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个油菜品种晚直播试验初报

2021-10-19蒋琪陈少杰张建民吴龙根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播种量宁波市生育期

蒋琪, 陈少杰*, 张建民, 吴龙根

(1.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宁波 315012; 2.鄞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鄞州 315100)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国产植物油第一大油源、第二大饲用蛋白源,发展油菜生产对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宁波市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0.80万~0.93万hm2,种植方式以散户育苗移栽为主,约占油菜总面积的65%,种植大户直播占35%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老龄化逐渐加深,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传统油菜育苗移栽方式因用工多限制了其发展,省工省时的直播栽培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农民所接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4]。由于前作晚稻生育期不断推迟,直播油菜容易受到迟播低温的影响而减产[5],一定程度限制了宁波市油菜生产的发展。为了促进宁波市油菜生产的发展,进行了晚直播油菜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9—2020年度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蔡郎桥村进行。试验田前茬为单季稻,土地平整,壤土,肥力中等。参试油菜品种有浙油50、浙油51、越优1401。

1.2 处理设计

3个品种分别进行正常播种与晚直播比较试验。采用大区处理设计,每处理面积667 m2,不设重复。常规播种于10月26日播种,667 m2播种量0.3 kg;晚直播于11月19日播种,播种量0.4 kg。播种方式均为人工撒播。

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油菜生长期间,记录主要生育期。收获前每处理取20株考种,考查主要经济性状。成熟后收割机全田收割,测量实际产量。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处理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宁波市直播油菜常规播期一般为10月下旬,油菜播种后至春发期间天气情况如图1所示。油菜全生育期在210 d以内,花期30~40 d。晚直播处理于11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90 d以内,花期30 d左右。本试验条件下越优1401生育期最短,分别比浙油51和浙油50短2和5 d。而且越优1401在常规播期和晚直播条件下花期分别为31和30 d,为3个品种最短(表1)。

图1 油菜越冬期温度的变化

表1 3个油菜品种常规播与晚直播的生育期表现

2.2 产量及经济性状

在常规播期条件下,3个品种667 m2油菜籽产量由高到低为浙油50>越优1401>浙油51(表2),且产量与株高、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密度、一次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表3)。迟播条件下,3个品种667 m2产量由高到低为越优1401>浙油50>浙油51,越优1401比浙油50增产20.0%;迟播油菜产量与株高、密度、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一次分枝数和每角粒数呈负相关。结果显示,杂交油菜越优1401在高密度迟播条件下,群体协调、营养生长健壮、能保证一定产量。

表2 3个油菜品种常规播与晚直播的产量及经济性状

表3 3个油菜品种常规播与晚直播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晚直播处理比常规播期处理增加了播种量,因此,晚直播处理的密度高于常规播期处理;除此之外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虽然播期推迟导致产量下降,但在增加播种密度的情况下,越优1401仍然能达到160 kg以上,稳产性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直播油菜由于高效、节本越来越被农户接受,逐渐成为油菜生产的发展趋势。但作为油菜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由于稻田腾茬时间迟,致使油菜播种期迟于适宜播栽期[6],造成难出苗或出苗后容易遭受低温,影响产量。因此,耐寒性成为晚直播油菜品种选择的重要指标。本试验选用的3个油菜品种中,越优1401迟播情况下出苗均匀,苗期耐寒性较好,667 m2播种量在0.4 kg时,密度达到2.3万株,产量最高。

赵佩欧等[7]研究表明,油菜迟播后,生育期和花期缩短,植株高度降低,单株角果数和一次分枝数均明显下降,千粒重也有所下降,导致最后收获籽粒产量降低。本试验3个品种迟播后,产量分别比正常播期下降30.1%、29.2%和13.5%。3个试验品种间比较发现,杂交油菜越优1401密植情况下株高较高、群体协调、产量稳定。说明越优1401苗期耐寒性好,春发能力强,迟播情况下耐寒抗冻,适宜用作晚直播油菜种植。

猜你喜欢

播种量宁波市生育期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2013-2014年度二二二团冬小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