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人类学背景下的博物馆功能分析

2021-09-22李育彬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
关键词:功能分析博物馆

李育彬

【摘要】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运用人类学的知识来展现器物。在人类学的学科中文化人类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对人类文化的起始、演化变迁的过程进行探讨,以及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蕴涵的人类文化演变规律和性质进行研究等。本文基于以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出藏品征集、以民族志物品的意义为主题的博物馆典藏研究、以文化的建构意义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与教育这三个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博物馆;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116-02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实物藏品展示、组织学术研究和传承文化精神的使命,利用文物收集,典藏历史资源的挖掘、科学艺术文化价值的开发,起到关键的教化育人的作用。中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博物馆生态化的新概念引进和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探索实践,在政府学者、文化持有者、民间机构等诸多机构合力进行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应运而生了民族文化经济和谐发展的中国方式。在该方式人类学本土化的尝试中,各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原生态的新型博物馆正在诞生,其命名以文化川西馆、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村等内涵,充分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一、文化人类学与博物馆(藏品)的关系

“民族文物”具备最基本的划分文物类型属性的同时,更可以反映出对该类文物思维角度的解析,也就是说其研究视角必须是对该文物内涵的研究和评价,而文物的收集、展示、研究以及传播的全过程必须以该视角为引领。而文化人类学视角既可以是对民族文物内涵价值审视的关键手段,又能够为博物馆民族文物馆藏工作创造非常实用的理论方式。作为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着重研究人类文化的起始、进化演变的过程,全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探索其中的人类文化性质和变化规律等。文化人类学围绕着人类文化的中心点,逐渐繁衍出文化进化论、文化符号学、文化传播主义、新进化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很多相关理论和方法体系。从功能的层面解析,文化的内涵包括人类知识、艺术、信仰等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具体的内容涵盖人与自然结合生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制度文化等。而这些丰富文化的关键载体就是博物馆的文物,博物馆文物的体系构建,自觉地延续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一定程度“重建”了人类知识的复合体。其中博物馆的馆藏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人类学侧重采取观察、比对、参与体验等手段,进行第一手证据的收集,对区域内、村落内不同群体进行对比分析,在特例中挖掘人类文化的本质。博物馆的民族文物理论就是以文化人类学方法为依托。而文化人类学研究因为博物馆的民族文物内在而得以延续,在研究方式上两者为互相支持的关系。第二,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基础,其关键目标是人类的价值内涵和精神追求,探索人类群体、个体和行为要素间的关联性,发掘人类文化的本质。复原人类文化和历史,是博物馆的民族文物的主要倾向,突显了文物历史的浸染,如果脱离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民族文物便失去了根基,就会退化为对物件的简单收集活动,完全失去了人类文化的精髓。人类学博物馆的新形式具备传统博物馆作用的同时,还融入了后现代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了一种永续发展的理念和社区文化价值,这种价值理念广泛根植于曾经被主流社会无视的润湿群体中。

二、博物馆展、藏品征集: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

在文化人类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体系中田野工作是最基本的方式。为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入了解,研究者会不自觉地与他们研究的民族生活相融合。他们会尝试对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解、感受、思考和模仿。从广义上说,田野工作的真正内涵就是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长期住在一起,对他们的语言进行学习和使用,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涵盖费时、单调的记录观察,记录日常活动。

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和“博物”之实就是博物馆的展品与藏品。人类文化的记忆会凝结在不同的藏品中,在此基础上博物馆才有资本成为全球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关键载体和文化平台。博物馆要想不断地丰富馆藏品就必须进行藏品征集,该环节更是常规性的博物馆工作。而征集文物的系统性和代表性的强弱,能不能真实全面地收集整理文物信息,直接影响从物品到藏品的确定工作质量,更关系到藏品研究和展陈的成败。在博物馆的发展中馆品征集和文化研究息息相关。所以,在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中应用文化人类学田野方法具有实际意义。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就包括实地参与观察法、比较法、全面考察法等。人类学对待文化的人文社会理念在文化人类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得以体现。博物馆征集藏品和展品的直接既是性质的肯定也可以成为馆藏的需要。进行田野作业之前,务必要围绕征集的主题实施有关的资料整理和研究,让征集方案更科学合理;在征集调研的目的,工作中把主客位互动作为主线,通过言传和访谈准确把握每一件文物的文化内涵,而且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客观翔实地记录,把文物蕴涵的原生环境和文化面貌真实地反映出来,为博物馆展览规划和文物研究提供素材支撑。

三、博物馆典藏研究:民族志物的意义

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就是把征集品变成经典的馆藏品,让馆藏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根据民族志的措施和方式进行研究。

民族志意义的诠释过程就是对博物馆典藏物品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就是人类文化的意义,也是博物馆文物编制而成的文化意义之网。这足以显示民族志研究的窗口就是“文化叙事”。物质文化的研究应该借鉴民族志方法,尤其适合研究民間原生性的文化。民族志的研究在将研究对象与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一脉相承的同时,更要树立“文化相对”的理念,着重探索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全部文化遗产和遗存。同时还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民族文化物品中积淀的独特而珍贵的民族特质。民族志对物的故事挖掘就是科普人类学知识的最佳途径。由此,博物馆无论研究典藏还是诠释民族志的物品,都应该注重对人类学对文化相对论、文化普同论、整合论、全貌论、适应与变迁论等论题的融合。

四、博物馆展示与教育:文化的建构意义

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博物馆的馆展活动既是艺术诠释也是某种价值的构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人类学家、社会主流文化意识、观众、策展等。诞生于19世纪初期的现代博物馆,建构历史的缩影在左右着其发展。在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扩张殖民、国家形态等原因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欧洲中心”文化特征在现代博物馆中体现;一旦博物馆的藏品与原有的文化生境割裂,就会破坏文物的原生性和原真性。调节和控制博物馆展品的社会价值完全可以通过展览知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研究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史,18世纪的欧洲贵族只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去收藏文物。大众博物馆才真正出现已经到了20世纪中下叶。通常情况下,人类学家是西方博物馆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博物馆的关键作用是通过人类学者的知识分类诠释和展示物。而另一种价值也在通过观众的参观过程中形成。针对同一个藏品,阶层、职业、年龄的差异所形成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同,无形中扩大了原有的价值。为了将文物的原真性最大化体现出来,在博物馆的馆陈规划中必须融合原生文化意境,利用场景复原、现代媒介技术等渠道创造整体的视角,帮助游客和观众解读和理解文物的文化全貌。为了更好地诠释馆陈的理念和文物的内涵,要论证一些争议问题,西方的博物馆会注重整合展览中的抄本、摘要和口述历史的录音。例如美国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口述历史和访谈录音。关于博物馆对口述历史的应用实践显示,口述的素材在有效传承名不见经传的历史记忆同时,还会体现更广阔的多重价值,包括展示主体、记忆与实物互为参证、拓展信息、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活态再现历史场景、生动呈现诸多观点等。另外,此外,正统观念的博物馆通常代表国家的意识和形象,展览的主题文化也与国家政治、主流文化息息相关。

五、结论与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趋势包容和开放并存,博物馆在展览规划和文物征集设计中,不仅要研究文物蕴涵的文化持有者、文化生态、历史文化等微观环境,更要注重研究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及世界形势的宏观因素。文化人类学倡导的社会认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文化权利的理念,逐渐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观念。这不仅是对传统博物馆模式、作用和伦理问题的反思,也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对文化人类学概念和理论的应用。不论现代博物馆采取何种形式和展示方式,博物馆都应该尽量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的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6,210.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13.

[3]彭兆榮,葛荣玲.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8-65.

猜你喜欢

功能分析博物馆
博物馆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
高校多媒体教室设备选型和布局
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功能分析
宁波工程学院排课管理系统功能及数据分析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