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塞尚的视觉观念到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

2021-09-26杨礼彰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8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塞尚路易斯

杨礼彰,沈 康

(广东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1)

0 引言

视觉,有着本源性的研究意义。视觉之所以能带来一系列观念从而造成文化现象的转变,是因为“视觉”和“看”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看”的主体对客体所反映而得到的观念。大脑通过“看”的运动加上个人抽象的提取得到了视觉观念,而艺术家与建筑师所得到的这些视觉观念对于建筑与设计都有着本源性的影响力,这便暗示着“视觉”能在建筑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视觉文化与建筑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表现在建筑学对于形式与美观追求的不曾动摇,各个时代建筑风格与形式的变化正是由于视觉观念上的种种转变。视觉文化的历史呈现出从封闭走向开放,静止走向动态,单一走向多维,遮挡走向透明的趋势[1],而不同时代建筑师所拥有的不同思想便是对不断发展的视觉文化的一种回应,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专家和天才”布鲁乃列斯基对古典主义的回应,到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建筑漫游”概念对未来主义“运动”的回应,以及密斯通过拼接的画面所获得的建筑形式对风格派与抽象感觉的回应中便可以得到印证。正如同威廉·柯蒂斯在《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一书中的观点:“如果没有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的影响,20世纪的建筑或许将会是另一个模样”。

保罗·塞尚是后印象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现代艺术之父”,他早年受印象派洗礼,绘画风格偏向阴暗与写实,到晚年他的风格大变,创作出多幅有着古典主义庄严气息的风景画。塞尚绘画观念的转变,正是由于其“看”的方式的转变,他突破透视法的准则,建立起以构造画面为原则的主观多视点空间透视,主张绘画回归色彩与构图,并融合古典主义的庄严与印象派的温润,将个性抽象精神演化成对绘画“真实观”的追求,力求在画布上描绘出让观者都能感受到的“永恒”。

与塞尚这种“真实观”的绘画理念和“永恒”追求高度契合的一位建筑师便是路易斯·康。在路易斯·康出生的年代,现代艺术从观看转向体验,视觉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建筑也与单一的“观看”越来越远,现代建筑转而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投向了人的“感受”上,使得“空间”的概念愈发的重要。路易斯·康积极地回应了这种思想,他通过对材料、结构,以及空间真实性的追求,使建筑呈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风格,将现代建筑从抽象又转为具体。这些追求具体体现在,他对建筑材质刨根问底的问询与对空间功能本质的探讨,以及与塞尚相近的对于古典主义几何图形和光学知识的运用,最终达到在建筑中实现主客统一的“永恒”精神。

1 回归本源的“永恒价值”追求

1945年,梅洛·庞蒂在发表的《塞尚的疑惑》一文中,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塞尚对于现代艺术的意义,意识到艺术要回归事物的本身。文中提到塞尚超越印象主义的手法,不仅是对于光与色彩的描绘,而在于“意在接近”所绘事物,并且“意在接近”在画布上表达事物,同时也追求在画布上表达“意在接近”本身[2]。

与印象派画家不同,塞尚对绘画有自己的见解:“顺应自然,重现普桑风格”“从印象派里造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东西是那样的坚固而持久,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我们必须通过自然,重新变成古典的”[3]。塞尚想通过绘画将繁杂的对象转化为简单的形式,于是在绘画与视觉观念的转变中,从印象派中走出来,回到了古典主义几何结构所带来的永恒精神中。在塞尚晚年的绘画生涯里,他察觉到通过单一视觉所得到的感觉和知觉是混乱的,人看到的对象也往往是散乱无章的。画家们仅是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在创作,所以很难达到他心中对所描绘对象的固有本性与真实性的追求,他认为艺术家需要有意识地将眼前的混乱信息在脑中有序地整理重构,从而提取出有序的结构再通过创作描绘到画布上,因此他开始对所绘对象的本质开始探寻,强调绘画的纯粹性,注重绘画的形式构成,从色彩、结构的角度实现绘画的“真实观”。也正是这些追求“真实观”的视觉观念对现代现象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空间与抽象的感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不对人类自身的“身体”知觉相呼应。这种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现代艺术的冲击,公共精神与大众文化对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做了描绘,对人自身的关怀成为新的议题。在这股浪潮的影响下,路易斯·康对建筑“具体性”的追求与塞尚“真实观”的绘画理念表现出了极高的一致性。笔者认为,从梅洛·庞蒂发表的《塞尚的疑惑》一文中现象学的观点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所推崇的“回到事物的本身”出发,通过现象学研究的角度可以联系起塞尚与路易斯·康的思想。虽然路易斯·康是否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尚未有明确证据能够证明,但是路易斯·康生于一个现象学兴起与现代建筑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时代。现象学根本上是研究意识现象的基本本质,而路易斯·康对于建筑本源性的思考,以及认为“形先于设计”(形非型)、“建筑始于心灵上的驱动”等主张都与现象学所秉持的观念有着一致性,以至于有很多的学者也认为现象学“对事物本真的还原”是路易斯·康建筑哲学思想的起点[4]。

通过塞尚对现象学的影响,再到路易斯·康在现象学的浪潮中找寻到独特的建筑风格,不管是绘画的“真实观”还是建筑的“具体性”,其还原到事物的本质最后都以获得主客统一的“永恒”感受作为一致的价值的追求。

2 古典几何形的隐喻

塞尚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过程中,观察事物的“看”的方式产生了改变。在他绘画的过程中,不再遵守透视法的原则,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运用多视角观察的方式将对象提炼为多个几何形(暗示着立体主义的产生)。塞尚在绘画的过程中,会观察对象很久,一直到明晰了要素之间的关系后才开始作画[5],这么做的目的非常简单明确,就是形成一种构图的稳定感,从而达到画面的秩序感。不仅仅是“看”的角度丰富了,塞尚对物体的内在也通过结构与造型、光学与色彩有了更完整的认识。但是塞尚并没有因为使用平面的几何形而失去了对体积感的把控,而是通过运用色彩关系塑造体积。塞尚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整理与重构,找到了绘画艺术继续存在的理由,用多视角观察的方式改变了“看”的方式与目的,为个性与抽象精神树立了新的旗帜,并将古典主义几何形的暗喻所产生的庄严感塑造成一个被后人所普遍认知的感官形象。

路易斯·康的建筑从批判古典主义开始,最终又回到古典主义,这点与塞尚从古典主义脱离出来进入印象主义,又汲取古典主义中永恒的感受从而进入后印象主义的路径高度吻合。在路易斯·康追求回到建筑本源的建筑设计历程中,他早年间的罗马之行对他影响巨大。在罗马,路易斯·康留下了多幅建筑绘画,在画面中他通过突出冷暖对比与明暗关系来塑造建筑的体积感与空间的深度,并在对万神庙与卡拉卡拉浴场的观察中,将对几何形的执念与追求建筑“永恒性”的种子深埋在了他的内心。

路易斯·康与其他注重“减法”的建筑大师不同,他热衷于做建筑的加法。加法的建筑注重构建性而不同于减法建筑注重雕塑性。路易斯·康的“加法”建筑注重各个局部的关系,并加以寻找空间的形体和本体性逻辑。路易斯·康在做加法的过程中,会使用最基本的几何形先将功能进行梳理,形成一种趋于稳定的空间结构关系,再以这些关系形成“空间模数单元”,最后再连接它们。路易斯·康在1960年为纽约罗斯福纪念地所做的方案中,首先利用简单几何形顺应了用地的形状特点,给场地带来一种力量感与纪念性,然后梳理了多角度视点的呈现关系,用几何形的块面分割视觉,让罗斯福雕像可以供各个角度的瞻仰(见图1)。

图1 纽约罗斯福纪念地(来源:网络)

这样的“先用几何整理空间,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再设计”的方法与塞尚绘画时,先从对象的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后,进行几何抽象与整理,最后将得到的物体最本质的“真实性”绘于画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从“观看”的角度说明了其二人在观念上为什么能取得一致。在追求“永恒”的道路上,正是来自古典的几何形所带来的秩序与稳定感给他们指引了道路。

3 光是物体“存在”的印证

塞尚在走出自己风格之前,从印象派汲取了关于光线与色彩互相影响的观念。这些观念萌生于19世纪,照相术与光学知识的普及改变了画家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这种视觉观念的改变使绘画不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光与色的认识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印象派画家莫奈曾说:“不存在光,也就无所谓色,失去光与色就不存在任何物象了”。这表明对艺术家而言,光与色的全新认识产生了新的视觉观念,同时也是对事物本质上更深层次的认识。

如果莫奈追求用“光”达到绘画色彩的真实效果,那塞尚对“光”的认识所产生的色彩关系则注重物的形体关系与实现永恒的感受。塞尚有着一套主观色彩理念,“色彩有着自己的逻辑,画家应该服从这个逻辑”,他不像印象派画家那样被动地感受色彩,而是主动去概括与提炼出光与色彩的感受,用光所带来的色彩表现形体及空间的结构关系。在以光与色作为基本要素的作画方式中,塞尚找到了客体内在结构的表现方式,并从混乱中整理出秩序,形成一种稳定坚实的画面效果。

光为塞尚带来了对于色彩的全新认识,使他在画面中找到了空间与结构最深层次的关系,让他找到了所绘客体内在的联系。在塞尚的视觉观念中,光是一种构成画面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永恒精神的本源驱动力。而这些对光与色的全新认识,所带来的一系列现代艺术上视觉观念的改变影响了部分现代建筑师的设计思维,路易斯·康便是其中之一。

在路易斯·康的建筑中,光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其不断演变的建筑设计风格中,伴随的是对于光不断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路易斯·康最初受到光的启发是来自于早年的罗马之行,正是在这次游历中,对光的认识影响到了他日后的建筑设计,他认识到柱是没有光的地方,而柱之间是有光的地方。在路易斯·康早年设计的特伦顿浴室与耶鲁大学美术馆中,他践行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创造出一种有着永恒精神的古典主义特质,从此走上了一条追寻建筑永恒本质的建筑设计的道路。

路易斯·康在1968年的演讲中曾这样说道:“我将光视为实存的给予者,而物质是发出的光,光的造物投射下影,而影属于光。”对于路易斯·康而言,光是存在的给予者,建筑实体是由光所带来的,结构是由光塑造的,而光作为结构的载体,是空间的创造者,光投下的影也属于光,也是象征“存在”的一部分。

对光认识的加深使塞尚与路易斯·康对空间、形体、结构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理解了“存在”的意义,从而让各自的作品覆上了一层“永恒”的精神属性。

4 结语

建筑学的不断发展使建筑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所涵盖的建筑文化综合了多个维度的知识体系。在当代,当视觉的意义不再停留于“观看”而演化成“观念”,催生出建筑的造型风格、样式特征、空间表现形式与视觉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便使得建筑能够表现出多种丰富的视觉文化现象。从塞尚追求绘画的“真实观”到路易斯·康不断找寻建筑本质的“具体性”之间对于“永恒”感受中视觉观念的种种联系,映射出在当代背景下,视觉文化所催生出的视觉观念也成了当代意识中重要的一环。在它的不断作用下,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打破边界与融合,相应的,建筑学地内涵也不断地被丰富与拓宽。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塞尚路易斯
更多的可能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向古典主义致敬
左拉“贬低”塞尚
中西古典主义绘画构图艺术比较研究——以《鹊华秋色图》和《掠夺萨宾妇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