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植民歌特点浅析

2021-09-30佘丽华

科教新报 2021年35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民歌单身

佘丽华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著称全国,脍炙人口,源远流长,乃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据史料记载,桑植民歌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已搜集整理山歌、小调、号子、花灯等3000多首。

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群众文化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桑植民歌的特点,以期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即兴而作,天地为歌

即兴而作,天地为歌的桑植民歌,是将人的本性和自然现象用自由率真的语言进行直观而形象的大胆表达,具有原始特征。之所以能广为流传,还因为其有着强烈的群众自娱性。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以引吭高歌、浅吟低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或长歌当哭,或清幽哀怨,或风趣活泼,或凄婉悠扬,或高亢明快。民歌使劳动快乐,民歌让民众心情舒畅。久而久之,桑植民间形成“无时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的习俗,人们通常很随意地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劳作、生活时的情感,如走路疲惫时吟唱“上坡不起,恩!腿无力那恩!好久没得哎哟东西吃那恩!”惆怅孤独时“杨柳叶叶儿青,听我唱单身,想起单身我好伤心;单身我回家来,顺手捡把柴,讲起单身我苦愁来”。

这些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歌声已经成为桑植人永恒的精神寄托。

二、贴近生活,时代为歌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桑植民歌就是如此,桑植民歌极为贴近生活,唱响的都是那个时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脍炙人口的民歌更是生命力极强的跨过历史的河流,走到了现在。

从现存的桑植民歌歌词中,我们可以考证桑植的种种历史文化渊源,和生长于斯的居民历史生存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犹如一部长篇史诗的“书籍”,翻开这本书,你能看到不能入史的普通老百姓,能看到普通山民、村姑、猎人、水手、长工、货郎、鸭客郎、乞丐、士兵、祭师等的日常生活。大到节日祭祀,小到捉鸡筛米,特别是爱情婚姻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成了书中浓墨重彩的内容。

例:《门口挂盏灯》:睡到半夜过,门口嘛在过兵,婆婆的个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那个脚板响,不见嘛人作声。大家不要怕,这是贺龙军,红军那个多辛苦,全是为穷人。媳妇你快起来,门口嘛挂盏灯,照在的个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

這首“红军歌”,记载的乃是当年湘鄂西、湘鄂川黔根据地时期,红军在桑植跟民众的鱼水深情。这首歌纪录和反映了贺龙在桑植周边地区进行革命活动事迹,以及老百姓对贺龙和红军的爱戴尊敬。歌中选取了红军夜行军经过百姓家门的一个真实场景,用对话的形式展示老百姓对红军的反应,短短近百字,精炼传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放飞自我,艺术为歌

席地而坐,放飞自我,对天而歌,桑植民歌贴近生活,体现了时代特点,同时,桑植民歌之所以能广为流传,能在众多文化遗产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跟桑植民歌极强的艺术性不可分割。因为有了艺术性,所以,桑植民歌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度过了悠长的历史,传承至今。

桑植民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兼具容纳了多种民歌的特点,但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鲜明特点。

一是旋律风格与场景高度契合。桑植有句俗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意思就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不同氛围,民歌的旋律各不相同。也就是,桑植民歌讲究旋律和场景的高度契合,有机统一。

二是旋律优美,注重发展手法。民歌起始于人们简短的山歌和号子。人们在传唱过程中,总是愿意把最动听的旋律表现出来,而已有的简短旋律远远不够表现丰富的内在情感,于是出现重复手法。由于过多的重复会给旋律发展带来惰性,缺乏动力,于是聪明的歌手在使用重复手法时略有一些变化,以《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第一个乐段唱出了“马桑树儿搭灯台”,后来唱“郎去当兵姐在家”时,与人的感情语言复叙相一致,又重复了第一个乐段,但借联缀手法使后两个音乐有了变化。

三是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艺术感十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桑植民歌博大精深,每一个艺术特点,都是一部美丽的画卷,都是一部浩大的史诗,本文很难完全将其特点阐述清楚,但抒浅议,作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民歌单身
1亿单身撑起一个IPO
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单身
单身的你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
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