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研制

2021-09-28马巍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效度族群彝族

马巍莹,郭 成

(1.西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0 引言

个体具有复杂性,对个体的了解离不开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1]。将个体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族群认同。族群认同是群体认同中的一种,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族群认同是指个体认可所属族群,并感觉到自己与该族群有着紧密联结[2]的心理状态。

目前关于族群认同结构和测量的研究,主要基于社会认同理论[3]和认同发展理论[4],提出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的结构有以下成分:(a)自我分类/承诺:指个体确定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为自己贴上某个群体成员的标签。Ashmor 等人认为这一成分是族群认同的基本成分。(b)归属感/依恋/投入: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之后,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强烈的依恋或情感投入。这是族群认同最为重要的成分[5]。(c)对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d)参与群体活动/族群行为:对所属族群有了自我分类、归属感等后,个体参与所属族群活动,如讲本族群语言,穿本族群服装等行为。董彦彦等人认为,族群认同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结构,其存在可不依赖于具体的族群行为[6]。(e)探索:指个体探寻有关所属族群的信息和经验。Phinney认为探索是个体一生都在进行的过程,在青春期尤其普遍,而且个体只有经历了对所属族群不断的探索才会形成对所属族群稳固的承诺[7]。当前的研究对族群认同包含探索这一维度形成了一致的看法。(f)族群价值观和信念:有的学者强调这一成分。各族群的文化价值观和信念不一样,意味着不同群体的族群认同内容或过程有区别。(g)群体态度:包括对所属族群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积极态度意味着对所属族群的接纳和满意,而消极态度意味着对所属族群的不满和抗拒[3]。(h)族群认同的重要性:各族群成员对其族群身份的重视程度不同。与人口占比高的族群相比,少数族群更重视自己的族群认同[7]。Charmaraman和Grossman认为,族群认同的重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8]。上述研究提示,一方面,探索是族群认同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另一方面,族群认同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动态性,其结构和测量工具需要进一步探讨。

当前的研究群体主要聚集于美国的少数族群(例如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Black;拉丁裔美国人, Latina)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少数族群群体;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这些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关系[9-10],所得结论不一致,这跟每个少数族群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有关,还与族群认同测量工具的不一致有关。随着国家对少数族群的政策越来越优惠和包容,少数族群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中国少数族群的文化习俗、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规模方面得到了复苏[11]。然而,具有中国本土族群认同的心理研究仍然较少,尤其缺乏基于某一个少数族群文化的族群认同心理研究。彝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有9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主要聚居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心理特点。大学时期是个体进行自我同一性探索的重要阶段,族群认同是彝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不可忽视的方面。群体认同能够为个体面临不确定性、困境及挑战时带来心理能量,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支持感[12]。因此,对彝族大学生的族群认同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发展水平。

综上,已有研究对于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探究还不够,而探明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编制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测量量表,对实现心理学学术研究本土化和加强心理学的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了解彝族在校大学生对所属族群的认同心理过程与路径,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心理过程和路径奠定理论和实证基础。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开放式调查,获取题项,探讨中国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再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

1 研究1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初测量表编制

1.1 方法

a)被试。开放式调查样本:共100名彝族大学生,其中男性45人,女性55人,年龄跨度19~25岁(M年龄=22.15土0.27);其中43名大专生,47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

样本1:调查被试共1000人,收回有效问卷958份。被试来自四川七所大学,籍贯有四川、贵州、云南等彝族聚居区;其中男性439人,女性539人;年龄跨度17~26岁(M±SD=21.14±1.52);学历为大专326人,本科632人;来自民族院校为402人,来自非民族院校为556人。

样本2:随机选取样本1中1/2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479名彝族大学生,其中男性222人,女性257人,203人来自民族院校,276人来自非民族院校,313名本科生,166名专科生,年龄跨度18~26岁(M年龄=21.00±1.52)。

b)初测问卷编制。在开放式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构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模型。开发开放式问卷,采取方便抽样法,就彝族大学生对本族群的心理倾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下:(a)“您觉得彝族人有什么特点?”,(b)“您有过如果我不是彝族人就好了的念头吗?”,(c)“您觉得彝族与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吗?”,(d)“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彝族人,有怎样的表现?”,(e)“为什么有的人这么喜欢自己是彝族人这个身份?”,f“您喜欢彝族人这个身份吗?”。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16 352字的文字信息,用Nvivo 8.0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频数分析和归类统计,提炼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核心内涵。结果获得自由编码493个、关联式编码10个、核心编码3个,分别代表族群认同的3项核心内涵。具体来说,将“了解关注彝族文化(94,指频次,下同)”归为“探索”,将“彝族人品质区分(39)”“彝族文化区分(49)”“接受彝族身份(52)”归为“承诺”,将“彝族归属感(26)”“作为彝族成员的自尊自信(16)”“对彝族的热爱(34)”“作为彝族成员的骄傲自豪(44)”“承扬优秀彝族文化的责任感(30)”归为“融入”。经验建构的族群认同包含探索、承诺和融入共三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制题项。首先,结合已有文献中族群认同传统意涵的分析,开放式调查的论述收集项目,按以下标准进行修改:含义清晰且无重复、表达精炼、反映理论构想良好。而后,请五名心理学专业博士生从题目表述、题目与核心内涵的匹配性等角度删改题目。再请三名与研究无关的社会成人阅读和评定,确保题目简单明了。经过多次删改,最终保留了48个题项。量表采用5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形成彝族在校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的初测量表。

c) 量表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七所高校的彝族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小规模团体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施测。每所高校彝族学生由该校彝族老师或彝族学生干部将本校彝族同学召集到教室里,由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施测。收集到的数据用软件SPSS21.0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a)题项分析。对样本2的数据进行题项分析,删除与总分相关0.4、因子负荷量0.45、共同度0.2的题目[13],共剔除5个题项。

b)探索性因素分析。对余下的题项(43个)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中KMO=0.94,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df=28.97(p<0.001),表明可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主成分分析、Promax斜交法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因子数。综合考虑碎石图、特征值和理论结构,经多次旋转,逐步剔除交叉负荷的题项,最后得到15个题项,包含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累计解释总方差为59.18%,见表1。

有医生坦言,自己在诊疗过程中,针对熟人介绍的病人,可能碍于情面放弃疾病所需的常规检查,而主要凭借自己经验做判断,比如本来该拍X光片的,熟人带着透视一下就行了,钱省了,重要的诊断证据却没留下;在用药方面,也会想办法找便宜但质量相对欠缺的药品替代;至于看病不写病历的情况就更普遍了。这就是导致不少正常的就医程序被简化,不规范医疗情况出现,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患者往往会碍于情面吃哑巴亏或难以举证,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带来了困难,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

表1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N=479)

依据题目所包含的内涵,将以上三因子依次命名为融入、承诺和探索。融入反映了彝族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彝族这个群体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等情感体验。承诺反映了彝族大学生对其族群身份的辨识、确认和接纳。探索反映了彝族大学生对彝族及其文化保持了解和关注的状态。

2 研究2: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1 方法

a)被试。样本3:对样本1另一半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共计479名彝族大学生,其中217名男生,262名女生;199人来自民族院校,280人来自非民族院校;319名本科生,160名专科生;年龄跨度18~26岁(M年龄=21.28±1.52)。

b)工具。

(a)《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共 3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共15题。

(b)《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该量表由周晖编制,由邹泓、余益兵等修订[14],共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分别包括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两种功能状态)八个维度:自我适应(自我肯定和自我烦扰)、人际适应(亲社会倾向和社会疏离)、行为适应(行事效率和违规行为)、环境适应(积极应对和消极退缩),共计50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本研究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8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70~0.86之间。

(c)《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包括5个题目[15],要求被试对五个句子的赞同程度进行7级评价 (1=强烈赞成,7=强烈反对)。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0.76。

(d)《积极消极情绪量表》,该量表是由邱林、郑雪和王雁飞修订的PANAS-R[16],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各9个描述词,5点评分(1=“非常轻微或根本没有”,5=“非常强烈”)。在本次研究中消极情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积极情感量表为0.87。

2.2 结果与分析

a) 信度。量表的整体及各维度的信度系数见表2。

b) 结构效度。利用样本3的数据(n=479)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2.57,CFI=0.96,TLI=0.94,RMSEA=0.06。各个潜变量之间及其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和负荷见路径图图1。

c) 相容效度。以《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中的自我肯定、亲社会和自我烦扰作为相容效度指标。对样本3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与指标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图1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 结构拟合图(标准化结果)Fig.1 Structure fitting diagram of the Yi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cale of ethnic identity (standardized results)

表2 内部一致性系数(N=479)

表3 族群认同与自我肯定、亲社会和自我烦扰的相关(N=479)

d) 效标效度。以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作为效标效度的指标。对样本3的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与指标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族群认同及其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无显著负相关,说明量表具有合适的效标效度。

表4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及消极情绪与族群认同的相关(N=479)

3 讨论

3.1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

本研究以彝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借鉴分析国外已有文献,对彝族大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开展开放式的问卷调查,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编制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表明和支持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由探索、承诺和融入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均反映出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核心心理过程。

探索这个维度反映的是彝族大学生对彝族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彝族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等彝族社会文化和彝族社会经验)的了解和关注。探索在大学生关注自我同一性的年龄阶段尤其凸显,并且这是动态持续一生的状态。彝族大学生通过持续的探索,对所属的彝族这个群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探索是族群认同形成的开始,亦是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没有探索,个体的族群认同是盲目而不稳固的,随时会因为新信息新经验而动摇。这与已有研究中提出的族群认同的探索成分是一致的[17-18],为探索是族群认同稳定的成分这一观点提供了来自中国少数族群的证据。

承诺这个维度,是在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对所属彝族这个群体的辨识、确认和接纳。在中国,56个民族都是世居民族,民族属性是先天赋予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从心理层面接纳或强调自己的族群身份。例如同为彝族人,有的会时刻强调自己的彝族身份,有的则强调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有的则强调中国人、亚洲人、人类等身份。

融入这个维度,是在探索和承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有了对所属族群身份的探索和承诺之后,个体还需要能够融入到所属的族群当中。当个体能够融入时会不断产生或促使个体深刻地体验到归属感、自豪感以及愿意为所属族群的发展做出努力的责任感等。

探索、承诺和融入三个维度彼此交互影响,共同构成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核心心理要素。这三个因素可以从社会认同理论和认同发展理论的角度理解。社会认同理论强调认同的发展来源于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伴随着这种群体成员意识的情感成分。Erikson的认同发展理论则强调认同的发展是通过探索和承诺的过程来建构一个更广泛的自我概念。Erikson还强调探索的结果是促进或确定个体对某个身份/角色的感受,从而整合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概念。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探索、承诺和融入三个维度,既包含了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的认同情感成分,如融入这个维度包含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等;又包含了认同发展过程中探索、承诺和融入这样三个递进的过程。总之,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探索、承诺和融入代表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三个核心心理维度,这三个维度既相互区别又高度相关;研究结果提供了族群认同的复杂性多维性视角。

3.2 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严格遵从心理测量学的流程和原则,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信息并进行经验分析,建构了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心理结构模型;然后据此模型编制了初始量表,在四川七所高校里对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等彝族聚居区的彝族大学生收集数据,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形成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正式量表,共计15个题项。信度检验的结果显示,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总量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在 0.78~0.91之间,说明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心理量表信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三维结构拟合良好,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利用社会适应中的自我肯定、亲社会、自我烦扰和违规行为四个维度来考察相容效度,发现总量表及其三个子维度与自我肯定和亲社会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烦扰呈显著负相关;探索与违规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总量表和另外两个维度均无关。利用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量、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考察效标效度,发现总量表及其三个子维度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无相关,说明效标效度良好。

猜你喜欢

效度族群彝族
彝族海菜腔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Beep test评估11~15岁少年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效度研究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