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湖随想(外二题)

2021-09-26贺颖英

青海湖 2021年9期
关键词:礼治小票青海湖

“民族的自尊祖国的光荣,你从这里流淌流淌,鸳鸯喜开眉颜,青海湖,你被寒风封冻,封冻,鸳鸯黯然伤神,青海湖。”这首名为《青海湖》的老歌,是DVD流行年代家里保留歌碟里的一首歌。也是至今自己手机里的保留曲目,一插上耳机,听到熟悉的旋律,眼前便浮现出坐落在海拔2800米的县气象站家属院的模样。那里有我童年时所有的回忆。

初中毕业那年,远在乌兰的姑姑带我去她家过暑假,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火车。那时的火车很慢,整整坐了一夜,还没到姑姑家里。第二天中午,大伯突然激动地指着与火车平行,接着远处天际的一线淡绿色水说:“快看,孩子,那是青海湖。”我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感觉有些许失望,原来青海湖就这样……

直到大学毕业那年,才真正来到青海湖,看见了她的真容。那年,我很幸运以外语志愿者身份参加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戴着工作人员的牌子,可以随意进出景区,近距离欣赏青海湖。7月的青海湖可真美呀,蓝蓝的天与蓝灰色的湖相接,湖边的牧场和油菜花,还有静静吃草的牛羊,清澈的湖水里能看见成群结队的湟鱼。这时青海湖封湖育鱼已有十多年,湟鱼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再后来,每年都要和不同的人去好几趟青海湖,春夏秋冬,只要有外地朋友来,青海湖是必去的景点。每当从江南塞北来青旅游的朋友,见到油菜花地的金黄、青海湖水的蔚蓝以及远处雪山的洁白时,都会禁不住出声惊叹:“多么美啊,这简直是一幅画呀!”

有一年的“十一”,大家不想出去凑热闹旅游,又不想窝在家里看电视,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在省内转一转,可去哪里呢?最后父亲提议去青海湖,大家都不同意,感觉10月的青海湖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景色了。尽管大家一致反对,但父亲还是极力说服大家去青海湖。最终因找不出合适的地方,大家勉勉强强踏上了去青海湖的路。路上才得知,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父亲在早年因为求学和工作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这居然是第一次去青海湖。一时间我心中五味杂陈,既为自己的不称职而愧疚,也为父亲居然没有去过青海湖而难过。

那年1月,我要结婚了,定了婚期,要拍结婚照。我和先生决定不在婚纱流水线拍照,要有一套具有纪念意义的婚纱照,最终又选择了已经封冻的青海湖。雪白的青海湖,雪白的婚纱。洁白的羽毛,放飞的心情。当时正值旅游淡季,青海湖只有蓝天、坚冰和湖畔的枯草与牛羊。干净素静的背景,连后期制作都省了。那一口气拍的五百多张照片,一张也舍不得删除,全部保存了下來。自那以后,冬日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梦中许下的承诺,每年总要不由自主,在寒冬封湖的冰天雪地里转一圈,这样,浮躁焦杂的心情才能得到平复和缓释。

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去过太多次青海湖,但每次领略到的大湖之美也是不同。最爱冬日的青海湖,它有一种清冷、寂寥之美,没有来来往往的人群,也没有五颜六色的野花,只有高原冬日景色,灰蓝色抑或是灰白色,加上枯草的土黄色,偶尔有几只鸟飞过,单调却又沉静。冬游青海湖也算是在家门口的深度个性游了,身边有这样一汪湖泊,是多么幸运啊。有时我想,真正的旅游是不是就应该像冬游青海湖一样,匆匆地来匆匆地走,驻足观看美景即可,除了美好的回忆,不带走什么,当然我们也留不下什么,湖还是湖,你还是你。惟愿这个形成于13万年前的湖,在下一个13万年后,若我再次来到人间,湖还是湖,我还是我,有幸看到它的美景,从冬到夏,从夏再到冬。

吃面小遇

中午和几个同事吃面,偶遇一幕,让我思忖良久。

小餐馆位于城市的闹市区,地处医院、学校、写字楼中心地带。吃饭的人总是很多,尤其是在午时的饭点。小餐馆主营砂锅面,陕西风味,价格亲民,装修现代、环境清新。因为味道正宗,我和喜好面食的同事或朋友,时不时光临。沸腾的汤汁中,有菜有面有粉有金针菇,还有炸土豆块,最让人着迷的是它的汤汁,这才是真正熬煮过的猪大骨汤呢。汤上的肥肉丁末就是明证。这家的肉夹馍也很抢手,肉夹馍中的肉应该也是这汤中卤过的。还有一个证据,便是有同事连吃他家的砂锅面三天后,竟出现了血压升高头疼头晕不止的现象。这个事实是不是让我的判断更加确凿呢?

尽管有人吃到头疼头晕,但大家还是很爱吃这家砂锅面。这不,这天中午,我约了面族同事,又来了。和往日一样,饭馆里还是人满为患,熙熙攘攘。上一拨顾客还没吃完,下一拨顾客举着手中的小票已经等在旁边了。下下拨顾客已经到了门口或者已经在路上了。哦,中午在这里上演的就像是一场吃面的接力赛。

我们要了面,有人在取饭窗口排队,我负责观察即将出现的空位并及时占领,像在战争中占领某个高地。仔细侦查过后,决定在一对老年夫妇的桌边站定。因为从碗中的面量分析,他们基本到了吃面晚期。碗里没有几根面,剩下的全是汤了,只要他们受到我手中小票的提示,或不习惯有人站在身旁观看他们进餐,他们就会加快速度,草草结束战斗,将座位让给更急更饿的我们。但事与愿违,这对夫妇没有按照我内心的路线图行走,而是不紧不慢,安之若素。在他俩旁边的婴儿车里,还有一个酣睡的孩子。他们夫妇应该不会有这么小的孩子,有可能是他们的孙子或外孙。好吧,闲着也是闲着,猜想一下这对夫妇吧。看言谈举止,他们应该来自州县。退休了,来省城给儿子或女儿看孩子。祖孙三人,大概是在附近的公园玩了一上午,玩得又饿又累,顺路来这里吃面。孩子撑不住了,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都能睡得如此香甜又深沉。

男人察觉到有人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的座位后,和女人说了几句话,哦,听不懂,可能是某种少数民族语言。但从表情和形体语言上判断,他的意思是,不要着急,稍安勿躁,我们还没结束呢。于是更加慢悠悠地捞起所剩无几的几根面条吃了一口,然后开始与女人有一句没一句聊天。作为等座的人,我渐渐焦急,就在这期间,又一拨吃面的人涌进饭馆,场面更加拥挤。但那夫妇二人居然还能在这种环境中沉得住气,泰然处之。这时,三四个年轻女子和一位怀抱小孩的中年女子也挤过来,来到这个桌子旁边。我出示手中的小票,她们立刻明白这位端着小菜拿着小票的等座人应该是这张桌子合法的继承者,顺序在她们前头。但此时出现了意外,与老伴悠闲聊天的男人突然站起来,热情地要将自己的座位让给怀抱孩子的中年女子。我被迫再次出示手中的小票,幸好那中年女子瞅准了靠窗户一个即将空出来的座位。而作为婴儿车里那个孩子的爷爷,面对我,却是愤愤不平的表情,大声独白了许多话,像莎士比亚的悲剧台词。可我一句也没听懂,但意思全明白了。都在一个文化环境中,不明白他,也就等于不明白自己。我们的面来了,摆在桌子一角,砂锅面逼迫他们,不得不站起,但这对夫妇意犹未尽,心有不甘。

一场小小的座位风波,却令人深思。有谁错了吗?站在这对夫妇的角度和立场,他不会感到自己有什么问题。他的意识中,此时此刻,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他们的。无论饭馆的座位多么紧张,多么一座难求,也与他无关。进餐快慢、何时离座,不由客观环境、饭店老板、等座者来决定,而是由他的个人性情和心情来决定。这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典型案例。既然此时此刻由他来控制这个座位,那么,下一个继承者是谁,也得由他来指定。他指定一位怀抱小孩的中年妇女来坐不行吗?多么正当和崇高的理由啊。暂时和临时的处置权也是一种权力。而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我手中的小票就是一种规则,先来后到的规则,一律平等的规则,在这个座位旁边等待的时间也是一种秩序,约定俗成的秩序,所谓礼治秩序。何为礼治秩序?源于我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即以礼治作为一种约束人和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国家,人们更习惯于利用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做事方式解决问题,慢慢地人们就对这种经验产生了依赖和尊重,至此传统和礼数也就有了信服力和神圣力。

座位风波,能不能将它视为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之间的碰撞?法治秩序往往需要通過外力来进行规范和治理。而礼治秩序则需要个体的高度自觉和对传统礼仪的认知认同才能实现其作用。在全球化和现代文化理念的冲击下,礼在某些领域不再被重视和遵循,由此,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琐事和尴尬再难通过礼治秩序来调节和自我约束,不小心还会上升为法治强制的内容。譬如在礼治秩序的视野里,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同一个文化概念下,对生活和常识的理解没有隔阂,没有人会把热情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理解为傻乎乎的愚钝。而在城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回到乡下总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轻松感,也曾嫌弃过农村的环境差,什么都不方便,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觉得村间那一座小院才是心灵的寄托。看着到处的拆迁,一个个村庄变成了高楼大厦,心中总是不免会有一丝丝慌乱和痛惜,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谁也无法阻挡,每个人都在一路加快步伐,心中想着要加油加油,赶上赶上。

电车惊魂记

早在2014年,抱着提升自我、开阔眼界的想法,我只身前往远在千里外的欧洲攻读学位,刚踏出国门的我,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哦,全是我喜欢的样子,觉得那里的草坪即使没有围栏,也不会有人去踩,鸽子在宽敞的广场上惬意地散步觅食,无论到哪里,都有统一品牌的连锁超市,无须担心价格,也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宰。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除了和平、礼让、和谐、静谧,这里还值得用所有褒义的词语去形容。但这种平静和美好在随着叙利亚战争2015年被打破了。这年年底,大批来自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国的难民,辗转多国进入当时我就读的德国境内。据官方数据,2016年年初,进入德国的难民突破了100万人,生活的宁静被打破,到处都是中东人,商场、餐馆、公园,稍不留神,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中东国家……2015年11月,法国巴黎发生系列恐怖袭击事件,5次爆炸和5次枪击事件,遇难人数达132人,300多人受伤,整个欧洲也陷入了紧张的氛围。

正是在难民潮和巴黎恐怖袭击期间,我在电车上亲历了一起中东大叔闹事的风波。德国的气候与青海的气候很像,冬天不是太寒冷,但很漫长,夏天不是太热,但很短暂,说下就下的雨,薄棉袄一年四季都要放在手边,以备某个下雨的夏日午后得套着去学校。那年11月的一个晚上,下了晚自习,我背着大书包,穿着大棉袄,上了从学校图书馆到住处的电车。车上很安静,有看书的学生,也有朋克风十足的青年,还有来自东方的我。人不算多,都是出来学习的学生或是准备去酒吧一条街上开始夜生活的青壮年。在闹市区一站,上来一些人,其中有个中东男子,摇摇晃晃,醉态昭然。一上车,就开始骂人,德国人见多经广,见怪不怪,一向冷静,没人理会这个醉鬼。但中东男子见自己的胡闹没有效果,于是抡起脏兮兮的包挥舞,用脚狠踢电车上的自行车,还变本加厉,开始骚扰一名金发女子。闹剧升级,引起全车警觉,德国人开始行动,全车厢的男士都向闹事者所在的车厢围拢而来。还有一位机智的德国女孩偷偷按了车门口与司机对话的按钮,把车厢里的情况告知了司机。司机当机立断,就在附近的车站停了车,打开了所有的车门,同时打开了所有的应急灯。正好这一站是我平时下车的地方,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不敢多看热闹,赶快下车,夺门而逃……匆忙间,回头再看电车,只见夜幕中急促而有规律的警示灯不断在闪烁,车内人头攒动,即便如此,却不见有人下车或出现混乱现象。看似冷漠的德国人,在这“危急关头”团结起来,保护同胞……如果我是那个金发女孩,估计也会被这满满的爱而感动。可转念一想,如果刚才那个金发女孩是我,我不敢肯定,车上的人还会这么做吗?想到这里,我心中全是后怕。

2021年3月16日,亚特兰大发生连环枪击案,死者中6人为亚裔,此前,我并不在意此类消息,即使看过也不会有多大的感触,因为有了在外学习的经历,现在对留学生、亚裔等等字眼都比较敏感和有更多共情。频发的亚裔大学生被害,在美国遇害的章莹颖,在德国惨遭杀害抛尸的李洋……一个个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原本是为了见识更美好的世界,没想到却在异国他乡遭遇不测。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也许会有人说,中国这么强大了,为啥你们还要出去,难道外国的月亮真的就比我们的更圆吗?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偏狭。人类和文化需要交流,需要相互学习。而世界和平,人类发展,不要战争,不要杀戮,这是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们内心的渴望。所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追求显得多么珍贵啊,同呼吸共命运,人类才会走出困局,到达明天。

贺颖英 女,85后,文学爱好者,高中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学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文学硕士,天津大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礼治小票青海湖
青海行
小票大学问
资讯
踏浪青海湖
浅析中国之传统“礼治”文化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残缺的购物小票
游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