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政校企行共建产业学院研究
——以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2021-09-30袁珊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山市校企学院

马 电,袁珊娜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4)

2015 年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器。有研究表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始于1992年,2005年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经历了近30 年的发展,根据《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年度报告(2017)》的数据,截至2016 年底,全国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已经达到1 406个,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数量与覆盖面看,我国职教集团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集中在:集团的契约型关系导致组织结构松散;政府行动不力导致运转不畅;保障机制缺乏导致校企互动不足等[2]。面对这些问题,能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试图以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剖析该集团平台下政校企行共建产业学院的运作模式。

一、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分析

(一)集团发展的背景与历史契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现实环境下,中山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基地,推进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变“一镇一品”单打独斗发展模式为“一镇多品”“多镇一品”的产业带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与配套,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意见》,立刻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尝试转变。学校先是打造“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办学模式,随后决定把部分优势专业办到专业镇,与专业镇深化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因此而生。这一做法得到镇区政府大力支持,2012—2014 年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小榄学院相继挂牌,2017 年大涌红木家居学院挂牌成立。在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是“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专业镇“一镇多品、多镇一品”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每个产业学院因资源整合的现实需要,产生了不同决策与运行模式。例如南区电梯学院是以校行为主,古镇灯饰学院是以政校为主,小榄学院是以政校企为主,等等。如果要跨专业、跨行业、跨地域地引领产业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扩充办学资源,因此,要有一套更加具有融合性更有整合能力的体制机制来维持运营。面对现实问题,随着产业学院发展规模不断深入和扩大,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2016 年市教体局正式备案成立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以此为纽带和平台联合区域内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2018 年,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功入选广东省2018 年示范职业教育集团立项建设名单。到2020年,集团通过政校企行共建共享的方式,整合了已经建设的5 个产业学院,吸收了10 个中职学校、7 个本科院校、21 个行业协会和27 家核心企业加盟,镇政府、行企投入资金10 226 万元,在服务区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职业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引领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来源于区域经济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来源于对现实办学问题不断解决的需要,集团的组建过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过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客观发展规律。

(二)集团运作模式

1.搭建“集团—产业学院—专业群”三级运作体系。集团通过市、镇两级政府介入,引入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和相关院校加盟等方式,以资金和资产为纽带把5 个产业学院纳入运作实体,成立集团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组建集团发展指导委员会、产业学院董事会或理事会以及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集团—产业学院—专业群”三级运作体系,使集团逐步由松散联盟型向紧密产权型发展。

市政府出台《中山市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支持政策,并划拨专项资助,组建由市教体局、发改局、经信局、人社局等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集团发展委员会;各产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负责协调集团单位,推进成员单位深化产教合作,整合资源,推动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参与院校的相关专业依托产业学院,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项目指导委员会等专业建设载体,强化行业指导,通过动态吸纳和调整成员单位,实现产业链—专业链—教学链的融合(如图1所示)。

图1 “集团—产业学院—专业群”三级运作体系

2.以资金和资产为纽带夯实产业学院实体运作,以制度加强“政校企”紧密合作。经查阅相关资料和深入访谈了解到,实际资金与资产的投入一直是该集团创建实体的重要方式,如该集团南区电梯学院以品牌等无形资产入股,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南区政府和广东省投资公司共同组建中山电梯工程研究院,按不同占股比例形成总股本为770 万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服务型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如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等成为镇一级财政预算单位,古镇灯饰学院中政府代表常驻学院参与产业学院的发展,小榄商会还通过菊城基金会募集4200万元经费作为发展基金,实现小榄学院常态化的多元投入机制。集团制定“政校企”合作相关制度65 项,其中,合作办学管理制度7 项,共同创新制度11 项,专业共建制度6 项,人才共育制度16项,师资共培制度6项,资源共享制度10项,实习就业共推制度9项,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无缝对接,形成了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

3.以“大专业教研室”教学模式改革支撑人才培养。按照区域社会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集团内相关院校和企业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探索“大专业教研室”改革。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共同开展课程教学、专项培训及生产性实训等,促进产业链—专业链—教学链的融合,推动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集团有8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4个专业进行高职“三二分段”和“高本”衔接等改革试点,定向班级达63 个,招生人数达5 500 人。定向班的专业学生依托产业学院开展五年一体化培养,如电梯维护与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可以进入产业学院,在工作室、教学工场中,在真实的环境下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完成学业,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并在产业园区就地实习和就业。

集团通过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目前,集团共建教师工作室、教学工场和教学公司103 个,聘请企业兼职教师405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苏绣名家周雪清、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俊荣,全国十佳设计师邱伟,广东十佳设计师杨珊、方惠娟、刘亮等纷纷加盟集团。教师团队获国家教学资源库、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协同育人基地等一批标志性成果,主持国家和省级职业资格标准、电梯特种行业证书标准开发等4项,教师对外服务项目共113项587万元。

二、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取得阶段性成果原因分析

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集团下政校企行共建产业学院运作模式的典型案例。该案例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虚实结合,以顶层集团带动资源聚集、以产业学院抓实落地服务

与其他地区的职教集团形成的松散联盟方式不同,在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背景和历史中,其产生就是为了解决中山市政府经济规划、产业镇与产业学院发展需求间相脱节的现实问题。该集团经历了先有“产业学院”,后有“顶层集团”的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产业学院”本身的建设就是“政校企行”多方以资金或者资产投入为主,高职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着这个项目的风险,项目落地基础十分牢固,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大更多的资源匹配,也就需要有“职业教育集团”这个顶层资源调配器并形成固定的体制机制来促进资源集聚。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在组建与运行组织过程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或者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并因而承担特定形式风险的团体或者个人,即为利益相关者[3]。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该集团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已构建成为“利益相关者”关系,最终实现动态发展中的顶层和基层“虚实结合”。

(二)产教融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目标

洪娟、黄亚宇等学者认为,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各利益相关主体都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政府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及指引者,最大利益诉求是正确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使职业教育人才输出能适应国家用人需求;行业企业利益诉求则是以较小的成本代价得到所需人才;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是建设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技能相应的课程,有来自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校内外教师,有配套的实训实践基地,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中,其耦合点都围绕着培养社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4]。笔者认为,特别是在“政校企行”这个特殊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中,最终的耦合点应该聚焦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

在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案例中,该集团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围绕着“人才培养”展开的,如从“集团—产业学院—专业群”三级运作体系看,集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专业群的建设,实质上是把最终的目标放在了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其“大专业教研室”的教学单位的设置是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实施载体,推动集团参与者、集团资源在课程体系、师资共建、实习实训等三个方面建立体系和标准,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形成独特的产业链—专业链—教学链融合的形态。服务社会是集团功能的延伸,通过整合集团各方面资源,依托平台参与者和单位,实现集团内部优势应用型人才聚集,依托相互间项目和资源的流转,实现应用性科研的内循环,从目前来说该集团已经基本实现这个功能。

三、职业教育集团下政校企行共建产业学院构建路径

(一)善于抓住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机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政校企行”多方利益相关者中,基本形成了“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三角关系。政府扮演着“协调者和间接受益人”的角色,政府作为地方经济整体规划者,需要有支撑规划发展的各方面力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必是其需求之一;间接受益指的是在这三者中政府的受益来自于税收或者整体经济发展,并不会直接从集团或者相关载体中获得利润。高职院校扮演着“牵头者和直接受益人”的角色,因为从一开始高职院校就有着迫切实现其培养人才功能的诉求,而各方的资源投入,将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这符合学校本身最直接利益,所以积极性高。企业和行业扮演“供给者和二次直接受益人”的角色,作为供给者是因为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甚至资金等,而这些投入不会马上变现,需要经过一个甚至更多的人才培养周期后才会从人才培养反馈到企业行业发展中,再加上企业行业本身“追求直接利润”特性,使得它在可能产生风险时会选择不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而在得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利润回报后,企业行业才会因其特性逐渐变得主动。

因此,组建集团筹备期,政府的协调作用将变得十分关键,职教集团的牵头者应抓住政府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关键点,促使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资源配置的功能。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指政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和出台职教集团发展的政策,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5]。资源配置功能,主要是指政府积极参与并制定关于集团建制、运作方式等职业教育规划与区域整合的决策,引导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6]。如本案例中,集团产业学院的出现正是抓住了中山市政府规划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

(二)建立运作实体,形成有共同目标的多方利益共同体

部分学者认为,为解决职教集团“集而不团”的问题,必须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经营性实体,具体负责经营业务[7]。职教集团真正做到围绕专业群和产业集群而建,使松散的职教集团成为专业群职教集团或产学合作工作站[8]。笔者赞同以上学者的观点,实体是集团是否切实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具体承载物,也是把多方利益固定在一起的主要载体。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三角关系来分析,这是行业企业能否主动投入资源再循环扩大效益的关键,因为只有实体运作才能产生效益,满足多方需求。案例中这个实体应该有如下特点:有规范且开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有实际资金、资产、资源投入,有具体单位的落地运作,有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主要目标。

(三)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形成明晰的集团运作机制

每个区域经济发展侧重点、产业形成和发展、学校发展和资源限制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政校企行”联合的形式会因实际情况产生不同状态。因此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从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案例中得到了证实,它的运作机制有部分共性可以借鉴。从组织机构上来说,要形成具有协调、统筹、决策权力的“政校企行”顶层机构如集团理事会、董事会,要形成深根于产业链的具有落实、执行能力的中间实体如产业学院,要形成具有支撑、拓展、引领发展的专业群。从制度来说,要坚持完善以集团章程为基础的合作管理、共同创新、共同育人、共享资源、服务社会、利益分配、监管督促等多个方面的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下政校企行共建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种尝试,对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人才培养高度切合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善于抓住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机遇、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运作实体、形成有共同目标的多方利益共同体,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形成明晰的集团运作机制,是充分保障这种模式顺利实现的途径。

猜你喜欢

中山市校企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