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大巧不工

2021-09-23翰萱

收藏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白石谐音齐白石

翰萱

“三余”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宗师董遇,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记载,董遇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解答读书的“苦渴无日”,意为要抓住一切闲余的时间来学习。

齐白石一生为学为艺十分勤奋。在他88 岁的时候,一日夜里,家人发现他正在一笔一画的描红,家人非常不解,盛名于世的白石老人为何要重拾基本功,他回答正是因为声望高,不觉有些飘飘然,观看从前的作品,感觉自己退步了,所以要认真练习,管住自己。一件小事折射出齐白石治艺的严谨、勤勉与为人的谦虚。

鱼,谐音“余”,寄寓着世人富足的愿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文人儒士心中,鱼又是精神自由、悠然自得的象征。自古,擅画鱼者不乏。八大山人笔下的孤鱼,白眼向天,桀骜清冷,虚谷画中的金鱼,俊俏活泼,不落俗套。齐白石,以大写意的纵横凝练,深入生活的淳朴通达,超越前人礼法的束缚,将最鲜活的生命力、最和谐的物象关系,潇潇洒洒地注入笔墨之中,画出了“不见一滴水,却感受到鱼儿游曳的姿态”。

齐白石喜欢画鱼,早期临学八大,尽收笔墨之法,更重要的是悟到画面的空间感。20 世纪20 年代后自创家法,曾用家中瓷碗蓄鱼养虾观察写生。这一时期,齐白石画中的鱼,大多是小鲤鱼,造型突出弧度,有很大的弯曲感,从而表现出鱼游水中的欢快。20 世纪30年代,齐白石画鱼技法已臻成熟,章法笔墨焕然一新,与前人拉开距离。至40 年代末,齐白石已入高龄,鱼虾水族的创作更为娴熟自如,妙趣横生。

本幅《三鱼图》,创作于1948 年,为齐白石晚年创作。画面构图极为简洁,纯以水墨绘三鱼,鱼的造型高度符号化,既有传统笔墨之神,又不失写生之形,整幅画面仅有鱼而不见水,却通过鱼的姿态表现其游于水中,留下充分的遐想空间。“鱼”与“余”的谐音,以绘制“三鱼”来象征“三余”,丰富绘画本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齐白石曾言“古人读书有三余之说,我亦有三馀,既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为白石之三余也。”白石老人将诗画创作视为闲情逸事,可见他的创作心态是非常的自然娴静、淡泊功利,也表明他的绘画功力已达到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程度。同样,“三余”也代表着白石老人对世事的豁达开明,对生活的随遇而安,“三条摇曳的小鱼”是齐白石艺术象征性的表达,是返璞归真、大巧不工的代言。

猜你喜欢

白石谐音齐白石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勇闯长龙阵
拜门
《谐音词里的民俗》
齐白石画螃蟹
谐音词的规则
齐白石的半截虾
绝妙的数字灯谜
齐白石“白石”之新解
白石的小名叫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