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智趣教学策略的探索

2021-10-18李云禧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材开发智趣教学策略

【摘要】尝试运用有目的地构建生动、有趣的智慧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智趣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智趣  教学策略  教材开发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小学美术智趣教学法的研究》(FJJKXB59018-59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55-02

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我们的美术学科也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提出:美术课程的目标的变化,美术教学方法“辄从之以移”。那我们如何做才能在美术课堂中将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呢?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有目的地构建生动、有趣的智慧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智趣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

以下结合《鸟语花香》一课谈谈自己运用智趣教学策略提升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做法。

一、以学生为主的智趣导入,有效激趣

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下,教师都会注重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用于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最大热情和学习兴趣。虽然情境教学已经很普遍了,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与教学知识点无多大作用的情境。怎样的情境激趣才是有效的情境方法呢?是为了独特、有意思、博得学生一笑吗?我想应该从环节的有效性和学生本体综合考虑。

例如在《鸟语花香》的导入设计,我们常见的就是欣赏名家的作品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动漫和游戏,仅仅只是几幅名作欣赏就能达到激发学习的兴趣吗?不能说没有一点,但这一点的好奇不足以支持大多学生去学习较少接触的国画课,去克服学习笔墨技法的困难。什么样的激趣,才能从学生的本身出发呢?

古代哲学家墨子提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指人们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由此我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经验的“亲知、闻知”为切入点进行激趣导入。

在前一课的国画课堂中拍摄好5~6位不同层次学生的绘画片段,视频中拍摄学生的运笔、调墨、得意的表情、绘画心得,50秒的视频,充满着丰富的信息量:首先,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唤起了对旧知的记忆;其次,表扬了前一节课中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和明显进步的同学;最后,搭建了视频这样一个让学生展示的舞台,不仅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视频中的学生和观看视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到自己熟悉的伙伴,课堂上学生的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教育科技发达的当下利用手机拍摄学生学习活动视频上传到课件中这种复习旧知的导入,虽然前期的拍摄、剪辑都要一定的时间,但却是简约有效的。

短短的一段视频,不仅起到承前启后的知识传授作用,还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这就是墨子所说的“亲知”和“闻知”。这次的导入设计,让我深深感受到挖掘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的激趣导入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具有更长久的效果。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得到明显的提升,我想这也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一直强调的从本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理念吧。

二、以趣促学,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提到兴趣有三个境界:兴趣、乐趣、志趣。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东西,让你发觉了就想去尝试一下。兴趣被快乐地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也让你可以快乐地进入其中。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你觉得你可以投入一辈子。

这一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如何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呢?课堂上教师的教如果是从“考试会考什么”“学生要记住什么”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学生肯定会被知识压得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方法地学、会思考地学,从而享受到努力学习中获得的学习快乐。这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应用、生成、发展,形成具有智慧性、生动性与实效性的小学美术智趣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鸟语花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画知识。中国画是中国的艺术国粹,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应该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当我们面对这一任务时,却悲哀地发现学生对中国画这一极富有中國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民族画种的认识不容乐观,学生一说:“中国画中鸟肚子黑黑的一大块,色彩太不好看了。”学生二说:“鸟只有那么几笔好简单呀!”学生三说:“用毛笔画握笔太累了,为什么不能用别的笔来画?” 我们的先辈把线条和墨色相结合赋予了各种出神入化诗意般的韵味,中国画的线条具有生命般的表现力,正如尹少淳教授在《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中所说的中国画的底线是笔墨。而这些精华正是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短板。若我们视而不见,没有对症下药的话,在有限的几节国画课中是无法达到学习效果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枯燥的理论和技法训练,巧妙地设计为学生乐学爱学的内容。如何避免模式化、技法化的课堂,如何在中国画教学中依托学生能够在认知和专业的技法之间达到一种趣味的张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由地表现自己年龄相应的中国水墨画创造能力。所以我本着“传承、创新”的主张,在教学中摸索着激趣、促智的教学策略,在引导学生学习国画技法的同时又不会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鸟语花香》第一课时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技能要先复习在四年级时学习的中侧锋和“墨分五色”的技法,如何抛弃旧的教学践行自己以趣促教的理念呢,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同台比拼”的环节。比拼要求:运用中锋压的技法画一朵小雏菊,同学们手拍节奏,重响时就用浓墨画,轻轻拍时就用淡墨画,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对。这个游戏的设计,把两个中国画笔法、墨法和音乐的节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在有趣的比拼中复习了知识。“画出了有墨色变化的小雏菊花朵,还可以运用哪些水墨技法让小雏菊更加优美呢?”在趣味比拼的学习热情还未消退时,提出这样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学生就像打开了头脑风暴,你一个想法、我一个建议地畅所欲言:“可以用画花瓣中锋压的方法画枝杆”“不行,不行,太短呀”那如何画出来呢?由此我们进入了授新环节,这样以趣促学的课堂,以体验水墨为主,用笔为次的教学策略,虽然在课堂上的作业效果没有临摹为主的课堂更能有优秀的作业,但是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影响却更胜一筹。

再如教师们在中国画“墨色”学习时一定都有力不从心的感受:为什么我们明明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学生还是调不出有明显差别的墨色变化呢?这很难吗?我想调墨色是不难的,只是学生从头脑的知道到技法的运用是有一个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若只是枯燥的、机械的,就会浇灭学生继续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以知识点为本,我又设计了一个“围个圈圈来比拼”的技法游戏。按班级总人数进行分组,一般分成7个组,每组6个人,每个小组围着桌子成一圈,桌上有一张宣纸、一支笔、一盘墨和一盆清水。游戏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所给的工具一人只能画一笔,画出有规律的墨色变化。游戏升级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所给的工具每人在完成一笔后可以再画,画出有规律的墨色变化,比一比哪组画的墨色变化最多。不得不说,这个游戏的课堂“破坏力”太大了,7个小组就好像7个小太阳,组员们热情高涨,变身为国画小达人指导着组员们:“你听我的,先画这里,老师说要有规律呀,你画这里,我们等下画哪?”“哇,你第一笔就画这么重我们还要怎么画?你要考虑一下呀!”“李老师有教过焦墨,你们想下,你看那组画了四种了,还差一个焦墨没有画出来,快,我们要超过他们!”同学们在技法游戏里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三、以难点为突破点,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教师要向着研究教材、科学教学的方向发展,教师对教材的开发是教师智慧的一种表现。

在我任教的五年段8个班级中,我围绕《鸟语花香》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课堂实验实践。在问卷调查中,全段436名学生,有282名学生选择了中国画技法很难,有320名学生选择不喜欢中国画作品。

原本我以为学生是因为运笔和水墨技法不够娴熟,才造成了作业不够理想,兴趣不高。但是,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其实不然。正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认识有所偏差,一味地让学生临摹作业重视作品的表象。学生明明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画在这里,也只能带着苦闷的心去画,从而失去学习中国画的乐趣,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对中国画的主动权,抛开技法的束缚,体验到绘画学习的愉悦。针对这一分析,我尝试让学生掌握中国写意花鸟创作的方法——写意花鸟画的构图法。有了这个写意画构图法的知识,学生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命令手中的笔在画面中构思出自己创作的画面。有了实验班所得到的思考,我在后续的国画课中进一步实践尝试,整合国画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新方法。

在《鸟语花香》第二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学习整理了许多中国画的构图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选用了国画的“两线构图”法:从画面的四个角落画出两条主线,要遵循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粗一细、一疏一密、一浓一淡的法则。按这种思路去安排构思自己的画面。而“两线构图”法中的画面中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简单明了的知识,重要的长与短、大与小、粗与细、疏与密、浓与淡这几个美术基本元素也是在前四年的教学中一路学习而来的。通过这些旧的知识组合生成新知,这个新知对学生来说不会有超纲的负担,反而能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杠杆。我尝试着把这一新的知识点安排进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学生就好像拥有了艺术飞翔的翅膀,创作思路非常清晰。再不会举笔不知要画在哪里、怎么画了。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只给学生一個主题:运用两线构图法画一幅小雏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构思。有的想从左上角先画一枝粗的、短的、浓的枝杆,有的想从左上角先画一枝细的、长的、淡的枝杆,有的想从左下角画出一枝、有的想从右上角画出、有的是左上的枝杆上的花多而大、有的是左上的枝杆上的花少而小……你看,运用了“两线构图”法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百变魔方,学生学习中国写意画的热情空前高涨。

这次围绕着《鸟语花香》这一课题进行的国画教材的开发取得的教学效果,让我感受到尹少淳教授提出的“作为美术学习者的儿童的身心究竟具有什么特征?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美术?实施儿童美术的社会环境及价值特征如何?”这三个问题背后所指向的实际操作,明白了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有目的的设计,能高度精简课堂,切实找到解决学生掌握知识的难点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课堂效果, 看似简约的课堂其实是需要我们教师的“智”,进行“智”的课堂设计从而达到学生的智学,培养富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5

[2]尹少淳.儿童美术教育的支点.美术.2011(06).

[3]古典.拆掉思维的墙.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云禧(1976年2月15日-),女,汉族,福州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资源开发。

猜你喜欢

教材开发智趣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智趣
焊接机器人系列教材开发与应用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