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农业:给传统农业装上“顺风耳”“千里眼”

2021-10-13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特派员高标准科技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五谷丰登,农民富足,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的种地模式”,智慧农业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科技兴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上发生着深刻的變革。

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1975年袁隆平研制成功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中国乃至世界水稻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76—2005年,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3.4亿公顷, 增产稻谷4.5亿多吨。中国水稻的亩产量也从解放前四五百斤增加到1000斤甚至2000斤。

以前,老百姓普遍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往往效率比较低,因此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引领新一代农业科技变革,成为驱动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除了加快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还需要提供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种业专家呼吁,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目前,技术突破已经引发产业变革,基因编辑、转基因、分子定向设计、干细胞育种加速了生物技术对种植产业变革的引领,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和生物合成技术也已颠覆农业业态,农业生产的计量化、网络化、精准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超过7万个,形成6~7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6%,良种对作物单产贡献率达到45%以上,有效支撑粮食产量与质量稳步增长。

科技强农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气象监测仪、无人机喷药、智能收割机、大棚传感器、环控系统、农业物联网平台……我国在农业应用领域已储备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以前春怕旱、秋怕涝,现在不怕了,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庄稼人不再靠天吃饭。”这种底气是由科技做支撑。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能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科技富农助力农民持续增收。好种子产出优质粮,好设备增加粮食产量,让农民腰包变得越来越鼓。

一块地究竟适合种什么、怎么种,都要讲方法讲技术。田间连着车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能做到循环再利用。各地推进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土壤地力,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还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设立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送“智”下乡。目前发展成为校地、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模式,推动现代农业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

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地壮大。截止到2020年底,一共有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一线,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新征程上继续谱写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特派员高标准科技成果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