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新闻的摄影报道研究

2021-10-12王艺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符号

摘要:新闻图片以直观性、现场性等特点成为灾难新闻中一种精准呈现形式。本文以人民网对西昌“3·30”森林火灾的图片报道为例,采取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灾难新闻影像呈现的特点,探寻灾难新闻影像呈现的策略。研究发现,影像集中呈现人的行动尤其是与救援相关的行动,避免直接展现灾难而采用指示符号含蓄传达,通过象征符号的“神话”过程建构“希望”与“崇高”的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灾难新闻的摄影报道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新闻摄影;灾难新闻;符号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027-03

不论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文字与图片都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呈现形式。摄影报道作为一种视觉传播方式,以直观性、客观性、现场性的特点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事件报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灾难事件的新闻图片不仅传递事件的叙述性信息,而且搭建起灾难事实层面之外的意义空间。在多元社会、风险社会背景下,媒体上灾难新闻的影像呈现对于建构社会认知、影响社会行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聚焦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灾难新闻的影像呈现存在样的特点?已有报道实践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有怎样的启示?

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以人民网对西昌“3·30”森林火灾的图片报道为例,采取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新闻图片对灾难事件的再现,研究灾难新闻影像呈现的特点,探寻灾难新闻影像呈现的策略启示。

一、报道收集与内容分析

西昌市“3·30”森林火灾(以下简称“西昌火灾”)是2020年3月30日15时51分发生于四川省凉山州大营农场的突发森林火灾,后蔓延至泸山,自起火至明火全部被扑灭共耗时2天20小时10分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本文选取人民网对关键词“西昌火灾”进行检索并逐篇阅读,共获得37篇有关“西昌火灾”的附图报道,其中包含137张图片,图片样本编号为1a,1b……37a,发布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30日至4月10日。

(一)救援与哀悼:关注人的行动

救援是扑火队员的行动,哀悼英雄是人民群众的行动。出于整篇报道的角度对主题进行考察,发现样本中涉及最多的主题是“救援”与“哀悼英雄”;通过分析样本图片发现,人民网对西昌火灾的报道以表现人的行动为主。

在137个样本中,90张图片中有人的存在,占样本总数的65.69%;75张图片以人为主体,占样本总数的54.74%。在137张图片中,39张图片的主体为扑火队员,13张图片主体为扑火队伍。

人作为主体在图片中出现,又分为作为群体的人和作为个体的人。群体化的图片主体可以反映出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集体主义精神,给受灾者与受众以慰藉与安全感;在视觉呈现上,以群体作为主体的图片画面难以形成强烈的视觉中心,缺乏冲击力,视觉效果趋于平淡。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2]。灾难新闻中个人化的图片主体呈现出人的境地与状态,使报道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例如,在休息过程中的两位武警战士身着救援服,脸上、身上带有被火熏烧的痕迹,表情却如孩童般淳朴阳光(4j);在救火英雄追悼会上,一个中年人手捧鲜花,脱帽走向灵堂(5c),图片传达出其沉痛的心情状态。

(二)符号与神话——建构火灾图景

灾难新闻中的摄影报道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而媒体对西昌森林火灾状况的呈现决定着不在场受众对火灾严重程度的认知。新闻图片通过符号与神话建构火灾图景。

火灾是空间或时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造成的灾害,而火是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二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从火的定义出发,结合样本内容发现,新闻图片中呈现火灾的元素除“烟”(物体燃烧产生的大量固体小颗粒)、“火焰”(火的灼热发光的气化部分)、“火光”(火焰之外的光)三种主要元素外,还有“枯木”、“消防员”、“灭火器具”、“其他”(如灰烬、烧毁建筑),共计七类展现火灾的元素。

“烟”在样本中出现的频数为45,在所有元素中频数最大。“消防员”的频数为28,居第二位。相比“火焰”与“火光”两个具有强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图片中更多采取含蓄的方式表现火灾——消防员在冒烟的枯木周围扑火、直升机在森林上空喷洒灭火剂、扑火队员携带装备集结上山等,而较少呈现汹涌火势、冲天火光等直观的火灾景象。

根据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像似符号(icon)、指示符號(index)、规约符号(symbol),其中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存在时空或因果的关联[3]。灾难中的恐怖景象不适合直接呈现在画面中,而通过指示符号,事实信息得以含蓄传达。例如,图片中只出现“烟”与“枯木”,却传达出“火灾发生”的信息——即使画面中并无图像性符号“火焰”的存在,受众也可以根据既有经验判断出“烟”和“枯木”的指涉对象为火灾。再如,在灰烬和枯木旁有一个废弃的头盔,头盔上有被火烧过的痕迹(33a),为受众留下了对火灾态势与破坏后果的想象空间。

索绪尔的符号二分法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罗兰·巴尔特在第二层意指过程中提出“神话”(myth)理论,“神话”与特定符号联系在一起[4]。在森林火灾的报道中,图片不仅传递事实信息,还通过符号建构意义。例如,样本a1以吊水救火的直升机为画面主体,以邛海月亮女神雕塑为前景,传递出平息火灾、保护森林与人民安康的愿望,给观看者平和、安稳之感;样本14a采取仰拍的手法,主体是吹响冲锋号角战士的雕塑,雕塑背后是着火的山林与布满烟雾、被火光照亮的天空。图片将火势之凶猛、境况之危急展现了出来,传达出紧张之感;同时战士雕塑高昂雄壮,意味着扑火队伍向大火发起冲锋,形成一种斗志与英勇之感。在符号的表征过程中,意义通过“神话”得以建构。通过使用符号,森林火灾图片得以传达出事实之外更深层次的内容。

二、策略与启示:如何用图像报道灾难

灾难事件引起物质与身体的损毁、造成心理伤害,其本身发生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媒体进行多元视角的报道。在灾难事件的图像呈现上,媒体应讲求策略,引导受众的理性全面认知,尽可能发掘积极因素,降低灾难事件的消极影响。

(一)以对策为导向,保持对现实社会的高度反应性

在西昌火灾报道中,人民网保持了对现实社会的高度反应性。从报道时间分布来看,火灾发生当日的19时41分,人民网发布一则配有封闭路段火势图与现场视频的消息《西昌突发森林火灾:部分路段紧急管制》,告知火情与道路封闭措施,迅速传递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以应对灾害[5]。当日22时09分发布《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全力做好西昌、木里森林大火通信抢险》,向受众告知应对火灾的措施,以突发事件的对策为导向进行报道[6]。

灾难事件是生存环境的一种急剧变动,而媒体报道能让受众掌握有用信息以应对危机,因此灾难新闻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7]。灾难事件的破坏性深受受众关注,而其中图像起到了直观展示灾情、补充信息的作用,因此首先应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客观、准确。

(二)坚守“新闻是人学”[8],体现人文关怀

在西昌森林火灾报道中,人民网通过集中报道“火灾救援”主题来体现人的能动性,通过集中报道“哀悼烈士”来关注人的情感。在报道“火灾救援”方面,人民网在报道中拍摄多元主体,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并且凸显“广泛的能动性”——图片主体不仅包括消防队员、武警官兵、政府官员,还包括志愿者、村民、学生等等。在报道“哀悼烈士”方面,媒体一方面构建“英雄主义”叙事,另一方面设置“集体哀悼”的情感仪式,以此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赞美并弘扬勇敢奉献的精神[9]。

人是新闻力量的源泉,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没有人的新闻是抽象的、冰冷的、缺乏善意的[10]。人文关怀不变的核心便是以人与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和尊重人的尊嚴[11]。因此,在灾难事件中对人进行摄影报道,一方面可以体现出灾难面前人的能动性,有利于正面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

(三)对展现灾难残酷有所保留,并构建“希望”与“崇高”的视觉图景

在火灾图景的呈现上,人民网选择更为含蓄的图像符号与指示符号,以较少地展现火灾的残酷;通过象征符号的“神话”层面建构“希望”与“崇高”的意义;通过影调的区分塑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中间调传递事实、高调多应用于人物的塑造、低调多用于突出火灾环境的恶劣;采用不同的景别,应用于不同环境下的火灾图片拍摄。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过多使用图片展现灾难的残酷现状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使恐怖现象变得普通,使之看起来熟悉、遥远、不可避免[12]。此外,媒体过多地报道负面、冲突驱动的新闻会使受众厌倦媒体对不幸的无情报道,给受众带来“同情疲劳”[13]。

为了尽量避免图片对人的“麻醉”,唤起观看者的情感与良心,记者有责任寻找其他视角来建构灾难的视觉图景。例如,一种回顾式拍摄方式——灾后摄影(Aftermath Photography)作为灾难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方式进入新闻报道视野。这种与灾难现场保持一定距离的摄影方式,被认为是摆脱慌忙,疏远冲突,深思熟虑地通过精心的构思来探讨冲突的本质[14]。

(四)关注生态环境的报道角度,设置环境议题

森林火灾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在本文涉及的37篇有关木里森林火灾的报道中,有一篇对森林火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报道,这篇图片报道考察了森林火灾对猴群的影响,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15]。另一篇报道对生态环境因素有所考量:“3月以来,西昌进入干风季节,晴热天气异常,已连续20日无任何降雨,湿度仅为5%-10%……”[16]

媒体报道是塑造公众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理解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环境问题往往复杂且平淡,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将极端环境事件与生态环境变化相联系,可以避免生态环境问题报道的平淡化,有利于设置社会议题,呼吁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达到较为突出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报道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灾难新闻中,媒体应考虑将灾难事件置于生态环境的视角下进行考量,保障受众对灾害原因、灾害对生态的影响的知情权,以尽最大可能唤起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认知。

(五)多样化图像来源,发挥“全民摄影”的作用

移动终端与网络的发展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社会化新闻生产向专业化新闻生产渗透。尤其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亲历者逐渐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主体,“全民摄影”成为突发事件的见证与记录,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拍摄新闻图片的重要工具。在人民网对西昌森林火灾的报道中,多次出现手机拍摄的图片。

手机摄影较少受到专业摄影规则的约束,因此具有一种原始本真性和直接性。拍摄照片的人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作为事件亲历者、参与者、相关者,碰巧在某一特定场合记录下特殊的一个瞬间。经过核实的普通群众摄影作品凭借其真实性、时效性被专业媒体采用,成为灾难新闻报道中图片的重要来源,这在一方面证明了其自身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塑造了专业媒体与普通群众协同新闻生产机制,丰富了灾难报道的内容与面向。

三、结语

作为专业网络媒体,人民网在对西昌森林火灾的影像呈现上关注人的行动。通过关注救援行动、构建英雄叙事,人民网将“希望”与“崇高”的情绪植入报道中,使报道具有了建设性新闻的意味。在影像呈现中,通过符号传递意义,使具有相同身份定义的人共享文化与知识。简单的图像传递以塑造“神话”的程度与提供资料、事实的基本要求相联结。

人民网的报道实践为灾难新闻的报道提供了策略启示:以对策为导向,保持对现实社会的高度反应性;将人作为报道的中心,关注人的能动性;在客观与真实的基础上,采用符号有所保留地展现灾难的残酷,挖掘正面信息以降低灾难事件释放的负面能量;寻找新的拍摄方式如灾后摄影防止受众对“遥远的苦难”形成“同情疲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媒体报道是塑造公众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理解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媒体有责任将灾害置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考量,受众亦有权获知灾害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生态影响,以此在社会上形成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与重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生云.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1(02):58-63.

[2] 李希光.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J].新闻记者,2002(07):17-21.

[3] 皮尔斯.论符号[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51-60.

[4] 罗兰·巴尔特.神话——大眾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3.

[5] 李平,王波,赵祖乐.西昌突发森林火灾:部分路段紧急管制[EB/OL].人民网,http://sc.people. com.cn/n2/2020/0330/c345509-33914795.html,2020-03-30.

[6] 王军.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全力做好西昌、木里森林大火通信抢险[EB/OL].人民网,http:// sc.people.com.cn/n2/2020/0330/c379469-33914931. html,2020-03-30.

[7] 龙强,李艳红.从宣传到霸权:社交媒体时代“新党媒”的传播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7,39(02):52-65.

[8] 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40(02):22-29.

[9] 白淑英,王丽敏.网络新媒体报道中的情感动员——以四川木里火灾报道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48-55.

[10] 欧阳霞.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2-33.

[11]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21.

[12]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18-20.

[13] 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等.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41(08):135-153.

[14] 利兹·威尔斯.摄影批判导论[M].梁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92-99.

[15] 宋豪新,王波,王凡.四川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造成泸山猴群向山下逃离[EB/OL].人民网,http://sc.people.com.cn/n2/2020/0401/c345167-33920657.html,2020-04-01.

[16] 宋豪新,王波,王凡.西昌森林火灾:3名重伤员生命体征稳定 起火点已初步判定[EB/OL].人民网,http://jx.people.com.cn/n2/2020/0401/c190316-33918309.html,2020-04-01.

作者简介:王艺颖(199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符号
符号大派对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函数表示符号的追溯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