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电力行业的じ卟愦未⒛芗际跞瞬攀导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2021-10-11肖婷姜礼华向鹏乔豫龙

科技风 2021年26期
关键词:电力行业

肖婷 姜礼华 向鹏 乔豫龙

摘 要: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战略背景下,储能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地位也被提高了空前的高度。与井喷式储能技术人才需求相对应的是,高层次储能技术人才储备严重匮乏。加快面向电力行业的高层次储能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不仅是响应国家在储能领域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顺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当前电力行业对储能技术人才的特殊需求出发,分析现有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力行业;储能技术人才;创新交叉

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并指出“储能技术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需要加快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1]。目前,国内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近30所高校已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国内一流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群“电力与新能源学科群”主干学科,为紧密结合国家在储能领域的战略部署,已设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储能技术方向),并于2020年开始接收第一批本科生。目前,国内院校储能专业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完善的体系,而面向电力高层次储能技术人才培养更是寥寥无几。为了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相适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其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工科人才培养环节中尤为重要。本文将根据行业需求,结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储能技术方向)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1 当前电力行业对储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储能技术人才储备之间的关系

1.1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储能人才需求分析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庄重承诺,也是能源电力领域未来一个阶段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电力行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局面,一场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的攻坚战已经打响。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能源密度低、间歇性、波动大等问题,给大规模应用带来很大难度。而储能技术能够解决能源利用过程中时间、空间、强度等不匹配问题。因此,储能系统在可再生能源电站、电网输配侧以及用户侧的应用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与利用的关键,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技术[2]。随着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储能市场的需求呈现大量增长。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2020年全球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28.5GWh,同比增长35.8%。当下,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量中锂电池储能占比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增电化学储能市场,在全球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中占据半壁江山:2020年,中国包括通信基站储能、家庭储能、电力系统储能在内的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4.2GWh,同比增长65.1%,远高于全球增速[3]。

然而,与快速增长的电力行业需求相对的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并没有形成丰富的人才库,储能领域各层次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储能行业面临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4]。不仅如此,传统的储能领域人才要么是材料或物理化学学科背景,仅停留在储能材料制备及原型器件的性能研究阶段,对后期储能电池的控制、优化策略等并不涉及;要么是电气工程学科背景,仅涉及储能电池的后端系统设计、控制与优化,对前端电池的构造、制备、生产过程等完全不懂。而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层次化多元化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面向电力行业的储能技术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显得非常迫切[5]。

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储能技术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强的专业,而储能技术本身也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要培养具有储能技术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必须占据重要的地位,且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尽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已有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但目前绝大多數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课时和教学重视程度明显偏低,很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缺乏有效衔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操作能力欠佳,造成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6]。而在开设了储能技术相关课程的高校中,实践环节也存在内容层次较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难以满足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要求,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衔接不好,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强等现状[7]。

2 面向电力行业的高层次储能技术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2.1 加强创新交叉型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面向电力行业的高层次储能人才,是新时代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单一材料学科或电气工程学科的师资知识与能力有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创新交叉型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应筹建一支具有储能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个体,在知识水平层面,应加强个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并实时学习行业内各类政策,紧跟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在教学技能和工程素质层面,教师应积极思考,多方面进行规划。在交流学习方面,教师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参加相关专业的教学研讨会。作为教学团队,应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教学讨论、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培训,加强与企业工程师交流,进行工程实践,一方面提高个人的工程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企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此外,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相关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践导师,从企业的视角传授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在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认知。

猜你喜欢

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浅谈电力行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电力工程管理中的控制策略分析
以培训效果评估促动员工绩效管理的创新性探究
对输配电工程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如何做好电力行业客户服务管理
北斗卫星同步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运用简析
电力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