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书”看汉字日本化的过程

2021-09-22冯璐塔娜

今古文创 2021年35期
关键词:六书

冯璐 塔娜

【摘要】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中国经济发达,政治完备,日本便积极向中国学习,从典籍制度到艺术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引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进了汉字,汉字在四世纪左右传入日本,日本先民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之后日本通过六书造字法创造本国文字,逐渐实现了汉字的日本化,本文将在“六书”造字法的基础上探讨汉字日本化的过程。

【关键词】 六书;日本汉字;日本化;造字法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65-02

一、假借字

丰子恺先生曾说,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阅读日文书,如果他不懂日语,那么依靠文中的汉字,大概能明白百分之二十,如果他学了两年日语,你能弄明白的也不过百分之二十,前者是猜的,后者是懂的。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本身具有其内部张力,进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相协调并展现出其自身价值,当汉字进入日语,就变成了表述日本语言的文字。在汉字文化圈内,不止在日本,越南的喃字,也是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时,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创造的字。朝鲜的汉谚语混用文也是如此。

日本如今的汉字意义是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演变下逐渐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融入日本要素最终彻底完成的日本化产物,所以如今的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表音假借:万叶假名

陆锡兴先生在其著作《汉字的传播史》中认为,万叶假名的诞生标志着汉字初步实现了日本化。万叶假名只表音不表意,以中国典籍中选取的同音汉字做音节来表示单位。就像小时候背英语单词时为了方便记忆而用汉语表记英语读音一样,也是一种表音方法,故也叫做表音假名,在那时,他们学习中国诗书律法都用音读。《古事记》《日本书纪》中都有使用万叶假名,但在《万叶集》中使用最多,故称作万叶假名。这种方法在中国造字中也有,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概括出了六种关于汉字用法,归纳为“六书”,文字起源之初大多都是象形文字,如许慎所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然后指事:视而可见,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①之后便以象形和指事为基础发展出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用法。万叶假名便称为假借,是一种表音假借。中国古代翻译外国人名地名时,还有六朝期间佛教盛行,玄奘等人翻译大量佛时便常用这种方法,如“阿弥陀佛”“释迦”等。近代日本在翻译外来人名地名时也如此,如“仏蘭西”等用法。

因此,它是造字的一个重要方法,许慎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这里的意思是,有些词并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同音字来表记。比如中国古文中表示“没”意思的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了与之同音的“莫”(本义表日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成了表示否定的一个词,后来人们又造了“暮”字来以示区别。②

由于一字一音的表音假名方便口承歌谣的表记,音乐可谓是促进了万叶假名的发展,到了奈良时代中期,散文中的万叶假名用的也已经很多了,另外,汉字文化程度低的人也需要使用文字,他们模仿万叶假名表记和歌的做法,用一音一字表记。这么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虽然汉字学识不高,但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万叶假名便能用它来表记日常口语及思想情感。

(二)通假字

假借除了有“无本字”的假借(万叶假名),还有一种“有本字”的假借,即有本字不用偏用其他字来代替,中文里称它为通假字,很多情况属于主观行为,有时可以说是错别字,有时是简略字,是为了方便记述逐渐诞生的。比如说国家的“国”字有“國、圀”等写法,为了书写的便利,才逐渐有了现在的写法。同样的字还有“会”“円”等字。而且由于日语的这种汉字和假名混用的情况,“ゆったり”写作“湯ったり”,”豆腐”写作”豆富”等情况非常多。不同领域对同一字的用法有时候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室町时代《伊京集》中,同一个词ユダン,武家人写作“弓断”,出家人写作“油断”,公家人写作“游端”,看漫画时还经常看到“本気まじ”“真剣まじ”等写法。③

在中国古文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还有人们熟知的《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木兰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不胜枚举。

(三)表词假借,熟字训

万叶假名是最系统的最具规模的一套表音假借字,类似表音假借还有我们常见的“兎に角”“天婦羅”等,還有一种假借为表词假借,通常叫做熟字训,它是借中国词语的词义来表达日语,而且这种情况一般不是一字一音相对。比如“五月雨さみだれ”“雪崩なだれ”“紅葉もみじ”等,当他们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时,便借汉字的意义来创造字。所以“さみだれ”便表示五月绵长的雨。还有些更为有趣的比如“五月蠅いうるさい”则更为形象。还有从生成原理上解释词义的,如“煙草タバコ”“麦酒ビール”等。在中文中,也有借字的情况,比如“来”本意是指麦子的象形字,假借指到来的“来”。“它”本意指蛇的象形字,假借为动物的代词“它”。

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在借用一种文字时,除了借音(音读)便会产生训的用法,也就是说汉字产生了独特的读法用法,所以可以说表词假借也是训的一部分。比如还有像“米(メートル)”“瓦(グラム)”的用法,日语汉字中普遍具有训的用法,这就决定了今天日本汉字的功能,换一种角度说训是对汉字的一种曲用,是日本化的产物。

二、国字中的会意字

当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汉字表达的时候,除了用一个本不相关的字,还可以创造一个字。由日本本国所造的字,称为国字,屉原宏之指出,凝缩了的,日本化程度最高的当是国字,广义上有日本通用的文字、假名等意思,不过人们一般研究其狭义意义,即日本人根据汉字造的造字原理造出来的汉字,最先有“国字”这一说法的是在新井白石的《同文通考》里。国字产生首先源于现实需要,由于古代日本人发现有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无法和汉字一一对应,于是按照汉字的形式创造了新的汉字。

日本四面临海,鱼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鱼字旁的国字很多,据作家李长声发表的《南方周报》《康熙字典》中鱼字旁字也有六百多个,两国字形相同但意思相同的却没几个,比如中国《诗经》里有“鮪”,但与金枪鱼却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多淡水鱼,日本多海水鱼。日本先民还根据其意思创造了“鱈”,即为栖息于雪国深海的鱼,“鱩”,打雷时聚集在沙滩上的鱼,“鰯”就是我们说的沙丁鱼,“弱”体现了它的生活习性。④所以很多的国字是按照意思来造的,即采用了会意的手法,看到这些字,大多能猜到意思,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已见指挥,武信是也。“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会意造字法冲破了象形的局限,扩大了造字的范围,古人把有关事物的文字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例如“休”字,从人从木,从这两个字的组合方式,表现出了人与树的关系。

汉字本身具有神秘性,像画一样的字还带有些符咒性质,所以很多创造的国字并无读法,只是为了达到一种视觉上的效果,或者为了某些吉祥的寓意。古代净琉璃,歌舞伎的题目也多用独创国字体现一种风雅的意味。单从《歌舞伎年表》中就可以看到数百个造字,面对这些造字,江户时期出现了各种误读以及言辞批判,但仍然阻挡不住这种造字风潮,这也可谓是一种会意,即看到这个字便感受到了这个字的氛围和意义。⑤

三、国字中的形声字

除了会意,还有形声,如“鱇,腺”这些词是以偏旁表意,只有音读,没有训读。形声是在象形、会意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字体复合而成,由表示意义的意符和表示声音的音符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高产的造字形式。一个声旁可以同多个汉字发生联系,充当多个汉字的偏旁,这样提高了偏旁的使用率,又便于使用者迅速领会字义,掌握字音,例如木字旁的字,“梅,桃,松,樱”等字都与树有关。

四、国字中的合音字

近卫文麿,喜多川歌麿等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国字“麿”字,这是将两个以上的文字写作一个,但读音还保持原有文字读法,叫做合音,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纵向书写时代极其自然地现象。此外还有“杢”字。⑥中国早期的合音字,便是一个字的声音为组成它两个字的读音的快速拼合,例如“诸”字有“之于”合成,“诸”在意义上相当于“之余”。“羟”由氢和氧二字的声符组成,音也是二者的合音。“羟基”也就是“氢氧基”。

五、结语

汉字在进入日本列岛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自建中,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内蕴变异而成为日本文化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通过会意,形声等各种方式造字创意,逐渐实现了日本化,由此造就日本本国的灿烂文化,一如前述,日语中的汉字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与汉语中的汉字已不可等量齐观,在日语长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汉字不断被吸收,改造以适应日语,而且汉字的日本化不仅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还涉及了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应认识到日语汉字的独立性,更深入的把握日本文化。

注释:

①钟柳:《汉字中的智慧——评许慎〈说文解字〉》,

《出版广角》2014年第17期。

②应贤君:《造字方法探析》,《寧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③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演变》,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71页。

④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54页。

⑤屉原宏之:《日本中的汉字》,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第71页。

⑥屉原宏之:《日本中的汉字》,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2]应贤君.造字方法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6).

[3]屉原宏之.日本中的汉字[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4]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

冯璐,女,汉族,内蒙古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指导老师:塔娜。

猜你喜欢

六书
基于文献学的“六书”发展浅论
造字“六书”初探
桂花“六书”
曹元弼佚作《经学通义》述略
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点亮语文课堂的激情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黑暗中的“福气”
字体设计的创新性研究
汉字的立体创意设计初探
让汉字造字法成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