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译者语言风格传译过程的元认知研究

2021-10-07陆秀英李玉婷

关键词:元认知译者译文

陆秀英,李玉婷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1],是“对认知的认知”,或换句话说,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和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控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2]。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元认知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三部分,其中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性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体验和情感,而元认知调控则指监督控制认知过程,即调整实施计划、选择适当方法、保证认知活动有效完成。其中元认知调控是元认知的核心部分和本质内容[3],包涵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计划、导向、监控、评估四大要素[4],即所谓的自我计划、自我监督、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元认知调控策略。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不断发展,译者翻译活动的心智过程和大脑活动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表明,翻译过程中,不论是职业译者还是非职业译者,事实上都在使用元认知[5],“译者会运用元认知对翻译任务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6]。通过元认知监控,可以促使译者站在元认知层面观察、反思自己的翻译认知过程,监控各种翻译问题的解决情况,调整翻译活动,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7]。译者的元认知活动对于翻译问题的解决有直接联系,且有研究表明职业译者元认知调控程度更高[8]。语言风格作为某一体裁、作者、文本中呈现的独特表达形式,传译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日益为大家接受,但是对于语言风格的感知与再现两个过程都鲜有具体描述[9],对于学生译者语言风格传译中的元认知研究就更为少见。本文聚焦学生译者在语言风格传译中的元认知活动,拟选取有声思维法、问卷调查、译文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学生译者在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的元认知知识、体验与调控策略,旨在探究译者元认知调控策略的使用与语言风格传译效果之间的关联。

一、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的元认知

(一)语言风格传译的必要性

语言风格的定义五花八门,如“语言中的风格就是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被人们运用来进行适应这交际场合,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时所产生的言语气氛或言语格调”[10];“文本作者所做语言选择”即风格[11];“能引发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现出来基本特色”[12];“文本表现出来的语言上的特点,且这种语言特点是由某种交际目的决定的”[9]等。综合起来,语言风格是指根据不同交际环境、目的以及交际者自身的个性使用语言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可以是具体作家、作品、体裁等呈现出的一系列语言外在形式。

刘宓庆认为,翻译时译者应首先发掘原文语言形式上的风格标记,如音系标记、章法标记、语域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篇章标记等,其次再进行“恰如其分”地传译[13]。诚如奈达(Nida E A)定义翻译时所强调的“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14],以及泰特勒(Tytler A F)[15]的翻译三原则之一“译文的风格手法应与原文性质相同”,译文中恰当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也是译者所必须面对的任务,译者有义务解读原文及作者的风格特征,并在翻译时将原文的风格属性尽量表现出来。

有时“读者的阅读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对原文主题和风格解读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小于读者在主题解读上的一致性”[9],从整体上来讲,语言风格是可译的。译者首先识解原文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概念化语义理解,接着再通过一定的自我计划、监督、监控、评价等调控对语言风格寻求有效的识解路径,最后采用适当语言形式传达概念化了的信息和内容。

(二)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的元认知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经由语言表达式表现的概念化过程[16]。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主题或情景,由于在详略度、焦点、凸显、视角等方面呈现的不同识解方式,导致语言表达式概念化过程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翻译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两个部分:在分析阶段,译者先识别原文词汇、语义、句法结构等,并在大脑中对其进行加工整合;在综合阶段,译者对第一阶段的信息进行加工,再以目的语对其进行编码译出。由此可见,翻译认知过程是对原文的语言和信息进行识别、加工、整合并重新表达的过程[17]。因此,语言风格的传译过程涉及语言形式的识别、加工和重新编码,即译者需识解原文主题及语言形式标记,对原文的信息或语义进行加工与整合(概念化过程),并在目的语中寻求诠释对应原文主题的语言形式标记。译者语言风格的传译效果离不开译者对语言风格传译的认识、体验和策略调控,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

语言风格传译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在译者完成该任务的同时,以语言风格传译活动为认知对象,通过一些方式获得对影响语言风格传译过程的因素的知识,形成自己对该活动的独特观念,而这些知识又会作用于译者的认知活动。在进行语言风格传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元认知知识其实就是对“翻译语言风格”这一论题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翻译” “语言风格”可分别对应弗拉维尔元认知知识模型中的“认知主体”“认知策略”“认知对象”三个方面。风格翻译元认知知识可以反映译者对于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理解程度,此对于语言风格传译或多或少起着指导作用。

译者在进行语言风格传译时的元认知体验包括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语言风格把握程度以及语言风格传译效果的体验,也包括自己在进行任务时的感悟、体验等。元认知调控是指主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以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认知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督、控制、调节与评价。译者的元认知调控伴随一些相应的计划、监督、调节与评价策略:首先,进行自我计划,即根据语言风格传译的特定目标,在翻译前译者应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从整体把握原文语言特色,并预计翻译中需要采用的翻译策略,找出语言风格翻译的特点及难点所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再现原文语言特色,以便制定长期或短期目标;其次,进行自我监督,即译者在进行语言风格传译时,需仔细阅读翻译要求,思考原文语言特色,了解清楚之后将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翻译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帮助语言风格翻译;再次,进行自我监控,即在语言风格传译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风格传译的目标,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检查反思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监控自己的翻译速度和效率,并做出相应策略调整;最后,自我评价,即在翻译工作完成后,译者需记录下自己在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并对语言风格传译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寻相应的补救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再现原文语言风格。

二、学生译者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的元认知情况调查

在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相比于职业译者,学生译者对语言风格传译的元认知知识如何,其如何体验并调控、与语言风格传译效果是否有关联,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对象为某高校20名翻译专业研究生、35名英语专业本科生、27名翻译专业教师(职业译者)。采用问卷调查、有声思维、译文对比分析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主要用来调查译者对语言风格传译的元认知知识及体验;有声思维报告旨在调查译者在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和改变调整翻译策略的原因,并且探究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在进行语言风格传译时元认知调控的差异;译文对比分析主要考察译者的元认知调控策略是否与语言风格传译效果相关。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受试者对语言风格传译的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受访者语言风格传译的认知情况,发现大多数人认为语言风格在译文中可以再现,并且是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语言风格能够于多大程度通过翻译再现出来,即为语言风格的可译性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①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译者对语言风格传译的认识情况如下:64.63%的人认为在翻译中可以重现大部分语言风格,30.49%的人认为可以重现少部分语言风格,2.44%的人认为可以完全再现语言风格,2.44%的人认为语言风格完全无法再现。。

可见,译者对于翻译中语言风格的重视毋庸置疑,但是对于语言风格可以多大程度再现出来存在分歧。语言风格首先是可译的,在《翻译风格论》中,刘宓庆肯定了语言风格的可译性并提出了依据,但这种可译性有个限度,于通常情况下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18]。

译者对于语言风格传译的体验如何呢?根据调查统计,受访者普遍认为语言风格传译难度较大,其中认为非常难的比例最大,几乎无人认为语言风格传译是一项非常容易的任务①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译者对于语言风格传译难度的感受情况如下:36.59%的人认为翻译中语言风格传译很难,40.24%的人认为语言风格传译非常难,15.85%的人认为语言风格传译难度一般,7.32%的人认为语言风格传译比较容易,0%的人认为语言风格传译非常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语言风格的传译,译者普遍感觉难度很大,因而对语言风格传译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认为风格是捉摸不定的东西,从而忽视了这方面的练习。这些体验于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译者对语言风格传译的热情与动力。为提升语言风格传译效果,有必要使学生译者克服畏难心理,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传译元认知调控策略。

2.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元认知调控策略使用情况

针对语言风格传译,本研究选取了一篇风格特征较为明显的散文,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给学生译者、职业(教师)译者,让其运用有声思维报告形式进行翻译。围绕译者自我计划、监督、监控和评价等元认知调控策略,对受试者风格传译的有声思维过程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译者语言风格传译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部分译者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处于中高级。从自我计划、自我监督、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四类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来看,职业译者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高于学生译者,尤其在自我评价方面,这说明受试者对于翻译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需具备基本的认知,但学生译者对于风格传译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意识却较为薄弱。在翻译教学中,应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对译文进行评价,以找出不足之处。

问卷调查提供了受试者对元认知策略及语言风格认识的总体情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处于中高级,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是怎样呢?我们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硕士学生、大学翻译教师(及翻译公司职业译者)采用了有声思维报告方面的相关调查,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译者与职业译者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表 (单位:次)

根据表2所示,学生译者使用频率最高的首先是自我监督,其次为自我监控和自我计划,使用频率最低的为自我评价类。这一结果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通过有声思维的调查可知晓在翻译语言风格的过程中各类翻译策略的使用频率有所差异,并且不同译者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差异,这基本说明不同译者在进行语言风格翻译时存在个体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译者使用自我监督这一策略频率最高,甚至超过了职业译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译者注意到翻译文本的侧重点在语言风格,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译者在平时翻译训练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翻译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译者特别关注原文语言风格,分析其中字词句,尤其是修辞手法的特色,并且思考如何在译文中保留,但是能否做到保留,还要看译者的翻译能力。在自我监控方面,学生译者受限于自身能力和精力,过度关注原文表层字词所表现的语言风格,在翻译中容易忽视句法的调节,有时不免为了保留风格而丧失了原文表达的意义,这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再现原文语言风格需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再现。学生译者的事先计划意识比较薄弱,看完翻译要求后,带着保留原文风格的目标就开始翻译,几乎没做其它工作或计划。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译者的翻译习惯,即缺少译前计划,到手就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做好译前准备工作,从宏观角度进行翻译。自我评价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或翻译完成后对译文质量以及自我翻译能力的评价,同时也应找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在本次有声思维调查中,学生译者在翻译完成后评价了译文的不足,但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有声思维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虽重视保留原文语言风格,但过于注重原文的字、词等,并且元认知策略运用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翻译教学中,相关这方面的培训还需不断加强。

3.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与语言风格传译效果的关联性分析

在有声思维测试结束后,将收集到的译文由某高校翻译课程教授,根据专八翻译评分细则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与相应译文分数高低有一定的联系,语言风格传译质量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具有关联性。

据表2可知,在进行语言风格传译时,职业译者的元认知策略监控能力高于学生译者,其译文质量,包括行文、用词、语言风格保留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学生译者。具体来说,翻译中转换语言风格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是识别原语的风格标记与意义,如果译者忽略了这一步,也就无法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在有声思维实验中,其中一位学生译者拿到测试题就开始翻译,并没有对原文的风格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再现原文语言风格也就无从谈起。而职业译者拿到测试题后,并没有着急动手翻译,而是对整个段落进行了两次理解,对原文的语言风格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作出规划后再进行翻译,由此表明,翻译开始前,事先计划应该包括对原文语言风格的感知与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译文中翻译表达出来。

在自我监督方面,学生译者和职业译者都注意到了原文的风格手法,但是学生译者却并未在译文中呈现出来,这与学生译者自身的语言功底、翻译能力相关。在自我监督方面貌似两者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其译文呈现的效果却不一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调节意识较为薄弱,以为自己注意到了语言风格,但自己并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是学生译者的语言功底还不够,这进一步说明了学生译者和职业译者在自我监控与调节方面的差距,不仅在使用程度上有差距,而且在其译文质量上差距也较大。一些较为明显的语言特征,如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受试者在译文中均有体现,如职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四字词语,并且一直有意识地自我调整、斟酌用词,而学生译者在这一方面的意识表现较弱。

在自我评价方面,职业译者对译文以及风格保留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翻译中的难点、重新整理了译文,并就其中一些翻译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修改。相较而言,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职业译者能主动制定翻译目标、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监控翻译过程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评价译文效果并修改、反思语言风格表达的不足之处,具有较强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意识及能力。可见,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与语言风格翻译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结 语

译者在进行语言风格传译时,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元认知策略。就本文统计的常用策略而言,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自我监督类,其次为自我监控类和自我计划类,最低的为自我评价类。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风格传译效果的差异,说明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与语言风格传译质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利用元认知体验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元认知知识,调用元认知知识感知和识别语言风格,并且运用元认知策略对传译过程进行积极的计划、监督、监控和评估,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语言风格传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翻译能力,提高语言风格传译效果。在语言风格传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在译前、译中、译后加强自我计划、监督、监控和评价的意识,争取更大限度地再现原文语言风格。

猜你喜欢

元认知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