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初探

2021-09-27杨印生魏思琳潘鸿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农科改革实践

杨印生 魏思琳 潘鸿

摘 要:近年,新农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熱门话题。新农科的建设过程涉及专业内涵、专业特征等关键问题。本研究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吉林大学为例介绍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实践

近年,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这四个“新”,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应该何去何从,这显然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农科到底“新”在何处,新农科专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征,如何在新农科背景下探索涉农专业的改革与实践等,都是新农科建设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阐释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对新农科建设的启示,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吉林大学为例介绍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农经专业)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对新农科建设的启示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2016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高等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利好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的实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三类。新型工科专业是针对传统的、现有的工科专业这些“存量”,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即“更新”成的专业,属于“存量更新”;新生工科专业和新兴工科专业是为了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而在对国家及产业未来需求和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缜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后慎重设置的专业,属于“增量补充”。

新工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创新方向和创新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

(二)新工科建设对新农科建设的启示

2019年开始,教育部逐步奏响了新农科建设启动的“三部曲”:“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从微观层面实施了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

“新农科专业到底‘新在何处?”“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到底是什么?”可以说,至今还没有精确的表述和共识。借助于对新工科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新农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涉农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知识背景设置的农科专业。新农科专业,也应该包括新型农科专业、新生农科专业、新兴农科专业三类。新型农科专业,是针对传统的、现有的农科专业,面向涉农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即“更新”成的专业,属于“存量更新”;新生农科专业和新兴农科专业是为了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在对国家及产业未来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缜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后慎重设置的专业,属于“增量补充”。

二、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大类,几乎涵盖了所有涉农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范畴,再想产生新生和新兴的农经专业很难。笔者认为,可以在新农科背景下,从涉农产业的发展需求出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原有的专业,展开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改革创新。

(一)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经专业教育的新理念。结合农经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农经专业教育改革的经验,分析研究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育的内涵、特征、规律和趋势等。

2.农经学科专业的新结构。面向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对传统农经专业进行更新升级等,比如可以在培养方向上设置乡村振兴规划与管理、农业科技推广与管理、农场经营及管理、农村合作经济及管理等,并增加相关的课程模块。

3.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4.教育教学的新质量。研究制定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

5.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二)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应体现的特点

1.数据化。大数据时代,涉农产业的管理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比如,农产品营销中的精准决策就离不开大数据的精准采集,包括客户的元数据、行为数据、态度数据等。

2.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渗透应用,智能农业和智慧农业时代已经到来。智能农业经济管理或智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将成为未来涉农产业的需求。比如,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区块链技术、农场智能管理、无人农场管理、农业合作社管理云服务等已经出现。因此,农经专业的智能化也将成为必然。

3.全程化。工程教育中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思想也同样适应于农经专业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比如乡村振兴规划的构思、整体布局设计、规划实施以及运作经营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内容。

4.交叉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农学和工学知识、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宽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管理实践技能。

5.国际化。同新工科一样,新农科的建设也理应强调和国际一流农科的对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改革也必须参照世界一流农经学科提出国际化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并且结合中国情景和产业现实逐步推进。

显然,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改革载体是适应涉农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改革的灵魂在于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构建。

三、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实践

本研究以吉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例,介绍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新农科背景下农经专业改革与实践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新农科背景下,农经本科专业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应该坚持墨子“三表法”中的“本、原、用”原则。

“本”就是历史经验,是指农经专业及课程建设的国内外经验以及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普适逻辑。因此,无论专业的名称怎么改变,专业的基本课程设置是不能变的,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等一直都应该是农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原”就是客观现实。配第-克拉克法则指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小部门化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另外,农业的多维度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农业发展的示范功能等日益凸显。因此,农业产业主战场的快速变化,客观上要求农经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不论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改革。

“用”就是实践检验。这里指课程设置、课程涵盖的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等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可以常态化地进行动态调整,根据需要适当增删有关内容、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二)吉林大学农经专业新版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做法

吉林大学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般都是4~5年重新修订一次,目前实施的是2018版培养方案。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8版的培养方案就是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启示,结合对新农科的理解,在新农科建设呼之欲出的背景下修订的。我们根据“本、原、用”的原则,结合吉林大学的校情和学情,对原有的2013版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科学制定了2018版培养方案。

1.重新定位专业特色

本着厚经济学管理学基础、重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强化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工程背景的原则,新版培养方案在知识体系上,重视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在课程体系上,实现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规划策划课紧密结合、协同并重,更加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规划能力的培养。

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新版培养方案紧密结合服务“三农”,着重培养能胜任相关管理部门、农林企业、教学科研机构的规划策划、经营管理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新版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和卓越规划师(包括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

3.适当增加学科基础课程

在农经学科导论课程基础上,新版培养方案又增设农经新生研讨课,面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设,目的是帮助农经专业的新生适应新环境、转化学习方式、接触学科优秀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本课程包括七个模块,分别是专业认知与现代农业、乡村振兴与系统工程、农村与区域发展规划、食品安全与管理、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另外,新版培养方案增加了运筹学等基础选修课程。运筹学是一门用数学和计算机等工具来研究各类有限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用,并提供优化决策方案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经济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一些运筹学的基本模型及求解原理和方法技巧,掌握整体优化的思想和若干定量分析的优化技术。

4.调整学科专业必修课

新版培养方案将原来农业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调整到农经学科导论中,将此课程调整为农学概论,重点讲授农艺相关的农事知识。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农学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的生产过程和规律。其内容包括农业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農业种植制度,农业生产技术,作物病、虫、草害与防治,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形成,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可持续农业,林业和养殖业等。

5.增加学科专业选修课

新版培养方案增加农业系统工程、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产品加工概论等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农业系统工程课程主要讲授农业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农业系统科学的思想体系与农业系统工程的工作程序;农业工程导论旨在使学生对涉农工程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从宏观上掌握涉农工程学科的总体内容,对农业、系统、工程、工程师、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工程系统等基本概念有所认知。

6.增加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环节

农经专业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没有工程实践教学课程。我们基于新农科背景和农工交叉融合的理念,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为期4周的工程训练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其工程意识,使其了解机械加工工艺和过程,培养其劳动观念、质量和经济意识、创新和团队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在农机企业从事技术经济分析与项目管理工作奠定一定工程实践基础。

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重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抓手。虽然吉林大学已经基于新农科背景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改革实践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有待继续跟踪和完善。另外,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信息类相关的课程太少,尤其是涉及大数据管理、智能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体现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比如没有开设空间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需要根据具体需要逐步设置,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建设发展与深化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2]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3).

[3]张盖伦.新农科建设有了“施工图”[N].科技日报,2019-07-04.

[4]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1).

[5]庄春波.论墨子的“三表法”[J].齐鲁学刊,1998(4).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新农科改革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