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内生动力的养成研究

2021-10-12郜红合张巍李靖张勇

大学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设计专业内生动力互联网

郜红合 张巍 李靖 张勇

[摘 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业质量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对设计专业大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分析,重点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生学习动力的养成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学生内生动力养成的诸多可能要素,并从几个方面提出如何让学生实现内生动力的养成的方法,从而实现学习效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设计专业;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0-0023-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处于世界前列。2017年,全国有各类高校2631所,其中具有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就有2000多所,每年大学新生入学人数超过了60万,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教育质量的下降,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不对等。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落实的通知》,对高校教师提出严要求的同时,明确提出加大大学生学业挑战度,给学生“增负”,但是“增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师、学生、学校三者之间必须密切配合,最主要的是将学生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主动爱上学习,這样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升。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设计专业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表现出来就是有思想、特立独行、不容易管理,如果采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更不可行,必须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设计类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都在下滑,尤其是生源稍差的二本、三本院校更是如此。资料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严进宽出”的情况[1]。很多高校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采用毕业前“清考”的形式大规模“放水”,造成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下降,培养质量大幅缩水。

(一)学生内生动力不足

内生动力,又称“内驱力”,心理学的意思是只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能指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2]。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尤其是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以支撑持续的学习活动。内生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导动力,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大学中容易失去理想和目标,对课程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沉迷于游戏,上课迟到或上课玩手机等[3]。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部分教师跟不上节奏

以前知识传播主要是靠“口耳相授”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知识传播的途径可选择的越来越多,微课、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司空见惯。知识作为一种信息而言,对教师来说已没有什么优先权了,师生几乎可以同时获得,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手段正在被讨论式教学所代替。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知识海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么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面泛舟,要么跟在学生后面掌舵。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让学生在前,自己在后,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起组织、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非灌输式教学[4]。但是作为教学主体的部分教师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慢,已经明显跟不上科技进步的节奏,导致讲授知识陈旧,不能与网络上的名师名家的课程讲授同日而语,学生不喜欢听教师讲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得不彻底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科学地“增负”应当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考虑[5]。学业“增负”主要是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研究需要从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两方面进行。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大对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但目前对专业教学活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而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如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应该是当前亟须研究的课题。其实教育的初衷永远是为了人尽其才,充分彰显、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才。其实,“增负”的深层次含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要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起来,其他的方面才能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分析

(一)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被证明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了。设计专业学生一般采用的是师徒式的教学模式,包豪斯开创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工厂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作为教学手段。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做研究,以课题制为导向,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进步,这种方式更为灵活。目前常用的翻转课堂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于针对特定问题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其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6]。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讲授主要以介绍和分析案例为主,仅起到参考或启发的作用。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研讨式和一对一式教学,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特长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指导时还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特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计类学生学习手段和培养方式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或者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就不一定能起作用。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其特点,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捕捉学生的内心活动, 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 使其形成内生动力, 从而实现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目的。

设计类学生思维灵活,思想较为开放,个性特征明显,表面上显得特立独行,不好管理,但是一旦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理想之后, 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7]。此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角,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和方向,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而是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视频讲座、网站、微信、网络课程等形式学习掌握,网络的便利性让学生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查阅需要的资料。课后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主查阅资料和规划解决方案,教师则通过共同讨论的形式来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

高校的首要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及時进行干预和辅导。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教师和高校所占的比重关系中,学生占比最小,学校占比最大。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古已有之,但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的过程,学生在学校被动接受知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现在人们开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8]。这样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转变,学生在三者之间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以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从传授知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师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能获得全面提升。

三、拟解决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不分专业的。教育的对象是自然人,教育是对人施加的科学的外部干预手段,可见,教育要符合认知规律。

(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第一位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这种生存能力包括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学习、怎么样面对困惑、建立怎样的人生观等[9]。可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锻炼结合起来。大学生已经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了,不能再按照中学时的学习方式学习了。他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做事方式,他们要走的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些都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只有明确了人生的价值,才可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自主学习。

(二)因材施教

首先对学生进行兴趣特长分析。有一些学生因为高考填志愿时对专业不熟悉,选择了与自己特长和兴趣不一致的专业,如果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指导,学生大学阶段要么虚度光阴,要么毕不了业。但是如果在大学阶段,教师能够发现这部分学生的特长,针对其兴趣特长进行学业和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学生就很有可能有大的成就。因为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居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就会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充满活力。大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知,如何自我发展,让学生学会掌握所需知识与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三)学生评价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以往学生的成绩主要是靠一张试卷(或者一个作业、作品)来决定,这就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尤其是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非常不客观。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课程中能否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方式,这种叫客观评价;第二种则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也是一种动力的源泉;第三种才是教师的主观评价,其评价要点主要是过程、思路、根据和结论的逻辑性,主要从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可以有效地消除教师存在的人情分,并能够激励教师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内生动力养成

学生的内生动力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因素为学生内生动力产生提供有利条件,是内生动力产生的土壤;内部因素是学生产生内生动力的核心和关键,是种子本身的质量,对内生动力的生成具有决定性作用[10]。教育中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在学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学校氛围和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11]。可见,要达到目的,必须重视高校环境育人的理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内生动力的养成。

第一,理解学生。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学生一起成长。教师只有体验了学生成长的经历,才能对他们有很深入的理解。事实上,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敏捷,非常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从其身上打开突破口。

第二,尊重学生。经验表明,即使是常人眼中的后进生,也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而这些往往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教师不能简单从学习成绩上比较,不能忽视和歧视他们。如果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开关”,将会激发其巨大的能量,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激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具有特长的学生发挥其优势,而要让这些学生发挥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学生本身的“材”是能否激发其潜能的根本。因材施教的过程类似于农民种庄稼,在农民的精心呵护下,按时浇水施肥除草,健康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结出饱满的果实。但是不同的植物种子各不相同,有的喜阴,有的喜阳,千万不能用同一标准去种植,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抹杀了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自己教授的课程中应尽最大努力鼓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争光出彩[12]。

第四,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日常的课堂讨论、设计的讲评会、作业展览和学科竞赛获奖等,这些都是学生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一旦学生在某个方向上找到了自信心和兴趣点,就能够为其后续的学习钻研提供初始动力。

第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研究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带领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目标迈进[1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急于求成,给学生充分的蜕变时间,任何事物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学生的内生动力的养成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提供好的土壤,按时浇水施肥,剩下的就是等他慢慢地长出来,这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四、总结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业质量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设计专业大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分析,寻找学生内生动力养成的诸多可能要素,并提出了实现学生内生动力养成的一些方法,以期实现学习效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邬大光,滕曼曼,李端淼.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性分析:基于中美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的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56-65.

[2] 罗伯特·伍德沃斯.动力心理学 [M].高申春 ,高冰莲 ,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 马玉文,李栋祥,李明,等.专业课教师提升大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4):82.

[4] 高亚娟.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浅谈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15-116.

[5] 朱国芳.大学学业合理增负:必要性和路径[J].林区教学,2019(11):31-33.

[6] 王鉴.论翻转课堂的本质[J].高等教育研究,2016(8):53-59.

[7] 张亚青.激发动力,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J].学周刊,2017(21):120-121.

[8]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30年[J].教育研究,2008(10):3-10.

[9] 马春东.马春东:教学管理和实践应遵循认知规律[J].设计,2019(4):54-55.

[10] 贾彦琪.大学生学习动力与其对教师教学投入感知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6):25-35.

[11] 张金健.学校氛围与大学生技术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2016(1):90-96.

[12]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13] 崔勇,沈媛元.新时代教师的定位与内生动力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19(10):61-66.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6-04

[基金项目]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郜红合(1979-),男,安徽淮北人,副教授,副院长,硕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教学和设计思维研究。

猜你喜欢

设计专业内生动力互联网
高职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设计色彩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发现式教学”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基于社会需求的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