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

2021-09-23孙宝森

当代医学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胫骨分型

孙宝森

(大连市金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鞍山 116105)

关节内骨折疾病作为骨科治疗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胫骨平台骨折为高发型的创伤性骨折。临床实践表明,胫骨平台骨折存在软骨或半月板的损伤情况,表现为关节肿胀与淤血情况[1-2]。人体解剖学角度分析表明,膝关节结构复杂,表面仅覆盖少量的软组织,日常运动时存在较大负荷,要求胫骨平台平整度良好。临床上患者受到严重创伤后骨折形式较复杂,如不进行及时有效处理,极易造成膝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3-4]。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如何找准骨折部位,全面了解骨折程度。利用CT扫描展开三维重建,获得关于患者骨折与关节部位的图像,保证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三维CT重建影像检查与X线片检查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40例经手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23±1.34)岁;平均体质量(65.12±11.23)kg;胫骨骨折平台左侧42例,右侧28例。对照组男3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4.13±3.45)岁;平均体质量(65.34±10.78)kg;胫骨骨折平台左侧38例,右侧3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关节镜诊断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者,且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多处骨折者;伴有重大慢性疾病者;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不能配合检查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治疗期间采取数字X线摄片进行诊断。患者保持坐位进行检查,期间需将患侧肢平放于摄影床板上,膝部处于垂直状态。当进行侧位拍片时患者需调整为侧卧位,膝关节矢状面平行于摄影床板面。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多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影像诊断。检查时,根据具体要求选择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prit型号的十六排螺旋CT机。根据骨折患者情况及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体位,骨折患者选择仰卧位联合腿部平扫与加强扫描的方式。多层螺旋CT标准:电流210 mA、电压120 kV、层厚5 mm、层间距5 mm。多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检查时,患者于摄影平台上保持仰卧位,并最大程度保持下肢伸直状态,围绕膝关节间隙扫描自胫腓骨上侧到股骨下侧的顺序进行。此外,三维重建时图像扫描工作借助薄层重建容积方式进行,选择层厚0.600 mm、层间距0.600 mm的标准。图像分析工作由2名主治医师共同完成。当检查结果分析出现分歧后,经两人协商达成一致,如协商后仍无法达成一致,可引入第3人评判,或直接对比病理学检查结果,保证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骨折分型准确率及正确诊断率。胫骨平台骨折以Schatzker分型为标准,共分为6型:Ⅰ型,患者外侧平台出现骨折,同时呈现劈裂状的裂纹;Ⅱ型:外侧平台呈现塌陷状态,伴有不同程度的劈裂状骨折;Ⅲ型:平台骨折且直接塌陷;Ⅳ型:骨折部位位于内侧平台;Ⅴ型:双踝骨骨折;Ⅵ型:骨折部位位于双踝并胫骨干骺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型诊断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骨折分型诊断结果:Ⅰ型17例、Ⅱ型13例、Ⅲ型14例、Ⅳ型例6、Ⅴ型11例、Ⅵ型9例;对照组骨折分型诊断结果:Ⅰ型15例、Ⅱ型13例、Ⅲ型22例、Ⅳ型例7、Ⅴ型8例、Ⅵ型5例。两组骨折分型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型诊断准确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合并踝间隆突骨折、腓骨小头骨折诊断正确率比较 观察组合并踝间隆突骨折、合并腓骨小头骨折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86%、1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rrect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3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在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人体中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临床治疗时以骨牵引方式为主,但骨牵引治疗时患者活动受限,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患者治疗质量。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情况较为复杂,机体结构上存在较少的软组织附着,日常生活中易受到损伤,如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会造成骨折恶化,增加临床治疗难度[5-6]。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准确、快速的诊断骨折情况,提升治疗质量与预后效果。临床治疗时多选择以下方法:①三维重建影响;②CT扫描。传统诊断方法为数字X线,但实际中发现无法直观展示患者骨折部位、分型,此外,也不能明确骨折患者的塌陷程度[7-8]。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响技术可多角度、多平面的观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与分型。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分型正确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踝间隆突骨折、腓骨小头骨折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86%、100.0%,均高于对照组的8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低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诊断时利用数字X线摄片进行,但临床实践中发现组织分辨率偏低,主治医师仅通过X线片无法清晰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情况,如患者骨折情况轻微,则无法准确判断,用于诊断分型存在明显局限性。观察组则选择多层螺旋CT与三维重建影像学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组织分辨率,有较高的影像质量,可通过影响清晰观察患者骨折情况;同时,该方法可对骨折线走行情况进行观察,将数字X线无法显示的细微骨折情况展示出来,通过重建表面轮廓方式保留CT扫描的表层数据,并沿着任一轴线旋转患者图像,对患者关节面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腓骨小头骨折的患者发生踝间隆突骨折风险率较高。因此,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折患者诊断时利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具有显著优势,该技术可获得更多患者的骨折信息,并将骨折更多细节内容展现出来。且通过多层螺旋CT方式可减少诊断时放射剂的使用量。

多排螺旋CT检查时,医师应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并简单的讲解检查原理,缓解患者存在的紧张情绪。很多时候患者因对疾病不了解,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在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检查过程中,首先应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关内容,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医院可通过开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讲座或者宣传会,帮助患者详细了解患病的原理,打消其内心疑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检查前,医院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交流能力,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一定要保持热情和蔼的态度,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特征及时与患者交流,并获取患者信任。同时在检查前期应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明检查的原理、流程、注意事项等,对于需要患者配合的地方一定要反复强调,以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前教授患者一些手势和表情,以便在检查中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进行交流;检查结束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帮患者擦拭眼泪和呕吐物,耐心安抚患者,询问是否存在其他不适感,告知患者整个检查过程十分顺利,医嘱患者检查结束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告知患者耐心等待检查结果即可,不要有过多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过程中应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具有骨折检出率与分型符合度均较高的特点,可缩短诊断所需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胫骨分型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