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1-10-06孟克飞李东方姚海河南省襄城县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7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直肌疝囊修补术

孟克飞,李东方,姚海(河南省襄城县人民医院,河南 许昌 461700)

腹股沟疝是常见普外科疾病,是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发病率约为0.1%-0.5%,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腹壁强度降低、腹腔压力升高,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干预,其中手术修补方式效果受到临床认可。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其治疗原则为去除疝囊、缝扎疝囊残端、加强局部组织缺损。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善,腹腔镜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中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多种优势,逐渐成为临床最常用疝修补术[2]。本研究选取我院成人腹股沟疝患者,行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与常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8月成人腹股沟疝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9)、对照组(n=46)。对照组男43例,女3例;年龄24-65岁,平均(44.62±10.05)岁;疝种类:直疝10例,斜疝36例;分型:Ⅰ型10例,Ⅱ型21例,Ⅲ型13例,Ⅳ型2例;合并前列腺增生3例;体质量指数18.9-25.4kg/m2,平均(22.05±1.53)kg/m2。观察组男47例,女2例;年龄23-67岁,平均(46.24±10.46)岁;疝种类:直疝11例,斜疝38例;分型:Ⅰ型12例,Ⅱ型23例,Ⅲ型12例,Ⅳ型2例;合并前列腺增生4例;体质量指数18.4-26.2kg/m2,平均(22.24±1.66)kg/m2。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腹股沟疝;年龄>18岁;单侧发病;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孕期女性;凝血功能异常;股疝;下腹部手术史;嵌顿疝、绞窄疝;麻醉、手术禁忌。

1.3 方法 两组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B超、肺功能、肝功能、胸片等,对合并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会诊,相关指标控制后再行手术。①对照组行常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局部浸润麻醉,腹股沟平行处做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游离出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显露外环,勿损伤生殖股神经、髂腹沟神经、髂腹下神经,打开提睾肌,游离精索,保护精索血管,精索内上方分离白色疝囊,游离疝囊,暴露腹膜前脂肪,较小疝囊直接翻入腹腔,较大疝囊横断缩小后翻入腹腔,远端旷置,切开腹横筋膜,游离腹膜外间隙,置入补片,注意完全覆盖耻骨肌孔,固定,逐层缝合。②观察组行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静息复合气管插管全麻,脐下缘做横切口约1cm,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手指或卵圆钳挑起腹直肌进入腹膜外间隙,分离腹膜前疏松组织,无损伤腹膜或血管,置入腹腔镜,以镜推法扩大腹膜外间隙,建立气腹,维持12-15mmHg,直视下置入Trocar,插入分离钳、电钩,再次分离腹膜外组织,切来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紧密结合处,扩大腹膜外间隙,显露疝囊,分离精索与疝囊,腹壁化精索,对疝囊较大、难以分离者可先横断疝囊,远端旷置,近端游离满意后结扎,观察周围解剖结构,置入大小合适的补片,覆盖耻骨肌孔,消除气腹,术后按压术区5min,完成手术。两组常规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由切开皮肤开始至缝合结束。②比较两组术后2h、6h、12h、24h疼痛程度。以疼痛数字模拟法(NRS)进行评估,分值0-1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疼痛越明显。③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④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多,首次下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失血量(ml) 首次下床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9 70.34±10.26 16.85±4.36 7.62±2.06 3.62±1.06对照组 46 50.88±10.37 11.29±3.87 14.11±4.83 3.47±1.19 t 9.191 6.557 8.611 0.650 P<0.001 <0.001 <0.001 0.518

2.2 术后疼痛程度 术后6h、12h、24h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后2h 术后6h 术后12h 术后24h观察组 49 2.84±0.91 3.14±1.02 3.26±0.85 2.68±0.71对照组 46 2.95±0.88 3.88±0.94 4.08±1.08 3.76±1.04 t 0.598 3.670 4.126 5.943 P 0.551 <0.001 <0.001 <0.001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出现阴囊积液2例,尿潴留1例,肠梗阻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切口血肿1例,阴囊积液2例,尿潴留1例,肠梗阻1例。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16%(4/49)与对照组的10.87%(5/46)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10,P=0.921)。

2.4 复发率 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8例。两组比较,观察组复发率2.04%(1/49)低于对照组的17.39%(8/46)(χ2=4.582,P=0.028)。

3 讨论

腹股沟疝多见于男性,其发病机制与腹部压力提高、腹壁强度下降有关,发病后多伴有慢性疼痛、腹部下坠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腹股沟疝常用治疗方式包括无张力修补术、内环口关闭术等,其中内环口关闭术多用于儿童,成人则以无张力修补术为主。既往多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具有较好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通过微创手术降低手术创伤、提高安全性成为临床研究重要方向。

本研究通过分析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常规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其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需通过腹腔镜观察组术区,对术者与助手默契程度要求较高,且腹腔镜器械受限于手术空间狭小,出血、组织渗透液等易遮盖镜头,需及时擦拭,导致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多,则是由于手术解剖结构复杂,腹腔镜手术需在腹膜前间隙操作,血管较多,放置补片所需空间要更大,导致出血量增加。但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微创优势,切口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程度低[3-4]。因此,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术后N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对减少腹股沟周围组织损伤,但仍需切开病灶组织至腹股沟管,且补片放置位置相对较浅,致使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且仍存在复发风险。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无需解剖腹股沟管,对髂腹下神经、生殖股神经影响较小,且补片放置深,可降低患者术后不适感及异物感。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明显较低,说明腹腔镜手术有助于预防术后复发。这与相关研究[5-7]结果一致。另外,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经腹直肌切口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可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预防术后复发,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直肌疝囊修补术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疗效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