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说新语》中的趣辩

2021-09-23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9期
关键词:王戎孔融世说新语

郑晶心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笔记的代表作,作者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录的是魏晋名士的言和行。魏晋时期,清谈是名士们外在风度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他们有的借清谈一举成名,有的经由清谈一判高下、惺惺相惜。清谈、辩论得多了,经常会变成互怼。这种风气也影响了青少年,因此在《世说新语》中也记录了不少青少年的趣辩,很有意思。

元方怎么说

陈元方是东汉名士陈寔的长子。陈寔在太丘做过官,因此又被人称为陈太丘。一次,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可是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不再等他,先行离开了。陈太丘刚一离开,朋友就到了。当时,元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便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听了感到惭愧,便走下车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七岁的陈元方不卑不亢地驳斥了父亲的朋友,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除了叹服他的辩才,我更佩服他的冷静情绪。七岁的年纪,如果受委屈了,不应该是放声大哭吗?

这是陈元方七岁时的故事,他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用德行安抚强者,用仁慈安抚弱者,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越发地敬重我父亲了。”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事的。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这是一个明显的“逗孩子玩”的故事,大人意图问出“我和你爸爸哪个厉害啊”的结果。一般孩子可能会不好意思說自己爸爸厉害,可是,这个故事里被逗的孩子不是一般孩子,他是陈元方。他除了用事实赞扬了自己父亲的为官之道,还用孔子和周公的比喻来表明谁也不学谁。依我揣测,陈元方更想怼的是:“哼,我父亲没学你,你别给自己脸上贴金了。”

陈元方的弟弟陈季方也曾遭人“拷问”,机智应对,体现了和陈元方一样的辩才。有客人问陈季方:“您父亲有什么功业德行,能够担当天下如此大的名声呢?”陈季方说:“我父亲就好比桂树生长在泰山的山湾里,上有万仞高的山峰,下有不可测的溪谷;上面受到甘甜露水的沾润,下面又有深邃泉水的滋润。这个时候,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我不知道我父亲是有功德呢,还是没有功德。”

陈元方和陈季方兄弟俩的口才和风范从上面的故事中可见一斑。《世说新语》中记录有好几则他们的故事,有一则小故事,我觉得可以从中看到陈家兄弟雄辩之才的源头。

一次,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争论起双方父亲的功德,争论得激烈,一时难分高下,便去问爷爷陈太丘。陈太丘说:“元方做兄长的不容易,难以胜过小弟;季方做小弟也不易,难以胜过兄长。”陈太丘的意思是,兄弟俩都是英才啊。你看这爷爷的口才,既安抚了孙子辈的兄弟俩,又表扬了儿子辈的兄弟俩,高手。

今人讲这个故事时喜欢拟名为“难兄难弟”,这则“难兄难弟”的故事已经讲到了陈家第三代子弟的口才,也正体现了陈家优良家风的传承。

孔融笑着说

我们从小便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的口才也是了得的。

十岁那年,有一次,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洛阳是东汉的都城,当时由李膺做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防卫司令。李膺名重一时,出入李膺家的不是当世才俊,便是中表亲戚。

孔融来到李家门口,对守门人说:“请进去通报,我是李府君的亲人。”守门人通报后,把他引入了厅堂。

李膺见到孔融,笑着问道:“小朋友,你是我的什么亲人?”孔融说:“咦,从前我的先人孔老夫子和你的先人李老君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们不正是世代通家之好吗?”在场的宾客听了都哈哈大笑。

这时,客人中一位名叫陈炜的刚从外面进来,有人就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炜听了,眼珠子一翻,说:“那有什么稀奇的?俗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答道:“照你这样说,想来你小时候一定很了不得。”陈炜大为尴尬。

通过孔融这则故事,你会看到雄辩的口才并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由丰富的知识奠定基础的。孔融跟李膺攀亲,如果不是了解他的先祖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故事,也没法那样推论,有趣,合情也合理。

至于他怼陈炜那段,实在是看得过瘾。我小时候也算是一个口齿伶俐的人,常被人夸,也常被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可是我当时逻辑思维确实不行,没能像孔融那样反推,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我也并不是想要去怼出言不逊的大人,友善的大人与其评判一个孩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如告诉他,他在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需要精进,如此才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王戎这样说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在路边玩。小朋友们发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便纷纷爬到树上去摘,只有王戎站在树下看人家摘李子。

有人就问王戎:“你为什么不上去摘呢?”王戎说:“这李树长在路边而没有人摘李子,想来那李子必定是苦的。”

果然,小朋友一咬李子,都吐在地上说:“好苦!”

王戎当时的推断十分正确,并且相当有智慧,但这个推断放在今天,情况却变得复杂了。第一,路人不摘李子,很有可能那李子打了农药;第二,路人不摘李子,很有可能那李子是有主人家的,不能随便摘有主的李子。但不管如何,七岁的王戎,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很了不起。

《世说新语》中,有记载裴楷夸王戎:“王戎眼神清澈,如碧岩下的一道白光。”这番夸人之词,实在与众不同。我想,这光就是智慧之光吧。

除了这些著名的小孩,《世说新语》中也记录了普通人家的小孩儿怼人趣语。有个不知名的小孩,父亲得了疟疾,小孩到处去寻找寒食散。有人问:“你父亲是有德君子,怎么会得疟疾呢?”那小孩答道:“就因为它使君子生病,所以才叫疟疾嘛!”

这段话如果放在今天的《脱口秀大会》节目中,观众就会笑,这小孩用的是“谐音梗”啊。民间传说,疟疾的鬼很小,它不敢让巨人、君子生病。这次它让君子生了病,所以才叫“虐疾”嘛。小孩用了“疟”和“虐”的谐音。

真正的辩论不是考验你的嘴皮子有多快,而是一个人围绕立论,寻找知识、案例、素材,实现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沟通能力,还是一个人学会聆听对方、换位思考、坚定说服的综合素养。我想,正是基于此,魏晋之人才会喜欢辩论、清谈的吧。

(鹿邑巷口绘图)

猜你喜欢

王戎孔融世说新语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孔融的反驳
不懂就百度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孔融让梨以后
孔融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