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与髂筋膜腔隙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对比

2021-09-23董海鑫黄斌侯磊

当代医学 2021年26期
关键词:腔隙静息筋膜

董海鑫,黄斌,侯磊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24)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通常是由于骨性退行性病变、风湿类疾病以及外伤等导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首选方法,但其为创伤性手术,若术中镇痛措施欠佳,不仅会增加患者术后痛苦,而且还严重影响其病情康复[1]。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是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方法,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但会引发较多不良反应[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与髂筋膜腔隙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7~72岁,平均(55.8±4.7)岁。研究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6~73岁,平均(55.6±4.5)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符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标准者;均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软骨坏死性疾病者;均经保守治疗或关节镜治疗无效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无法配合治疗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患肢四周肌肉萎缩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术前禁食8~12 h,进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路。参照组给予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镇痛,即采用面罩吸氧,通过超声平面内进针技术在回抽无血后进行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于股动脉外侧定位后穿刺针侧进针,确定针尖于股神经的外侧时,分别于其上下方注入0.25%罗哌卡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716)各15 mL,使药效扩散包围股神经。

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镇痛,吸氧和进针技术同参照组,回抽确认无血后注入0.25%罗哌卡因30 mL。由髂腰肌表面的两层筋膜后使穿刺针同皮肤呈60°角向内侧进针,将针尖置于髂筋膜与髂腰肌之间后注射麻醉药物。两组均通过止血带技术加强阻滞。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穿刺注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有效镇痛时间、芬太尼总用量、术后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术后各时间段静息和活动时疼痛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各时间段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情况:应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分别对术后6、12、24 h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穿刺注药时间短于参照组,有效镇痛时间长于参照组,芬太尼总用量少于参照组,术后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大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研究组(n=43)参照组(n=43)t值P值穿刺注药时间(min)2.53±0.63 4.49±0.75 13.122<0.05苏醒时间(min)9.82±3.56 9.80±3.57 0.026>0.05有效镇痛时间(h)38.74±4.29 26.34±5.66 11.450<0.05芬太尼总用量(mg)0.49±0.04 0.55±0.03 12.442<0.05术后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48.12±5.13 31.07±5.58 14.750<0.05

2.2 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 术后6、12、24 h,两组静息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研究组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t rest and 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t rest and 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研究组(n=43)参照组(n=43)t值P值静息术后6 h 1.89±0.58 1.79±0.62 0.772>0.05术后12 h 1.76±0.64 1.75±0.66 0.071>0.05术后24 h 1.52±0.44 1.55±0.48 0.302>0.05活动术后6 h 2.18±0.66 2.64±0.73 3.065<0.05术后12 h 1.90±0.46 2.37±0.51 4.487<0.05术后24 h 1.69±0.39 1.97±0.45 3.083<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不仅可根除膝关节疼痛,而且还能保持关节稳定性,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术中需切除滑膜和关节囊等富含神经末稍组织,因此,易致术后刺激性疼痛、关节肿胀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4]。因此,术中实施有效的镇痛方案对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镇痛方法,能清晰呈现神经结构,更利于药物扩散于股神经,确保神经阻滞、置管的准确性,缩短置管时间,提高阻滞效果[5]。但有研究发现,采用髂筋膜腔隙阻滞效果更佳,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且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及避免损伤股神经的优势。髂筋膜腔隙阻滞是一种新型的镇痛方式,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全髋、髋部骨折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中[6]。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穿刺注药时间短于参照组,有效镇痛时间长于参照组,芬太尼总用量少于参照组,术后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大于参照组;术后6、12、24 h,研究组患者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效果显著优于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与陈冬圭等[7]研究结果一致。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在可视的状态下分辩神经及血管组织,有利于准确判断穿刺针走向以及药物扩散情况,并降低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从而提高阻滞成功率[8]。

综上所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给予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镇痛效果优于股神经阻滞,更有利于缩短穿刺注药时间,减少芬太尼用量,延长镇痛时间和降低不良反应,从而减轻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痛苦,促进患肢功能活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腔隙静息筋膜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前循环血管狭窄与老年患者腔隙或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
CT发现腔隙增多是怎么一回事?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