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家庭早期教育中父亲参与教育的影响研究

2021-10-18梁瑞宝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父亲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参与度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现今父亲对幼儿早教重视程度虽有所提升,但在参与早教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方法、内容、能力以及环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其进行家庭早期教育的质量和积极性。在对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父亲、家庭和社会角度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促进父亲参与家庭早期教育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庭早期教育  父亲  教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G61;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28-02

幼儿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所以幼儿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故需有适当的环境与优良的养育,以促使民族的新生。[1]然而,父亲在对幼儿进行教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婴幼儿奠定良好的人生健全发展的基础,甚至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发挥父亲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庭早教参与度。

一、父亲在幼儿家庭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的心理、性格以及性别角色的发展上,父亲既能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形成活泼阳光、勇于面对困难的个性,并学习到父亲身上坚韧顽强、理性沉稳等品质,在未来以父亲为榜样或者作为择偶的标准。在道德培养上,父亲的在位更容易减少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在智力以及社交发展中,父亲在与孩子亲密互动中更能促进孩子的理性思维发展,提高其智力水平;同时与父亲长期相处的婴幼儿更愿意与同伴玩耍,社交能力更强。

二、父亲在幼儿家庭早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父亲持有的教育观念

如今,仍有许多父亲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一方面,认为婴幼儿年纪小,各方面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具备接受教育的能力,无需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另一方面,过于夸大早期教育尤其是关键期的重要性,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及发展动态,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状态,以确保避免错失婴幼儿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关键期并不完全受生物钟的统治,关键期也不只是意味着成熟结束灵活的学习周期。[2]这说明不能照搬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时间,不同幼儿关键期有所差异,也没有哪一段时间是接受某方面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需理性对待婴幼儿的关键期,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适时培养,这也避免造成其内心紧张,影响身心正常发展。不过部分父亲还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婴幼儿的智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特长班,以期比其他孩子获得更早的智力教育指导。这极易造成婴幼儿在之后的成长中丧失对学习的乐趣,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父亲采取的教育方法

父亲教育幼儿时多采用效果显著且耗时短的教育方式,缺乏多种方法相结合。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父亲在对婴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为迅速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采用效果明显且花费时间短的教育方式,忽略需要长期使用且效果不显著的方法。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家长最常采用的方法依次为表扬奖励(72.3%)、讲道理(68.7%)、榜样示范(44.6%)、批评惩罚(30.3%)、反复练习法(13.4%),而陶冶法、自然后果法这些具有“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在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来教育幼儿的特点的方式则被采用得最少。[3]从学者的调查中看出,可运用的幼儿教育方式如此丰富,但现实中能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父亲仍占少数。

(三)父亲选择的教育内容

父亲轻视对幼儿进行德育培养,采取不科学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应具备的健全人格须包含: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4]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使其逐渐建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意志品质,对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一些父亲对于婴幼儿是否实施道德教育依旧持消极的观念。

一方面,重智轻德是目前家庭早期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受社会应试教育和激烈竞争环境的影响,使得父亲往往逼迫幼儿参加各种兴趣特长班,即使清楚这容易导致幼儿品德低下,但因为攀比心理作祟,最终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了。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采用不科学的家庭德育内容。部分父亲在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中要求其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以牙还牙”,最终使幼儿形成冲动、自私自利的个性,给社会的稳定秩序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父亲具备的教育能力

父亲自身缺乏全面科学的早教知识和合理的衡量标准。首先,父亲缺乏全面科学的早教知识。具备系统、全面、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能灵活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到游刃有余,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据调查显示,对于是否送孩子去专业早教机构进行教育,选择从来没有、偶尔体验过和较长时间上过课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6.47%、37.18%和16.35%。[5]这体现出目前家长因缺乏早教知识的储备量而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进行专门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次,衡量孩子的标准缺乏合理性。家长从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88.14%)、运动能力(71.15%)、事物种类及数量分辨(65.71%)、与同龄婴幼儿比较(56.73%)及其他维度(10.26%)来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5]可以推测,父亲在评價婴幼儿时只以某一项能力作为衡量和评价孩子发展水平的标准,并未结合多角度去认识孩子的能力,不利于对婴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五)父亲所处的教育环境

1.家庭环境中祖父母参与早期教育产生隔代亲问题,家庭精神氛围紧张

在我国,因父母忙于工作而无充裕时间照顾孩子,使得隔代抚养极为普遍。然而,隔代教养对于父亲参与家庭的早期教育容易产生一些弊端。

第一,隔代亲易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忽视以行为习惯为主的早期教育内容。祖父母往往对待孙子女极其亲近,出现对孙子女溺爱的现象,忽视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观念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形成符合其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的行为习惯。不仅不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给父亲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造成一定的负担,被迫将时间花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上,而缺乏精力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教育观念存在分歧,家庭精神氛围紧张。祖父母常在父亲批评教育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因溺爱孩子而包庇其过错,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维护孩子,甚至反过来批评父亲,出现教育立场不同的现象,不利于父亲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有时祖父母与父亲在共同教育孩子时产生不一致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难以判断应遵循谁的要求,使其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改正。

2.社会环境中社会舆论及传统观念对父亲参与早期教育

存在误解,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法律保障

随着父亲对家庭早期教育的逐渐重视,“全职爸爸”角色也能被父亲所接受,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然而,社会舆论以及提供的早期教育途径并未对父亲参与早期教育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持。

其一,传统的社会观念以及衡量标准起着阻碍作用。舆论普遍认为以工作能力、事业发展程度来衡量作为优秀父亲的标准,而不是以多陪伴孩子、参与孩子教育作为评价标准。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导致父亲参与家庭早期教育的进程发展缓慢。

其二,未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父亲在教育婴幼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超出自身知識领域的问题,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父亲试图通过书籍、互联网等方式寻找相关的教育知识来解决困惑,然而往往缺乏系统全面的早期教育知识体系以及科学的相关书籍。

其三,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目前社会上针对早期教育的法律政策及规定略显贫瘠,早期教育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然而,法律的支持却能为父亲参与早期教育提供社会舆论认可,形成坚实的后盾。因此,为父亲教育婴幼儿提供相应的社会法律支持迫在眉睫。

三、促进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全面提升父亲对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能力

第一,要建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各种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父亲要建立科学理性的早期育儿观念,主动参与到婴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当中。期间还要合理运用教育方法,学会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与教育。卢梭曾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他适当的完善程度,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期。”因此要理性对待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根据其自身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早期教育。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及技能,例如可向亲朋好友、教师、专家请教,多阅读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书籍等等。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从而为婴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反思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第二,应加强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幼儿的道德观念。父亲要充分利用其与母亲的感性思维截然不同的理性思维,对婴幼儿进行智力开发,同时发挥自身的威信和榜样作用,提高孩子的道德是非观念。

(二)促进家庭成员形成统一的早期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方面家庭成员保持早期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父亲应多与祖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沟通交流,采取统一的教育观念,以同一“战线”共同对婴幼儿的教养负责。

另一方面要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父亲要利用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并引导各个成员通过彼此沟通交流来理解对方难处。父亲要认同婴幼儿在家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认真对待且听取采纳他们的发展需求,满足其精神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精神氛围。

(三)提升社会的舆论支持,完善相关教育指导和法律保障

第一,要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社会要正确看待全职父亲,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对待他们,肯定父亲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其在早期教育中对婴幼儿各方面发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呼吁广大群众共同营造积极、理解的舆论氛围。

第二,给予科学的教育指导支持。例如可以建立各种早期教育机构,降低收费标准,满足广大父亲的幼儿早教需求,为父亲的早教参与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也可以在社区、幼儿园开设各种有关家庭早期教育的知识讲座和亲子活动。亦或是学前教育专家撰写高质量的家庭早期教育书籍,完善相关的系统理论体系,便于父亲选择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知识。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构建早教法律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早期教育的作用,加大力度制定并完善有关早期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为父亲参与家庭早教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只有多方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推动父亲积极参与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身心全方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12.

[2]艾利森·戈波尼克,等.摇篮里的科学家:心智、大脑与儿童学习[M].袁爱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3]蔡迎旗,谢娜.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改进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37-48.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238.

[5]岳素萍.我国中部地区家庭早期教育现状及其改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9(3):85-88.

作者简介:

梁瑞宝(1999年-),女,广东阳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