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束落印的光:关于“十二束光”的策展札记

2021-10-09宋振熙

画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画刊观者策展

宋振熙

在现今的大多数策展实践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在于:原本以实验先锋思想为主要依托,激进创造为行动特质的当代艺术策展,往往已经在娱乐消费化的时代滤镜下成为消费景观。这看上去是一种悲壮,但实质是某种坦然后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客观而中性的现实。策展生产围绕着市场需求形成了某种标准化的操作行为,而这些原本予以批评和反思的策展行动有时更是机械化地成为公众消费展览的必要设置。那么我们在这样的现实下还能做一些什么改变呢?至少,在我的策展工作中,需要找寻那一点让自己欣然有趣的“动作”,来回应当下被烙印的策展景观现状,免遭内心的自我排斥,保持对策展工作的热情。

这次“十二束光”展览的主题围绕“光”的议题,在我的初设目的上,其矛头指向的是我们当下被降级的“观看”行为。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从“崇高”走向“瞥视”,从自然走向屏幕。我们如何在人类疫情过后,重新通过“光”的意象来找回丧失的人类信仰,这是“十二束光”(12位艺术家作品)出发的缘由,而策展的主要难度也源于此。如此抽象的语境问题,加之来自中法两国这12位不同艺术形式、语言、观念的艺术家的作品将作为本次展览的阐释载体;如何完成一次整体性强并充满展示性表达的展览,我能想到说服自己的方法就是让整个展览在视觉上“穿透”墙面。

长期以来,存在于策展工作当中的思想部分,通常很难被展览的展示界面完整地表达出来。展览,总是被作为策展思想的萎缩载体,而最终形成的则是一种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壁垒。这在大多数时候是由于在策展工作中我们依赖于对展览第一现场的空间强调。固然,策展的通常形态是一次空间与思想间的情境化碰撞,这往往能够形成很好的观看语境,结合艺术家的作品与策展人的思考,再造经验的第一感知,获得观者阅读的最佳“时机”,来理解策展的问题意识表达。但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如果要完成对展览策展概念的表述,就需要重复在空间内形成多条线索的论述,其中包括策展人的主题内容、艺术家的作品阐述、观看者的空间营造等。交织的多重文本会让空间的载体显得更为复杂,有时会让展览变得模糊不清,使得观看展览成为一种被动的“摸象”模式。再者,随着策展景观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说,一个展览的互动性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展示文化中被要求的内容之一,策展生成的机制也逐步成了观看者阅读展览时要求被展示的前提之一。这些对策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使得我们需要走出实体的展览空间,利用更为有效的资源来完成策展观念的拓延,因而适应展示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双重升级!所以,面对“十二束光”的展览,我想不能把每一束光都困在展厅里,也不能仅仅让光在展厅里从开始到消失。于是,找寻新的策展可能性成了我本次展览提“气”的点。

常规的策展工作粗略讲可以分为3个阶段:完成问题意识的研写、与艺术家间的碰撞,以及走向展示落地的现场。在这里,观众往往看到了最后的尾声,而没有了解前两个环节的过程。所以我在想:前两个阶段是否可以通过一个载体得以最简练地展开呢?而这个展开又如何可以和第三个环节完成顺理成章的链接呢?于是,我想到了与媒体合作,以及与重要的纸质媒体合作,来完成新策展模式的探讨。专业媒体杂志是对学术研究的最好发声载体,是策展前阶段展示界面最为合理的设置。而纸媒杂志,来自其物质媒介的质感,从二维的策展理论意向走向空间的三维展示,其契合程度更让我看到了策展本质性的东西。第三,媒体杂志的传播性,本身就是一种展览的载体,阅读即观看,阅读杂志的情境正是我们在空间阅读展览情境之外拓展给观众的最佳“现场”。所以我相信,和一家具有开放性态度的艺术杂志合作,将可以“玩”出策展的新方法。

与《画刊》的合作基于此,也不仅限于此。于是,我和主编孟尧展开了对策展主题以及杂志内容和展示方式上的探讨。既然展示的是策展生产机制的内容,其实就是策展“排演”的过程,是草稿化的阶段。所以我和孟尧的反应是用黑板化的抒写设计来串联展示内容,让策展的文本阶段藏于杂志之中,如隐光一般存在。从内容上看,这次我选取了受邀的12位艺术家(其中中国6位、法国6位)的过往作品,这些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他们的创作过往,我写下了选择他们参展的手记理由,这些自我的独白,也向观者传达了策展人的策划动机。其次,在这些被打乱的顺序中,以及被匿名的“黑板”上,还留有我早期和他们沟通过程中的互动内容,即每个艺术家写给“光”的话。为了了解每一位艺术家和主题间的理解,我希望他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光对于他们的意义,以及他们对光的想法。这些简短的话语,成为《画刊》中关于“十二束光”策展生产内容环节中展示的一部分,也是我和艺术家互动方式的一个缩影。如果说前两块的内容是单向地向观看者(阅读者)传递了策展的生产内容与方式,那么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并没有完全地找到其存在的必然理由。观众(阅读者)没有理由将杂志的策展界面和展厅实体空间联系在一起“阅读”,我们强调的策展中和观者的互动展示机制也并没有得以实现。所以,杂志的策展界面到底在实体空间的论述里处于什么位置?实体展览又让未能在场的阅读者给予何等的思考呢?在我看来,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重心阅读”概念,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是“提前观看”概念。现在人们看展览往往是走马观花、景观打卡的节奏,那么要想让观者阅读拥有策展人、艺术家、观者自己这3条线索的展览,必须通过新的载体方式,用趣味互动的模式来调整他们阅读的重心。于是,我希望他们在观看“十二束光”的展览时,能够从作品经验中寻找艺术家的文本对应,让观看者主动地停留在他们对艺术家作品的深入阅读中。所以特意安排了展览的“第十三束光”,一个隐匿的展厅:只有通过拿着《画刊》杂志,观看艺术作品,找到每一位被隐藏信息的艺术家们,他们关于光的话语,通过排除他们的文本,才能找到第十三句话语,获得在线密码,打开通往观看“第十三束光”的门。这是一场观看展览的游戏,观众却在小小的趣味中,认真地认识到了艺术家和策展人关于主题的理解。而第十三束光,也在前十二束光的合力下,形成了其存在的合法性。换一个角度看,没有来到展厅的人们通过阅读杂志中这“莫名其妙”的插入,在不知道展览“尾声”的时候,已经获得了一种提前观看的体验,一种对策展生产的“好奇”。我想:“尾声”可以交给未来到展厅,却已阅读过《画刊》中“十二束光”的读者们自己书写,策展的开放性或许会从某种缺失中开启。到这里,这次合作形成了一次完整的尝试:让展览的两种不同的情境得以在一个主题下并行,或者是某种相遇。《画刊》的策展界面成了实体空间开启更多可能性的关键钥匙,而实体策展界面则是媒体杂志写作的延伸。

本次展览的主题叫“十二束光”,但这几天,我发现朋友们介绍这次展览的时候更喜欢用“十三束光”,他们仿佛欣然接受了第十三束光的存在。但在我看来,这第十三束光重要的不仅仅是展览现场的那一个隐蔽的房间,更重要的是从展厅现场溜走,从一开始就被落印在《画刊》杂志当中的那束光,而这束光也支撑着我对这次展览的激动,支撑着我去相信:策展还有很多未被照亮却值得摸索的形状。

責任编辑:孟 尧

猜你喜欢

画刊观者策展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端午节观龙舟赛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智力画刊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幼儿画刊
ず柩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