策性支持

以往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相对其他险种赔付率高,1982—200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共收取保费73亿元,保险金额1 365亿元,赔付64亿元[7]。而水产养殖保险赔付率相对普通的陆生动植物来说更高,造成了保险公司不敢保,水产养殖户愿意保但又保不起的尴尬局面,最终陷入“大需求,小市场”的怪圈。从国内外水产养殖保险的经营情况及发展历史来看,水产养殖保险纯商业性的操作暂无成功案例,基本上均以产品退出市场结束。而欧美国家以高额的财政补贴提高农户参保率的经营方式,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讲只能惠及行业中的少部分人,这种单纯的给予高补贴支撑海水养殖保险发展的做法前景又不是非常光明,均未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应摒弃走单一化道路的思路,要充分调动政、农、企的积极性,整合多方资源,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适当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道路,适当降低水产养殖农户投保成本来提高参保率,实现水产养殖保险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切实为养殖户分担养殖风险的同时,为舟山水产养殖产业保驾护航。

6.2 建立灾害统计数据库

一个标准气象观测站的覆盖范围有限,理论和实际操作上一般认为风险区域的覆盖范围是2 000 hm2的中尺度观测网可以提供在时间长度、观测质量、可靠性上均能达到进行气象指数保险要求的气象数据[8]。因此,为了保证损失数据的收集和精算2个重要的产品研发环节,首先要求在集中水产养殖区域要有数量和质量均可靠的气象观测站,甚至因小气候的影响需针对性的提供“点对点”的气象观测服务。其次需要保险公司和相关部门对台风灾害的历史气象资料,以及历次台风对当地海水养殖造成的损失情况等数据进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海水养殖灾害数据库,以期实现海水养殖台风灾害风险可衡量、可保障[9]。

6.3 资金融通支持及融资利率优惠

农业投资本身回报有长周期、低收益的特点,且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导致农民储蓄能力普遍较低,经常面临缺乏资金的问题,而渔业作为大农业中风险最高的产业更是如此。但商业银行的宗旨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对渔农的融资限制较多且利率较高。资金融通渠道单一,融资困难,造成渔农在面临巨大自然风险的同时还面临着不小的金融风险。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强依赖性和抵押物品较为局限,渔农面对金融机构往往处于弱势一方,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保单质押则可以为渔农提供一条可行的融资通道,同时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对投保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的主体提供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可切实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减轻农户的融资压力,有利于本地水产养殖产业有序稳健发展壮大。

猜你喜欢

水产海水气象
气象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大国气象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