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多源异构资源融合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路径

2021-09-23丹,樊

关键词:数字资源融合

吴 丹,樊 舒

(1.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 人机交互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进展。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时代以及大数据时代的相继到来,公共文化服务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转型升级。2019年4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与2017年原文化部印发的《“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保持一致,将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统筹推进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等重点任务纳入方案之中,是“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指南。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也反映出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0-11-11].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再次凸显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多源异构数据资源融合问题。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公共服务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融合工作体量巨大、需求迫切、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资源融合(resource convergence)区别于资源整合(resource integration),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资源集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强调的是将分散存储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数字资源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是一个构建高服务效能、高检索效率、新资源体系的过程[1]。而资源融合不仅要求资源在结构上进行整合,也要求在语义上进行整合,并实现平台和服务的优化重组。其根本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统一途径或入口访问不同信息系统,并支持通过机器对数据实施语义层面的操作,提供优质的有机资源体系[2]21。资源融合强调语义层面的内容聚合和创新,通过信息的组织与检索,实现更细粒度的知识关联挖掘,而非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融合层面而言,更为关注语义层面的资源整合,发现并挖掘信息的隐含价值,建立语义关联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跨机构、跨领域资源间的语义互联—知识发现—知识展示[3];就融合程度而言,更为强调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即在重点关注历史数据、实时数据、行为数据、不同行业、不同空间、不同地域、不同机构数据之间融合的同时,注重与不同服务平台和不同服务模式的融合[3];就融合内容而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LAM)数字资源整合是提供融合服务的基础[4],既要对不同机构内部数字资源进行融合,又要融合公共文化外部资源,注入旅游、教育、文创等内容[5],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平台及服务整体融合的最优效果。

一、公共文化数字化研究进展

(一)基本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16-12-25)[2020-11-11].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化内容的载体和存储方式、存储空间发生新的变化,不断革新公共文化的呈现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便捷、多元、真实的服务体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1],且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经[6]。

(二)研究现状

国外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起步早、内容丰富、角度多元,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新。21世纪以来,随着参与整合的机构范围不断扩大,从地方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各国联合进行LAM资源的整合与建设,不只是提供单一的资源存储和获取,而是涵盖了更为多样的整合主体、更多维度的分类体系,且更加重视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元数据标准的建立,旨在帮助用户在统一的界面进行检索、浏览和资源获取[6]。其中,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IFLA)在《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报告中提到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项目包括:一是全球项目:如世界数字图书馆;二是洲际项目:如欧洲文化应用项目、欧洲光明项目、意大利波罗尼亚在线、丹麦罗斯基德光明项目;三是国家项目:如美国国家网络化文化遗产项目、博物馆与加利福尼亚档案在线、英国聚宝盆项目、丹麦文化搜索、挪威数字图书馆等;四是地区与当地项目:如加拿大魁北克图书与档案馆、美国丹佛科罗拉多数字化项目、西班牙记忆机构等(3)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趋势[EB/OL].[2021-04-03].https:∥www.ifla.org/files/assets/hq/publications/professional-report/108-zh.pdf.。

国内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主要围绕数字资源的整合研究展开。首先,对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概况与发展趋势、资源组织方式、元数据互操作方式、管理机制等进行了详尽的调研与阐述,并基于国外发展状况和实践经验,从资源建设、资源组织、资源获取、资源保存和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针对性建议[1]。其后,从理论层面,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信息生态理论、信息集群理论等构建起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理论体系;从技术层面,利用CIDOC CRM构建基于本体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语义互操作模型,分析XML中间件技术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应用,基于元数据仓储技术构建资源整合框架等;从体系层面,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等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研究,也带动了我国相关学者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三)本文研究思路

目前,中国已进入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冲刺阶段,需要瞄准“十四五”规划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问题成为下一发展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资源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从数据、平台、服务三个层面自下而上的总体建设思路,并构建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融合路径模型(如图1)。

图1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融合路径模型

面向多源异构资源融合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路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数据融合层、平台融合层和服务融合层。其中,数据融合是基础。结合现阶段资源供给现状,避免资源重复性建设的同时,实现整体统筹和协调建设。加快构建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不断增加创新型资源。这些举措对于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优化资源结构,盘活资源存量,促进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平台融合是关键。尽管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国家先后重点实施了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阅览室建设计划,并于2017年11月29日正式开通国家公共文化云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总平台和主阵地,但各平台尚未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无法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尤其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语言用户需求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亟待建设移动化、个性化、多语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服务融合是目标。服务的内核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多源、异构、海量资源进行语义层面的内容聚合和知识挖掘,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利用,其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多样、更便捷的服务。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需要在多方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协同均衡发展,全面弘扬和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通过探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资源融合问题,以期为今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数据融合是基础

数据融合是基于现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原始馆藏数据基础上的融合,目的是解决数据分散分布、存储地点不同、存储格式不同、数据特征不同以及无法实现集中存取等问题。统筹和协调现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是数据融合层面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则为其提供了融合的制度保障,也是实现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和创新的必要手段。

(一)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统筹和协调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建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达1 274TB,内容涉及惠农、影视、文化历史、艺术欣赏、科普教育、政务信息、时政党建等各个方面(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EB/OL].[2020-11-28].https:∥ www.mct.gov.cn/.。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转型升级,组织实施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和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对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中,中文资源数据库仍然占据了绝对优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虽然在各地政府与文化机构的发展之下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数字化程度不足,也缺少针对性的数据库建设,导致其在所有已建成或采购的数据库资源中占比较小。已建设数据库资源虽然已占有一定数量,但主要为面向基层群众的教育与科普资源,无法承担起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战略作用。此外,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云中,还存在着大量聚集各地传统文化精华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源。大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分布在不同工程网站中,缺乏统一标准与发现平台,无法被用户有效获取。

立足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功能定位,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文化精准扶贫、文化旅游等方向统筹协调资源建设,丰富适用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数字文化资源。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组织实施单位需要重点建设全国普遍适用的数字文化资源,地方各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组织实施单位也需要重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层层深入,逐步建立和推广“中心引领,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跟踪反馈”的资源建设机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字文化服务网站、公共文化云、手机客户端、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类资源服务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文化需求。同时,对数字文化资源的点击量、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浏览时长、浏览频次、用户构成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特点,科学评价服务效果。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和服务效果,适时调整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内容和方向,提高资源供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快数字资源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推广

数据资源标准的制定是实现多源异构资源统一标准描述的必要手段,也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与构建数字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密切相关的元数据语义互操作问题也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和资源融合的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语义层面的互操作目标是达到语义异构系统之间内容含义的机器可理解、可交换,使得公共数字文化领域内的知识结构能够被更好地解释,提升资源整体的共享和利用水平。常用的元数据互操作方式有映射、复用与集成、互操作协议、应用程序接口(API)和关联数据,而基于本体的语义互操作是元数据互操作的发展方向。本体的应用为解决多源数据集成中的语义异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已有参考模型有基于CIDOC CRM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语义互操作模型,顶层本体和领域本体的构建为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语义关联、语义检索奠定了基础[8]。

2018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创新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组织与应用示范》针对我国改革文化资源种类多、社会协同参与不足、传播引导不足及效益低下等问题形成了文化馆行业标准规范草案9项,涵盖数字资源的分类标准、唯一标识符规范、元数据规范、采集规范、对象数据交换规范、分发和收割规范等(5)国家公共文化云标准规范[EB/OL].[2020-11-28].https:∥www.culturedc.cn/guide.html.。与此同时,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在参照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成果类别建设了30余项标准规范,如汉字处理规范、唯一标识符规范、不同对象数据规范、元数据应用规范以及专门元数据规范等(6)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标准规范建设[EB/OL].[2020-12-24].http:∥www.ndlib.cn/bzgfjs2012/201201/t20120113_58038.htm.。建立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标准、分类标准、技术标准等标准规范体系是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发展的必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梳理现有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应用唯一标识符等技术,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元数据仓储建设,推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实现资源的统一揭示与调用是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增强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和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以物理场所和实体资源的结合为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公共文化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应用边界,尤其是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推广和普及扩充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了多样服务方式[9]。其中,面向特殊群体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少数民族群众、农村群众等特殊群体的资源供给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针对现存问题,在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资源单一化问题,鼓励支持基层地区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积极申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资金,推进当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其次,鼓励基层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上开设服务专区,打造适合当地特点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高资源和平台建设的针对性;最后,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特点,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加强文化精准扶贫资源建设,建设适合在基层地区推广的农林牧渔、医药健康、就业创业、法律咨询、产业发展等内容的精品文化资源,丰富基层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的同时,提升整体资源的利用率,并在基层群众进行普及和推广。

三、平台融合是关键

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设旨在融合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涵盖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多种形式。其中打造“一站式”移动互联的综合平台,是为了实现用户便捷获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目标,也是平台融合的第一步。而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智能化推荐服务,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此外,立足本国国情,结合国内多民族用户的文化需求现状,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选择,对多语言用户,如少数民族用户或多国家语言用户,基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提供多语言资源的获取也是平台融合层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打造实现移动互联的综合平台

基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融合的综合平台的建设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入口,是用户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7]。目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已实现了与各地方综合性公共文化云平台的有效链接,并支持用户积极参与所在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基层文化中心等线下活动。而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7年就已覆盖全国41家省级图书馆、486家地市级图书馆,服务辐射2 900多个县级图书馆,且各省市级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2 311.7TB(7)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EB/OL].[2020-12-24].http:∥www.ndlib.cn/gcjs_1/201108/t20110818_47872.htm.。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实现各级图书馆包括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平台、唯一标识符系统、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版权信息管理协同以及移动阅读平台等563个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此外,现有平台还有各地自主建设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图书馆、文化馆及博物馆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数据库、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5]。但现有平台建设仍存在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不足、质量不佳、适应性不好、更新速度慢、平台稳定性差、检索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打造实现移动互联的综合平台,必须精准对接用户需求。针对资源问题,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解决资源分散分布的问题,实现资源的语义融合和有效聚集,与此同时,继续推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不断更新和完善资源内容;针对系统问题,提升系统稳定性,减少网页外链数量,解决下载缓慢和延迟问题,优化系统的响应速度,通过优化界面组织和设计,利用优质导航提升检索效率;针对平台联动问题,通过整合现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服务平台,利用互开端口、互设界面、互开专区等方式,实现多平台的集中展示、统一供给、便捷转换,实现用户统一界面便捷获取各类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功能和需求。

(二)构建提供精准服务的智慧平台

构建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不断凸显科技化、现代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特征,已成为智慧社会、智慧国家发展的文化硬核,其中公共文化云平台是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用户对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的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点单、智慧问答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平台的精准化、智慧化和个性化程度亟待提升[8]。此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需要向智慧化迈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智能与创新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5]。

构建提供精准服务的智慧平台,推动传统服务转型升级需要以云技术、云平台等为基础,立足精细化用户需求、动态化用户画像、个性化用户体验三大维度[9]。具体操作路径包括:一是利用用户在各级公共文化平台的注册信息和行为数据,如浏览、点击、评论等信息,深入了解用户偏好和需求,构建用户模型,结合平台现有的数字资源和用户的反馈信息提供针对性服务模块[10];二是通过打造特色功能,提升内容质量,创新服务形式等方式,激发用户兴趣,推动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消费;三是重视用户体验,从多个维度构建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如感官体验、内容体验、功能体验、服务体验、价值体验和情感体验等角度[11]。通过不断加强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交互、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交互,建立起实时更新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平台的智慧化水平。

(三)建设多语言统一资源发现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也突显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提供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多语言统一发现平台的重要性。原文化部在2016年印发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逐步建立“丝绸之路”文化数据库,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8)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2-28)[2020-11-18].http:∥ www.gov.cn/xinwen/2017-01/05/content_5156933.htm.。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关于“一带一路”主题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然而相关资源分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面向我国优秀文化向外推广的迫切需求,需要融合现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重视其中多语言用户需求的客观存在,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体制与元数据标准,建设支持多语言检索的统一资源发现平台。

实现多语言统一资源发现平台的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面向资源描述的多语言信息组织问题。结合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制定支持多语言互译的统一元数据标准,利用多语言本体和关联数据等挖掘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实现知识内容的深度聚合。此过程涉及的内容包括多语言知识组织模式、多语言语料库构建、术语及命名实体的识别和翻译、多语言本体构建、关联数据构建等方面。二是面向资源获取的多语言信息检索问题。通过资源的统一获取,实现不同平台、不同类型、不同语种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获取。利用跨平台信息系统、跨平台数据交互机制、多通道数据融合机制以及信息检索技术、知识图谱技术、智能信息推荐技术等实现集成化的语义检索功能,达到多语言检索结果的聚类,实现资源的智能化获取和利用。

四、服务融合是目标

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合作供给机制,有利于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益最大化。面向少数民族用户,重视少数民族用户需求,尤其是建设和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国家、区域、地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性传播。

(一)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机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文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为积极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意见指导(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EB/OL].(2015-05-11)[2020-1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1/content_9723.htm.。此后,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的探讨受到多方关注,包括构建涵盖多机构协调机制、决策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标准规范机制、激励机制、法律法规机制等内容的长效合作机制[12]以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人民受益”的原则和方针,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等[13]。具体的实践途径除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等四种主要路径外,其他参与方式还包括社会捐赠和社会监督[14]。

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总量和质量,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亟待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扩大资源建设主体范围。通过采购成品资源、委托市场定制、合作共建、交换捐赠等方式,改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方式。二是打通多源资源传输渠道。继续深化与喜马拉雅(“文旅之声”栏目)、学习强国、腾讯、阿里云等市场化、社会化平台以及主流媒体的合作,拓展数字文化资源的传输渠道。通过公共文化云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社会化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嵌入到各类平台中,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三是重视群众需求跟踪和反馈。以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为目标,鼓励群众参与式管理,如利用反映公众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有公众参与的考核评价制度等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提升服务效能(10)中宣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EB/OL].(2018-09-09)[2020-12-19].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9/content_5223816.htm.。

(二)建立面向少数民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机制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具体内容(1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EB/OL].(2009-08-13)[2020-12-19].http:∥www.gov.cn/test/2009-08/13/content_1390565.htm.。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其中第四十条明确提出,“国家加强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的供给,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及其在民族地区的传播,鼓励和扶助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支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16-12-25)[2020-11-11].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2017年5月7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和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此外,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特别提到要“加强语言文字研究和信息化开发应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2020-12-2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建立面向少数民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机制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对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总体认识,充分了解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性;其次,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宣传作用,在新闻客户端、手机浏览器等平台推广少数民族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再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人员培训、人才引进、人才共享等方式,培养熟悉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技术人才,以“人”为核心,提高少数民族群体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后,提供多元化服务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将公共数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和特色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试点推广。

(三)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建机制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在沿线国家已建成17个中国文化中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在文化机构方面,丝绸之路囯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逐步建立并完善,截至2019年4月,共有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19家境外文化机构加入其中。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联合沿线多国进行了丝绸之路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并通过智力支持和捐款资助,推动了相关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14)文化和旅游助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EB/OL].(2019-04-24)[2020-12-28].https:∥www.mct.gov.cn/whzx/whyw/201904/t2019 0424_843055.htm.。此外,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征集和扶持“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拓展数字文化产业合作,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合作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项目,并给予各项支持与服务。

面向下一个五年规划,全面建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建机制,加强国家、区域、地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以下内容:一是主体协调合作制度。协调国内外资源融合的主体,包括各国政府部门,如文化和旅游部及地方厅局、财政部及地方厅局、国家文物局等;公共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机构以及信息技术公司等。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制度。鼓励其他社会机构或非政府组织通过资助项目、参与管理、赞助活动、捐赠设备、提供产品或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通过吸引社会力量来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也有助于弥补公共文化机构自身在资源、资金、人员、设备以及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三是多语言资源获取制度。支持多语言数字资源的建设,满足用户的多语言检索需求,该制度可以保障多民族、多国家用户便捷获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目标。四是服务推广和宣传制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的基础上,推动我国三大工程资源融合中的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有利于形成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国际化发展新局面,巩固提高我国与欧洲、东北亚、北美、非洲、大洋洲、东盟、金砖国家等区域或组织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水平,实现全面建成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畅通的合作机制,使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实,提升中国文化的品牌效应,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五、结语

立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公共文化相关资源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体融合程度明显不足。从数据融合、平台融合和服务融合三个层面入手,结合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数据融合仍面临数据开放、信息组织、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及标准规范建设等问题,需要着眼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内容提升,关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整体统筹和协调,加快统一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率,并结合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积极创新和充实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

平台融合仍需要进一步解决如何利用自动标注、文本分类与深度聚类,知识关系发现与链接、翻译优化与消歧等技术手段实现语义层面的内容聚合和信息检索、智能推荐和多语言获取等问题。在实现多平台、多端口融合互通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实现精准服务和智慧服务。面向不同少数民族和“一带一路”沿线用户,打造提供多语言资源发现的综合式、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平台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及时获取。

服务融合更需要关注制度保障措施、多元主体责任划分、地区差异等问题。从组织保障、法制和财政保障、人才保障方面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机制。针对性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用户需求,建设和推广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深入合作和多元共建,深化国家、区域、地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数字资源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