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其象,诊其意

2021-09-18裘灵芝陈素萍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绘画创作幼儿

裘灵芝 陈素萍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有效的分享评价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能了解到幼儿绘画背后呈现出来的真实想法和特殊故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分享评价环节往往会出现“草草了事”“片面评价”“教师高控”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与关注、正视与挖掘、思考与调整。

现象一:评价交流过程中比较随意、单一

大班幼儿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火箭”绘画活动时,对不同造型、色彩的火箭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后进行了自主创作。最后教师以“请小朋友讲讲自己都画了什么”为题进行分享,但幼儿讲述的内容与活动目标并没有很大的联系,教师评价也草草收场。

号脉诊断:如何借助有方向的分享评价,把握美术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不仅引领着活动的方向,也是进行美术分享评价的依据。美术集体活动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表现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习惯目标。上述案例中,当教师将时间用在“画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评价时,忽略了该活动的重点目标“体验创作不同造型、多色彩火箭的乐趣”。教师应通过不同形式评价,引导幼儿多维度感受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特点。

解决方法:根据活动目标的侧重,设计多元化的分享评价方法

1. 用于绘画技巧方面的评价方法。同伴激励法:每一位孩子的作品都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展现着不同的技能。在分享环节中,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在同伴互助中学习艺术活动中的技能。如:“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哪里画得最满意?你可以向你的好朋友学哪些有趣的方法。”有的孩子说:“原来渐变可以三种相近颜色交替画更自然,这个方法好,我下次试一试。”

童谣共鸣法:利用该方法来评价绘画内容,可以提升幼儿手脑配合能力,让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事物,用适合的技能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如童谣《牵牛花》引导幼儿通过想象“牵牛花,爬篱笆,爬呀爬,爬呀爬”,将牵牛花长长的藤在篱笆、房子以及山坡上的画面勾勒出来。幼儿跟着童谣在纸上描绘出灵动的线条,激发了幼儿的潜能和想象力。

2. 用于绘画情感方面的评价方法。展开想象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中,当作品完成后思绪还在创作当中,这是值得鼓励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引导幼儿抒发这种情绪。如画完宇宙飞船后,引导幼儿再看看各式各样的飞船,想象浩瀚宇宙中的飞船都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肢体感受法: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大拇指来表达对幼儿的评价,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作品的喜欢。当有孩子问你:“老师,我画得好吗?”无论他画得如何,请你蹲下来说:“能和老师说说你画了什么吗?”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他,赞扬他。

现象二:分享评价的指向性比较消极,片面

在大班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鱼”中,孩子们运用水彩笔对创作的鱼进行涂色。作品完成后,老师指着一位小朋友的作品说:“这条鱼会不会有点太黑了,如果换成其他颜色会不会好点?”随即其他小朋友就开始嬉笑他,他默默地低下了头。

号脉诊断:分享评价的导向该如何把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别人,更不能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上述事例中,教师的评价很明显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降低了幼儿对绘画的热情。美术活动应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在内在的审美感动中不断提升和拓展经验。

解决方法:美术活动分享评价中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 将外部评价转化为内部评价。“这条鱼会不会有点太黑了,如果换成其他颜色会不会好点呢?”该评价是来自外界的建议。教师和同伴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他人的作品,这是一种外部评价,这种评价如果运用不当会剥夺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扼杀幼儿的想象。那外部评价如何转化为内部评价呢?内部评价尊重创作者的内心设想,侧重于创作者自身对造型、色彩、布局等做评价。“你画的鱼是怎么样的?”“这条鱼你觉得最满意的地方在哪?”这样的问题指向的是幼儿自己,注重幼儿对创作过程的反思。用心的评价,是心与心的交融,能使被评价的幼儿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

2. 将消极评价转化为积极评价。事例中,教师的焦点基本集中在这条鱼画得怎么样上,并没有让幼儿关注到自己作品中的闪光点,以及自己的有效经验,因此该评价为消极评价。《指南》中指出要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教师也可以自己的积极感受给予解释性回应:“哇,你的鱼都是黑色的啊,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黑鱼。”既肯定了孩子,又拓宽了孩子们的思路。

3. 将结果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问“好不好看”“像不像”这种问题。《指南》中建议教师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好不好”“像不像”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应更重视的是过程性评价,引导幼儿自主关注绘画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就好像在每个幼儿的心里种下一颗感受美的种子,使其在绘画过程中肯定自己的各种想法和创造,而不是利用结果性评价“拔苗助长”幼儿的审美。

现象三:教师成为绘画活动中分享评价的主角

自主绘画的活动过程中,有些教师习惯把自己的看法作为评价标准,对幼儿的作品简单的评判“好”或“坏”。“你的树画得太短了,树都是高高的哦”“你的画面颜色太单调了,下次要把颜色涂得更丰富点哦”“你的线条很粗糙,得去多练练哦”。

号脉诊断:如何让幼儿讲述、评价自己的作品

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创作出来的每一张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面中的线条、造型、色彩体现出他们专属的想法。因時间有限,教师有时只会请个别幼儿甚至替代幼儿讲述作品,忽视整个群体,其他幼儿处于“被动听”的状态。其实,孩子们很愿意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用语言进行分享,甚至会出现争先恐后的现象。所以绘画分享环节,幼儿创作后对作品的讲述,对作品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解决方法:多种角色参与绘画活动中的分享评价

1. 幼儿的自我评价。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因此,幼儿自评是对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反思,可能在自我评价中还会流露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如大班绘画活动“马路上的车”中,小龚画了很多汽车,并给它命名为《逃出幼儿园》。他说:“有两个小朋友逃出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进来,他们不听,大巴车司机冲着小朋友开过来了,警察叔叔来了,他拉住直升机的拖绳,勾住大巴车,警察车来了,采用无线定位器,然后大巴车就刹车了,真是忙碌的一天。”看似毫无逻辑,但这却是孩子真切的想法,这些绘画想法都来自他的生活,他用自己的观察去“改造”世界,那么,绘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 家园合作评价。很多时候,教师让孩子们把画作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这不仅能让孩子在家人面前获得成就感,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绘画的本质。但是需要教师引导家长了解一些正确的美术观念,而非让他们拿到画后,对孩子的作品“泛泛而谈”。如每周二的餐前活动是孩子们的自由涂鸦时间,孩子们天马行空,在自己的绘画本上描绘出别样的“天地”。当幼儿把绘画本拿回家,将自己的创想讲给家长听的时候,很多家长反映:“我们感到太惊讶了,原来他会有这么多神奇的想法,太让我意外了。”

3. 公共区域展示评价。幼儿园都会给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与环境,如活动室中的主题墙,走廊上的绘画板块,甚至有的幼儿园还有独立的“艺术展览馆”,让孩子们感受不同时期完成的作品呈现出的变化,感受自己成长的轨迹。当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就会有来自多方面的评价。如在绘画活动“线描画鱼”中,孩子们的作品都展示在创意画廊中,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再看看别人的作品,交流着“我很喜欢你画的画,你能给我讲讲吗”,在相互评价中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