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甾体药物结合TDP 照射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1-09-23蔡敏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5期
关键词:非甾体面瘫面神经

蔡敏敏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 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1],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率为10~34/10 万,其中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周围性面瘫发病主要与肿瘤、颅脑外伤、脑梗死或脑出血以及化脓性炎症有关[2]。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麻木,嘴歪眼斜,进食时口部漏液等。绝大多数为单侧,双侧同时发生者很少。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程时间长,如长期不治愈,不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3],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主要以减轻面神经水肿及受压为主,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而手术治疗风险大,易造成面部神经损伤与永久性听力下降或丧失。对于伴有耳后或面部疼痛患者,可以考虑配合口服非甾体药物,因其具有抗炎止痛、抑制有害物质生成、减轻非特异炎症、降低面神经管内水肿、保护神经、缩短疗程的优势[4]。而不伴有疼痛的患者则应选择中医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医疗事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且越来越受患者所认可。基于此背景下,本院对5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分析非甾体药物结合TDP 照射与针灸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0,年龄20~73 岁,病程1~62 d;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6∶9,年龄22~75 岁,病程1~65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实施单纯的非甾体药物治疗,采用布洛芬(0.3 g/次,2 次/d)或双氯芬酸(0.1 g/次,1 次/d)。治疗10 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TDP 照射与针灸治疗:①TDP 照射:采用特定的电磁波治疗仪对患者面部进行照射,根据患者皮肤感觉适当的调整距离,30 min/次,2 次/d。②针灸:取患者背卧位,对阳白、四白、太阳等穴位进行穿刺,采用平刺或斜刺的方式,同时对患者下关穴、颧髎等穴位进行温针灸,用1.8 寸左右的毫针进行针灸,针灸得气后,用2~3 cm 的艾条点燃后插在针尾部,将阻燃物置于针柄下端,防止燃烧后的灰烬灼伤患者皮肤,艾条燃烧殆尽后,保持20 min,针灸完毕,2 次/d。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 判定标准[5]:Portmann 评分:对6 种面部运动进行评测,满分为20 分,分数越高代表面神经功能越好。Sunnybrook评分:于静态和随意运动时对比患侧和健侧的面神经功能,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面神经功能越好。HBGS评分:分为六级,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面神经功能越好。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临床症状包括睑裂变大、面肌瘫痪、味觉丧失、口角歪斜。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6]:显效:面瘫部位恢复到正常;有效:面部功能大部分恢复,眼睛用力可闭合,口部有轻微不对称;无效:面部功能没有恢复,眼不能完全闭合,口部明显不对称。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ortmann 评分、Sunnybrook 评分、HBG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ortmann 评分、Sunnybrook 评分、HBGS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ortmann 评分、Sunnybrook 评分、HBG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观察组患者的睑裂变大消失时间、面肌瘫痪消失时间、味觉丧失消失时间、口角歪斜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n(%)]

3 讨论

在我国中医学上,周围性面瘫属于“面瘫”、“吊斜风”等范畴[7-9]。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分为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寒袭络证即指由于风寒之邪侵入中面部,加之身体内正气缺失,导致邪气阻滞而形成,临床表现为着凉后突然发病,头痛、偏头痛、鼻塞畏冷、舌苔发白、脉浮紧。风热袭络证即指由于热邪犯表,蕴阻于肌表血分,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伴疼痛、口干、发热、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风痰阻络证多发生在中风恢复期阶段,风邪未尽除,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利,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失语、面部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气虚血瘀证是因气血虚而乏力导致血行瘀滞,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乏力气短,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其发病多是因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风热、风痰、淤血阻滞静脉,气血失和,导致面部筋肌弛缓不收的疾病[10]。因此在治疗中多以针灸、理疗以及中药为主。针灸疗法具有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人体各个穴位联系着人体机能工作的能力,对患者进行穴位的针灸,可以达到调节血气的作用,也可以刺激神经、细胞,增强抵抗力[11,12]。再结合TDP 照射疗法促进面部的血流通畅,促进面肌功能恢复,继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经过研究后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Sunnybrook 评分、HBGS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ortmann 评分、Sunnybrook 评分、HBG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观察组患者的睑裂变大消失时间、面肌瘫痪消失时间、味觉丧失消失时间、口角歪斜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相对于单纯的非甾体药物治疗,非甾体药物结合TDP 照射与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更加突出,主要是由于针灸通过对患者相应穴位进行刺激,帮助患者血液循坏,加快新陈代谢功能,从而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再结合TDP 照射疗法,使患者身体得到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非甾体药物结合TDP 照射与针灸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同时也能促进面神经恢复,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非甾体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