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促进有效学习

2021-10-08张金华洪巨波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有效学习平均分教材

张金华 洪巨波

【摘   要】如何創造性地处理教材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学片段剖析为载体,提出教师要用好教材的要求,可尝试以下四点:解读教材内容,构建整体联系;对接认知起点,追寻有效互动;拓展教学内容,关注“长程”体验;调整教材内容,突破固化思维。

【关键词】教材;平均分;有效学习

用好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进、调整、补充、重组,以期让教学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解读教材内容,构建整体联系

教材往往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的,在静态的文字、图片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而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教材,既要读出静态文本背后的信息,又要读出动态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还要有整体的观念,将每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放到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去分析解读。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课,从整体上看,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简单的分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用除法解决问题以及将来学习分数等知识的基础。此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能从分的结果(每份分得同样多)判断是否平均分。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分。

从动态解读教材的角度看,教材呈现的是学生分物以后的结果,而教学中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经历动态的分物的过程。

二、对接认知起点,追寻有效互动

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是教师用好教材最重要的基础。要把握好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需要经历“尝试—调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一次教学尝试】

教师呈现问题:把6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可以怎么分?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分法,如两个人分别分得1个、5个,或者分得2个、4个,还可能分得3个、3个。

教师引导学生将方法进行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继而揭示3个、3个这种特殊的分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平均分。

这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很“艰难”。首先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了“3个、3个”的分法,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以得到另外两组数据,然后告诉学生,对后面学习有用的正是他们一致得出的“3个、3个”这种分法。学生疑惑,教师为什么要绕这样一个“圈”呢?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做了改进,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尝试。

【第二次教学尝试】

1.直接导入,认识“平均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分”,你觉得怎样分是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是分得一样多。

生:平均分就是每份的个数相同。

2.判断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分都有一定的认识。请判断(出示图1),下面哪些图是平均分?

①             ②                    ③                   ④

生:第①幅和第③幅图上的分法是平均分。

师:第②幅和第④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你是怎么理解平均分的?

生: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第②幅和第④幅图中,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

3.分一分

师:请你将这6支铅笔平均分一分(学生用圆片代替铅笔)。

在学生独立分之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并展示学生的分法,展示时用“把( )支铅笔平均分成( )份,每份(  )支”这样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的分法。

……

师:尽管方法很多,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叫平均分。

第二次教学尝试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让学生说说“你觉得什么是平均分”,有效地找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引入,花很少的时间就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平均分的本质。

三、拓展教学内容,关注“长程”体验

要用好教材,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时的过程体验,注重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如教学《平均分》一课,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设计了拓展练习环节。

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张看不清到底有多少块糖果的图片,提问:“这些糖果有五十多块,但不知道具体的数量。现在想把它们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

生:我觉得可以先每堆少分几个,再每堆少分几个,一直这样分下去,但每次每堆分的数目必须一样多,最后当我们看清还有几个时,再将它们平均分一分就可以了。

生:我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因为有五十几个且分成5堆,所以可以将它看成50个来分,先每堆分10个,再将剩下的个数平均分,这样既快又简单。

……

给学生一堆不知道具体数量的物品,让学生动手平均分,学生能在估一估的基础上,先每份分一些,然后将剩下的用乘法口诀平均分,真正提高了分的能力。

四、调整教材内容,突破固化思维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学时不能“唯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教材用活、用当。

根据《平均分》一课的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将教材上例2的教学做了调整。

环节1:请学生将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交流各自的分法并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分法,从而引导出借助乘法口诀分,又准又快。

环节2:请学生将16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并说说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发现。

上述第2个环节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这是为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并在交流中为后续“带余除法”和“分数”的教学埋下伏笔。

教材虽然是学习的重要材料,但“材”应为特定的“人”所用。教师只有在着眼有效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教学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农村小学校   311218)

猜你喜欢

有效学习平均分教材
教材精读
平均分一半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