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择一事,共传承,建高地

2021-09-29郭玲

小康 2021年27期
关键词:常书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郭玲

敦煌守护神 2004年,为纪念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政府和敦煌学界特别为他在莫高窟立像。常书鸿纪念雕像被安放在敦煌研究院办公区的花园内,到此的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

在领略过莫高窟精美的石窟艺术后,总会有有心人走进一处院落,探寻一个人的人生足迹。

这处幽静的院落,位于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对面,“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十个字,道明了这处院落的“身份”。早年间,这里是敦煌研究院职工办公和生活的地方。

从1943年来到敦煌,到1982年,常书鸿始终住在这里,先后与他相伴的,有妻子、儿女以及众多来到莫高窟的同仁。2004年,为了纪念常书鸿诞辰100周年和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敦煌守护神”是人们送给常书鸿的称呼。因为他的到来,开启了莫高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新篇章。

大漠的召唤

敦煌研究院收藏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常书鸿和张大千等几位友人并肩而立。拍下这张照片的时间是1944年,照片备注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成为首任所长。对于莫高窟来讲,这是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莫高窟四百多年无人管理、任凭破坏和偷盗的历史的结束,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年,常书鸿40岁,距离他第一次邂逅莫高窟已有9年。9年前那次命中注定的邂逅,彻底改写了常书鸿的人生。

1935年,31岁的常书鸿正在法国留学,作为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最著名的中国学生、油画大师劳朗斯的得意门生,他在当地已经颇有名气,与妻女过着安逸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边的小书摊上发现了一套《敦煌石窟图录》,里面是伯希和1907年在莫高窟拍摄的壁画和塑像的照片。熟读中外美术史的常书鸿大吃一惊,循着书中的线索来到吉美博物馆——这里收藏了被伯希和带到法国的220幅敦煌藏经洞绢画。看到这些真迹,常书鸿震撼无比。他惊讶于,在西方立体化的油画之外,竟然还有这样一种绘画传统,只凭着单线条的勾勒,就能够传递出摄人心魄的力量。似乎冥冥中有一种召唤,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执意回国,到重庆国立艺专任教。其间,常书鸿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那个令他惊叹的艺术世界。

1943年,回国8年后,常书鸿终于踏上了莫高窟的土地,从此再没有离开,即使经历了妻子的离开,也没有动摇他坚守的信念。他成为第一代莫高窟守护者的“领头人”,并在此后的数年间成为莫高窟人的“精神领袖”。

常书鸿担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的那一年,27岁的段文杰正在重庆国立艺专读书。张大千在重庆举办临摹敦煌壁画的展览,让学习西方美术的段文杰大为震惊,他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去敦煌看看。

诉说历史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门匾上还留有“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字样。

在这一刻,常书鸿与段文杰——敦煌研究院的两任院长,他们的人生即将在茫茫大漠里发生交集。

“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段文杰如此描述自己初到敦煌时的情景,他急切地钻进每一个洞窟,探索令他着迷的一幅幅壁画。

在常书鸿的感召下,从1947年开始,来到这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史苇湘、欧阳琳、李承仙、孫儒僴……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荒寂的大漠中,这些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整日整日地在洞窟中临摹壁画。

作为美术组组长,段文杰提出临摹壁画的新规定:为了保护壁画,禁止把纸拓在壁画上临摹,禁止触摸壁画,禁止使用蜡烛。

段文杰一生共临摹各类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手绘面积达到140多平方米,这一纪录在敦煌研究院至今无人打破。他临摹的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是敦煌研究院为数不多的壁画复原临摹作的代表。现如今,第130窟内的壁画已经漫漶不清,这幅临摹品便成了认识这幅壁画的重要依据。

“在不寐的长夜里,忽而,我脑中又呈现出一幅幅风姿多彩的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塑像,继而,我又想到第245窟中著名的北魏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它那粗犷的画风与深刻的寓意,又一次强烈地冲击着我。我想,萨埵那太子可以舍身饲虎,我为什么不能舍弃一切侍奉艺术、侍奉这座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呢?”常书鸿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这不仅是他,也是众多莫高窟人的心境写照。

莫高窟的宕泉河畔,漫漫黄沙中,有一处宁静的墓地,常书鸿、段文杰两任敦煌研究院的老院长都安葬在这里。围绕在他们周边的,是与他们一起走过艰难岁月的敦煌研究院的老同仁。每到清明,敦煌研究院全院上下都会到这里扫墓。站在墓地望向远方,依稀可见九层楼的轮廓。他们生前与身后守望的,始终是那片心中的“乐园”。

留在莫高窟

“我常说自己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敦煌是我的宿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在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中,这样描述自己与敦煌的奇妙缘分。

1962年,樊锦诗第一次来到莫高窟。那一年,她24岁,正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读大三。

1962年也是莫高窟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周恩来总理批示拨出巨款,启动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为了配合大规模的加固工程,需要在窟前进行考古遗迹的发掘清理,但是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并没有专业考古人员。常书鸿希望北大可以调一些考古专业的学生来参与,樊锦诗被选中了。

猜你喜欢

常书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敦煌,一生的“情人”,一生的守护
——常书鸿与敦煌的不了情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 续写敦煌精神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守护敦煌大漠的痴魂 常书鸿故居寻迹二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