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设计类专业群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1-09-22张文李兰唐春妮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高

张文 李兰 唐春妮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需求升级、期待提高、环境变化、对接错位等现实挑战。在“双高”背景下,高职设计类专业需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对接数字创意产业链,探索“双高”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以“三能”师资为目标,打造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通过思政课和设计+技艺+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群;数字创意产业链;德技并修

[作者简介]张文(1973- ),男,四川蓬安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兰(1975- ),女,四川营山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唐春妮(1974- ),女,四川达州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A档“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群(项目批准号:渝教职成发〔2021〕12号)和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巴渝民间美术传承及相关文旅产品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1SKGH3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8-0092-05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双高”),支持这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专业群优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从目标、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高职设计类专业群需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探索设计类专业人才发展新路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快課程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创新教材教法,使设计类专业群服务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艺术人才。

一、“双高”背景下设计类专业群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针对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面向数字创意产业链中的“设计服务、文化旅游”两大领域以及“数字文创设计、数字创意技术、网络直播、5G短视频、人居环境设计”五大业态,设计类专业群建设在“双高”背景下面临以下挑战:

1.需求挑战: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提出新的艺术人才需求。第四次工业革命使技术经济范式得到全面变革,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形态,产业之间也呈现出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的发展特征。新兴的数字创意产业就是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融合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它以数字技术为工具,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数字内容开发、视觉设计、策划和创意服务。目前数字创意产业主要应用在会展领域、虚拟现实领域和产品可视化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随着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模拟实训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设计思维和实践方式也随之改变。设计师不仅要有传统的美术能力、创意能力、设计能力、企划能力,同时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软件设计能力、数字思维能力,并将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完美融合起来。比如,全媒体运营师就是集媒介技术、数据分析、创意策划、加工、传播等多项任务于一体的新兴职业,需要大量媒体运营的知识,但是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

2.期待挑战:大众对综合能力强的数字设计师期待的挑战。大众期待的设计师是有创意、会设计、善沟通、具有合作精神的人。设计师要思维活跃,工具使用熟练,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仅靠教学中的训练很难达到要求,如PS、AI、AE等软件的学习就需要技术练习和创意设计相结合。一般而言,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设计能力与创意能力较强,沟通和合作能力偏弱,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化训练或者小组合作等方式强化学生沟通和合作能力。同时,传统课程缺少数字设计模块,设计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传统设计与数字技术结合的能力,将传统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等课程用数字设计的手段进行教学,使之成为数字素描、数字色彩、数字构成等课程。在课程的不同环节提升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数字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3.环境挑战:信息化、个性化的复杂环境对设计的挑战。随着科技发展、经济互通、社会进步,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设计领域,产生电子商务设计、网页设计、UI设计、虚拟仿真、影视动画等新的设计类型。这些设计既有传统设计对美、对艺术的要求,又重视互动、虚拟、商务等因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培养人才时要注重人才的换位思考能力,从实际市场需求出发,实现产品设计的功能化和操作的方便性,给用户更丰富更生动的体验。同时,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讲究个人价值的实现,喜欢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设计形式的多样化,从外观形象、结构设计到品牌打造、传媒推广,都需要设计师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创意设计,并且是数字化、智能化、商品化的设计,以满足这些群体对设计的需求。

4.对接挑战: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供需错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与产业发展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近年来,设计类专业在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等方案时企业参与度不高。设计类专业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并开设了实践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产业实际需求相比仍显滞后。一是设计类师资队伍来源单一,结构失衡。设计类教师大多是美术院校或师范院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刚出校门就上讲台,缺少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经验。二是设计类师资队伍团队凝聚力弱,缺乏领军人物,也缺少校企双方参与的团队。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会以传统的设计基础和软件训练为主导,数字技术应用训练则相对缺乏,如虚拟仿真和产品可视化技术的实践相对较少。四是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实训内容较陈旧,导致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设计水平不高,技术更新速度过缓。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设计类专业群高质量建设策略

1.校企共建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形成命运共同体。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跨界”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①建设产业学院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产业学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统筹起来,共同为行业企业进行人才教育、培训、营销。

高职院校应从数字创意产业需求出发,结合地方行业企业现状,与当地龙头企业或优质企业共同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可以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前沿技术的机会以及真实的项目和实训,如H5、虚拟仿真、模拟实训等。数字创意产业学院首要工作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产业链工作环节分析—各环节工作岗位分析—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优化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相应学习领域课程”的思路,紧扣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所需课程,并调整相应的课时和教学模式。设计类专业已有的优势课程以高职院校为主导,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技能大赛的课程、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新技术和综合实训要求较高的课程则由企业主导,职业院校老师担任助教的角色,双方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主要采用专周实训模式,如在三、四、五学期分别设置一周、两周、四周的课程,设置由单一到综合的实训任务,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逐层提高学生的数字创意能力。

专业群是基于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而建构的,群内各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高职设计类专业群应以技术前瞻性、知识复合性和资源共享性为原则,加强整合专业群内部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技术资源,以及合作企业的相关资源。设计类专业群应瞄准数字创意领域发展趋势,开设数字技术课程,如设计软件、影视技术、网络直播等。

2.课程思政和“设计+技艺+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促成其就业的同时,促进其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设计类专业群当以“人”为核心,根据学生学习的发展诉求,不断调整和创新治理理念,力求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和创新发展。

第一,立德树人,做好适合设计类专业群特色的课程思政。在教学的各环节融入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思想。结合专业群特色,开发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要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价值引领。设计类课程在传达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作为设计的母题,进行工业品、包装、广告等设计,或者将传统技艺、工艺进行数字化再现与创新,既能弘扬文化、展示形象,又能增强文化自信。设计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这就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要从思想上重视工匠精神,在设计上追求技艺精益求精,在形式上体现文化文明,在内容上富有创新,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浸润其中。

第二,构建“设计+技艺+创新创业”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实践导向。高职设计类专业群应对接数字创意产业链,面向产业链中的广告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技术领域,构建“设计+技艺+创新创业”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培养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设计型人才。设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深入挖掘产业链分工及其特点,并将其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其一,设计类专业群中底层课程应具有高度共享的特征,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设计概论、传统技艺等一些基础知识课程,为后续专业设计奠定基础。其二,专业的骨干课程应以培养核心岗位能力为主旨,课程相对分立,核心课程如广告设计、影视特效设计、UI设计、产品专题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计等。其三,高层课程侧重于创新创意的设计,以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为主,可跨专业与同学合作设计产品,在混搭过程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工业设计与广告设计混搭,融合实物设计与品牌推广设计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各个模块课程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互为贯通,全面提升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构建项目主导、分层分岗、多元培养、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以企業产品研发和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设计+技艺+创新创业”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采用理实一体化、专周实训、教改班、工作室等培养方式,确保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专业群内生源类型艺术生和文理生兼收的情况,分层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学生学习和技能需求,实施分层分岗教学。整合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及其他合作企业的力量,利用合作课程、顶岗实习等环节,对学生多元培养。以设计项目为实施载体,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程。

3.以“三能”师资为抓手,打造教学团队,开发新型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开展学分互认,推进三教改革。高职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应该具备三种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创新能力。当前,高职设计类教师基本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但是创新能力不足,与数字创意发展趋势存在一定距离。设计类教师在实践中存在对产业特点掌握不足、设计缺乏创新、数字创意技术应用不多以及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制约着高职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建教师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在课程教学和项目研发过程中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对于设计类专业群的建设应对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标准,着眼行业引领,实施教研创赛“四星名师”工程,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可以组建人才梯队,由专业带头人领衔,骨干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吸引企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相互配合开展数字创意设计与设计转化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群教师双向流动,支持教师以“访问设计师”等形式参与企业品牌企划和设计服务,特别是参与中小微企业的设计研发,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如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需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和典型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设计类专业可以邀请设计行业协会、企业力量共同参与教材建设,合作开发校企双元系列教材。对专周实训内容的教材编写,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形式,并配套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当前,设计类课程中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结合紧密,对技术和艺术的要求更高,在此情况下,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校际间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一是利用“智慧职教”“爱课程”“智慧树”等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技能,充分发挥线上设计资源的作用。课堂教学利用翻转课堂、评价—修改—再评价—再修改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先期所学。二是校际间开展学分互认和互学工作。不同地域的设计院校在资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各有特色,通过访学、设计工作坊的方式开展互学互认工作,让学生学习到对方的优质内容,并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提高设计类学生的整体竞争力。

4.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打造数字创新设计中心,注重成果孵化,助力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组建研发团队。校政企多方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双创平台,开展项目研究、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推动各方协同发展,实现社会服务能力质和量的飞跃。设计类专业群一方面需依托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双创平台和学校的研究院所,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与企业共建数字媒体工作室,开展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项目,形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设计类专业群已有的工作室的设施设备,与合作企业联合打造数字创新设计中心,为政校企提供集数字化、科技、设计于一体的公共产品。创新设计中心采用设计坊模式,学生是创意、创新、创业的主体,邀请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担任创业指导教师,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职业素养的形成。创新设计中心还需要为优秀成果提供展示空间和对外宣传窗口,为学校和企业团体、协会的数字设计、智能设计、概念化设计、创意设计提供展示空间,助推其成果转化,并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实体店等渠道进行销售。同时,提供体验交流平台,开展学术研讨、设计竞赛等活动,将创新设计中心发展成为一个资源聚集、项目聚集、专家聚集的综合性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公共实训基地和数字创新设计中心等平台服务于乡村振兴。帮扶乡村进行景观设计,对乡村风貌进行数字媒体宣传,为特色农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品牌推广设计,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改造升级,不断扩大乡村的知名度,为乡村振兴贡献设计的力量。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參考文献]

[1]毕雪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基于设计坊模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应用[J].艺术教育,2020(4):190-193.

[2]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90-92.

[3]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5-9.

[4]金渝琳.协同产业链 共建数字工业经济专业群[N].中国教育报,2020-10-14(6).

[5]林克松,许丽丽.“双高”时代高职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演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34-139+164.

[6]刘晶晶,和震.“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7):52-58.

[7]罗丹.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析[J].江苏高教,2014(5):139-141.

[8]乔为.学徒课堂: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样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3-30.

猜你喜欢

双高
“双高”视角下广西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广西甘蔗“双高”建设探讨
关于广西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的相关探究
甘蔗双高栽培技术要点浅析
广西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中期评估及对策研究
提升“双高”党员示范引领效用的党建工作思考
全职妈妈浪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