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指兔为猫”案例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评价与指导

2021-09-18周兰梅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颜料菊花颜色

周兰梅

与美术组教师们共读《许多孩子,许多月亮》时,书中的《从 “指兔为猫”说起》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妈妈看见如屏的画猜测问:“你画的是猫咪对不对?”只见如屏满脸不高兴地嘟着嘴,妈妈看情形连忙问她:“那你画的是什么?”如屏起初不愿意说话,后来才小声跟妈妈说:“是兔子。”妈妈说:“噢,是兔子,可是它的耳朵又不够长,看起来就像是猫咪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日常生活中,教师、家长该如何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恰当评价,才能达成共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持续保持幼儿的创作热情呢?具体措施如下。

一、自由绘画中的肯定与引领

1. 肯定性评价。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是创作的主体。我们应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对幼儿的美术作品作出肯定性、接受性、支持性评价。“指兔为猫”故事中,如屏妈妈应该本着先了解、倾听的态度对如屏说:“如屏,跟妈妈说说你的画。”接着可以即时回应:“真棒!白、红、紫、黑、蓝……哇,用了9种颜色,搭配起来真好看!这可是一幅非常特别的画,我想贴在墙上,让客人们都看见。”如此回应会激起如屏继续创作的兴趣。后期,如屏妈妈还可以带如屏去观察兔子和猫,不断丰富她的生活经验。

2. 即时指导评价。评价和指导互相关联,评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幼儿更适宜地表现绘画内容,促进幼儿的发展。评价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应视幼儿的需求随时产生。如大三班幼儿在户外自由写生,1个小女孩只在大纸上画了一个运动小人就搁下了笔。我随机评价:“观察真仔细,打球的样子都画出来了,但是画纸上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可以画什么呢?”小女孩在我的建议之下,在空白处表现其他运动的人物,将画面变得更丰富。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控制幼儿的表达意愿,而是在幼儿发生创作困难时适时指导,提升幼儿的观察与表现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意象,让幼儿的画面充满个性与想象。

二、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多元评价

1. 情境性评价。在集体教学中,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常常会设置生动的情境,将幼儿的学习内容置于有趣的情境中。作品评价环节,也应将幼儿的作品融入情境,使该环节变成情境教学的一部分。如大班折纸活动“船”中,幼儿完成折纸船后,教师看着“河”里的纸船说:“小朋友折了各种纸船,想过河的小动物非常感谢你们。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纸船质量好不好,能不能帮动物们过河。哎呀,这条船的折痕不平整,动物坐船可能会掉河里,这条蓬蓬船能顺利带大家过河吗,为什么?”这种评价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愉悦地接受自己作品的不足,引导其逐步养成折线平整、对齐、抹平等良好的折纸习惯,进而激发、唤醒幼儿的审美能力。

2. 学习策略评价。《指南》艺术领域指出:“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这里的“喜欢”也包括幼儿对材料个性化选择,因此个性化同样可以纳入评价的范畴。在美术活动“花儿朵朵”的评价中,老师问青青:“你那桌没有紫色颜料,可是你的作品上有紫色,这是怎么回事呢?”青青回答:“我喜欢三角形,所以选择到这桌来拓印,但是这里没有我喜欢的紫色,那张桌子上有,我就拿着纸到那边去拓印了。” 老师立即进行表扬:“青青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纸作画,还能到其他小组取自己喜欢的紫色来拓印。这个办法真好!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学习青青,离开位置取自己喜欢的材料。” 教师的肯定性评价支持了幼儿自我学习的行为需求,满足幼儿个性化创作的心理需求,充分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有利于幼儿自信、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3. 提升性评价。《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集体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导入、观察、探究等环节中要对幼儿的发言、作品进行点评,以便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为活动目标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如在中班美术活动“秋天的菊花”中,幼儿在逐图说出各种菊花的特征之后,周老师对幼儿的散点发言进行了提升:“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菊花有很多种,形状、颜色、大小不同,有的菊花花瓣呈球状向里收缩,有的向外发散,有的菊花小小的,有的菊花大大的,有的菊花有一种颜色,有的菊花两种颜色。”幼儿就会对菊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幼儿自主探究并介绍了自己玩扭扭棒的各种方法之后,周老师及时做出总结性点评,便于幼儿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后续的创作中:“扭扭棒有很多玩法,可以用折、卷、插等方法任意造型。”对于同伴点评中幼儿未能涉及的审美因素,周老师也追加了点评,如在欣赏手工扭扭棒菊花造型中,她就颜色部分重点评价:“老师觉得美美做出的白色菊花很美,青青用黄色做出来的菊花也很美!以后小朋友们再试试用一种或多种色的扭扭棒来做菊花。”教师将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的散点经验进行提炼,让幼儿及时掌握了色彩审美规律,知道什么是美的,既点评了当下的活动,又支持了幼儿后期的学习。幼儿会在后续的各种体验中不断内化吸收,接触其他色彩配对规律,逐步把握美的内涵。

三、区域活动中的多点切入评价

1. 新材料新技能评价。美术区会定期增加新的材料,有的教师习惯于在幼儿操作前示范讲解一番,但如果幼儿体验新材料在先,教师评价在后,更能加深幼儿对新材料属性和玩法的认识。如大一班美术区新投放了水粉颜料,铭铭等几名幼儿尝试着用新材料进行创作。有的直接用画笔蘸上颜料绘画,有的调和的水太多,导致颜料沿着画纸往下流,有的不会用色,直接在黑色卡纸上蘸上深绿色。评价环节,沈老师进行了你抛我接式的评价:“看这幅水粉画,画笔直接蘸颜料涂色出现了什么情况?”“太厚了,堆在一起。”“我看见晴晴先取了红色的颜料,涂完后又取了绿色的颜料。”“我们应该怎么取色,颜料瓶里的颜色才不会花呢?”“要用洗笔筒。”“这幅水粉画上的颜色为什么往下流?”“颜料太薄了,水加得太多了!”“黑卡紙上这张深绿色的树,看起来很费劲,因为颜色太暗了,有什么办法让颜色变亮呢?”新材料的投入,必定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尝试探究,通过对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剖析、评价,可以让幼儿在反思中对新材料的属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 引发自我评价。幼儿专注于对操作材料的探索与创作内容的表达,但常常会忽略内在已有的创作经验和审美体验。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重新思考画面,建构自我的审美感知与体验。如大三班的一组幼儿在白色瓷砖墙上进行“春天”主题的超轻黏土造型,大家情绪高涨,创作出五颜六色的花朵,高高悬挂在天空中。蝴蝶、蜜蜂躺在地平线上,小朋友与花儿一样高,周老师觉得画面很有个性,不过色彩过杂不能区分人物和背景,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劳。于是周老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花儿这么美,小朋友在哪里?”乐乐迟疑了一下,找到了画中的小朋友说:“在这儿。”“你知道为什么没能一下子找到小朋友吗?因为整个画面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蝴蝶、蜜蜂是彩色的,小朋友的衣服也是彩色的,很难一下子区分花儿和小朋友。可以怎么调整颜色,让别人区分画中的花朵和小朋友呢?”乐乐抬起头思考着,正好看见了正前方的花园,他惊喜地说:“幼儿园的花是一片红、一片紫、一片黄,我可以调整花朵的颜色。” 乐乐受到启发后,不久就用超轻黏土重新做出了有主色调的花朵。幼儿将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塑创作过程,培养了色彩感,逐步完善了审美心理结构。

3. 突破性评价。当常规材料被创新使用时,教师应即时介绍推广,放大幼儿对材质的感性认识,拓展幼儿的视野。如中一班美术区,晴晴选择了最近刚投放的宣纸等材料,花花选择了长期投放的铅画纸和颜料,明明想了想,就取了水彩笔在A4白纸上画了起来。花花取水时不小心滴洒到明明用水彩笔画的花朵上,明明很着急,想拿纸巾擦拭,可是他马上发现,浸了水的水彩笔线条马上晕染开来,跟宣纸效果类似。明明喜滋滋地告诉了老师,老师鼓励明明尝试在A4纸上试试看。于是明明拿起棉签,蘸了水点上水彩就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评价环节,老师特意让明明介绍渲染水彩画,看着小朋友们羡慕的神情,明明特别开心。受此启发,该老师在美术区开辟了一个“新发现”展示区。

猜你喜欢

颜料菊花颜色
菊花赞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颜料抹在了脸上
特殊颜色的水
颜料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