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穆壶源流考

2021-09-18陈果

江苏陶瓷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瓷

陈果

摘  要  多穆壶是蒙古、藏族用以盛贮酒水、酥油茶等饮品的器皿,多穆壶出现在元代,经过元、明、清三代的不断发展,在清中期达到鼎盛,逐渐从实用器发展为礼器。多穆壶与西藏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清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恩礼有加。制作多穆壶除赏赐佛教高僧以外,宫中重大场合也多有使用,这些多穆壶造型别致、材质丰富,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关键词  多穆壶;陶瓷;汉藏交流

0  前  言

目前已知最早的多穆壶是出土于北京元代铁可墓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多穆壶”(见图1),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其造型源于中亚地区,后传入中国。关于“多穆”一词的来源,语言学有多种观点,蒙语起源说更有说服力,蒙语中东布壶与domo发音类似,东布壶器身有三条箍带,侧面带把,无流,其上窄下宽的器型与元代瓷质多穆壶极为相似。

明代的多穆壶实物在中原地区鲜有发现,这与明朝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有关,明政府对蒙古采取抵制和防御政策,虽与西藏有来往,也并未找到明代宫廷使用多穆壶的记录,而多穆壶在满族聚集的东北地区多有使用。据明末清初绘制的《太祖实录战图》,多穆壶除了作为满族贵族的日用器物,也被用于接待、宴会等重要场合。

清代建立以后,多穆壶的发展达到繁荣,由于统治者笃信藏传佛教,多穆壶完全融入了宫廷生活,已经成为清代宫廷餐饮生活的常用器。如郎世宁的《弘历狩猎聚餐图》中,画面下方有一人单腿跪地,一手托金色穆壶,似等待倒饮品。在重大庆典中也能看到多穆壶的身影,如《光绪皇帝大婚图》中,内府官员就在使用多穆壶为宾客倒饮品,此外多穆壶也作为礼品大量赏赐西藏僧侣。

1  多穆壶的器型发展

多穆壶的器型发展总体上变化为“梯型—直筒型—口沿微张的喇叭型”。早期造型与东布壶相仿,明代、清代时期瓷质多穆壶仍是筒状,金属质则改为上宽下窄状,晚清延续并发展了清中期金属多穆壶的造型特征,但在壶流与手柄中综合了早期与中期的样式,手柄变化十分明显。

元代多穆壶器型与蒙古东布壶相似,两者器身都是由上而下逐渐加粗的梯型,差别在于东布壶无柱状流,使用时以口沿处挡板引流;而多穆壶有方形短流,口沿处的挡板移至手柄侧,仅作装饰。作为多穆壶的典型特征,挡板形状可看出蒙古与西藏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口沿挡板一种为三折波浪形挡板,这类挡板带有明显藏传佛教僧帽特征,另一种是方形或花瓣形曲线形挡板,这类挡板与东布壶更为接近。

明代,多穆壶变梯型为筒型。器型几乎是对藏族酥油桶的复制,在酥油桶原型的基础上增加长流与手柄。由于明代存世的多穆壶极少,从观复博物馆藏的晚明掐丝珐琅多穆壶来看,明代口沿处挡板的形状为三折波浪状的僧帽型挡板,挡板位置向东布壶回归,位于有流的一侧,壶流也明显变长,手柄为S型龙首柄,器型整体较元代纤细修长。

清代多穆壶器型多元,清早期以康熙时期为代表,这阶段的器型虽然也是筒型,但上端比下端稍粗,挡板为三折波浪形,壶流有L型倾向,流上端离器身较远,无手柄,壶身一侧有上下双系,可系金属链。清代中期以乾隆时期的多穆壶器型变化最丰富,此时多穆壶主要分为瓷质与金属质两类,金属质多穆壶(见图2)以掐丝珐琅类的器型变化最为明显,挡板部分突出了三折波浪型的僧帽状口沿,去掉最上面的弦纹,边缘的帽檐变为双层,整体向器物外延伸;器身最底部的弦纹下还增加了底座,器物整体看上去略显头重脚轻;壶流相比康熙时期壶流的上端更靠近器身;手柄部分沿用了明代的S型龙形柄。瓷器器型变化较小(见图3),仍是保持着上下相同的直筒状,但器物细节处有了新变化,僧帽状挡板在波浪形的基础下演变出勾勒云纹的形式,更富装饰韵味;壶流延续了清早期的弧度,多为凤首流,但在壶流与器身处增加了挡板连接;手柄样式增多,有夔龙型与C型龙首柄。之后,嘉庆时期瓷质多穆壶继续沿用了乾隆时期的器型,无太大的变化。清代晚期,多穆壶走向衰落,存世实物主要以金属器为主,器型延续清中期风格,僧帽状口沿外张,整体喇叭型,器身中间仅有两条箍饰,壶流为L型。清中期瓷质多穆壶流行的流与器物之间的挡板装饰被用在金属多穆壶上,手柄则回归清初样式,使用活环连接金属链,且在器身一侧增加了直条状压梁以固定器身。

2  多穆壶的制作工艺演变

早期元代多穆壶的制作工艺简单且粗糙,存世的多穆壶多为瓷质,主要有影青釉和釉下青花两种。影青釉多穆壶主要使用贴塑工艺,以此模仿木质东布壶上的金属箍,青花多穆壶则采用在釉下青花彩绘工艺制作。

明代,随着汉藏交流深入,制作工艺明显提升,在元代基础上扩展了多穆壶的制作材料,其制作工艺也更加多元,出现以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多穆壶。一件器物中使用多种工艺,如观复博物馆所藏“晚明掐丝琺琅多穆壶”,就在掐丝珐琅工艺的基础上融入鎏金工艺,可见明代多穆壶的制作工艺已经走向成熟,这为清代多穆壶制作工艺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清代作为多穆壶制作的鼎盛时期,其制作材质多元,既有瓷质多穆壶、金银多穆壶、掐丝珐琅多穆壶,还出现了稀有材质制作的象牙多穆壶,制作工艺多有创新,大量使用宫廷工艺展开制作。清代早期还是以瓷器为主,但工艺更为复杂。如清康熙“虎皮三彩多穆壶”,此器使用康熙年间创烧的素三彩工艺制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除了瓷器以外,清代还出现以不易成大器的紫砂朱泥制作的多穆壶,壶身以贴技法装饰岁寒三友,制作较精美。清代中期,瓷质多穆壶以粉彩为主,如北京故宫藏清乾隆“粉彩八宝多穆壶”通体施绿釉底,以粉彩绘制花纹。还有一件极为特殊的“瓷仿拉古里木多穆壶”,这件器身内外除去口沿以及底部,皆涂上了仿木纹的釉。《西藏志》载,西藏进贡木碗中有“拉库尔”木,木色微黄、花纹略大,云亦能避毒,价亦需数金。此壶以中原地区特有的仿木釉模仿“拉里木纹”制作藏族传统器物,可见汉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金属质多穆壶则以掐丝珐琅工艺为主。乾隆时期是掐丝珐琅发展的高峰,图案复杂且精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此器集多种工艺为一体,僧帽型口沿与器身弦纹采用金彩贴塑,器身镶嵌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宝石。器身还开嵌九处,填以瓷片,用画珐琅工艺绘制小景。此外,还有一件“象牙多穆壶”,器身使用稀有的象牙制成,流、口沿、底座、壶把均用铜箔包裹,壶把饰龙头雕饰,可见清代中期多穆壶制作材质之丰富,工艺之多元。清代晚期,多穆壶的材质比较单一,多以金、银为主,如宣统时期的“银鎏金多穆壶”以银制成,但是表面鎏金,壶流与壶侧压版处为金彩贴塑工艺,有凸起效果,器身上的纹样多为简单的刻花工艺。

3  多穆壶的纹样装饰

多穆壶早期的装饰元素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特点,明清时期,随着汉藏交流日盛,汉地审美开始影响多穆壶的整体装饰,逐渐趋于繁复。至乾隆年间趋于鼎盛,晚期纹饰又回归简洁。元代的多穆壶装饰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点,如“青白瓷多穆壶器”无图案纹饰,仅以贴塑模仿皮革状与铆钉作为装饰,显然是对木质多穆壶装饰的继承。明代多穆壶的装饰纹样带有明显的宫廷审美倾向,观复博物馆“掐丝珐琅多穆壶”,器身有四条凸起的弦纹,但图案装饰一改元代的简洁,以龙纹为主,图案布满整个器身。清代早期多穆壶的装饰纹样也以中原传统为主,器身弦纹往往根据图案展开调整,有四条、三条和无弦纹三种。如“松竹梅紫砂多穆壶”,壶流有竹节纹,器身是梅枝、竹叶的“岁寒三友”画作,图案较大,因此并无弦纹。清代中期,瓷质器身为四条弦纹,装饰趋于繁密,出现藏传佛教的纹饰,如“乾隆粉彩八宝多穆壶”,饰满缠枝宝相花纹饰,中间穿插藏传佛教八宝,可见此时汉藏文化已密切融合。在众多传世多穆壶中,体现汉地审美最为明显的是台北故宫藏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器身有开光,这是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开光处的图案内容为汉地常见的蛱蝶湖石、母子人物及乡村景致等,极具宫廷绘画韵味。

清代晚期,器身只有两道弦纹,纹饰简洁,多为卷草纹,主要集中在僧帽状挡板的口沿和凸起的弦纹处,如“光绪多穆壶”。壶底刻有汉文题记“光绪三十四年制恒利足银库平五十两八钱六分”,并以藏文书其银两数,以此可确知此物系为光绪年间汉地制品,作为礼品送到西藏地区。

4  结  语

多穆壺最早见于元代,到了明代因汉藏交流的深入,多穆壶在器型、工艺、纹饰等方面明显受到汉地影响,呈现汉藏融合之势。但由于宫廷并不使用多穆壶,因此这一时期的多穆壶存世数量较少。清代是多穆壶发展的繁荣时期,尤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突出,创造了一批融入汉地审美元素的多穆壶赠予西藏地区,以此强化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汉藏蒙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多穆壶萌生于草原、发展于雪域、成熟于中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后的产物,其发展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参 考 文 献

[1]满泽阳.多穆壶定义考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2):38-42.

[2]于颖,李理.多穆壶文化说略[J].北京民俗论丛,2013(1):126-134.

[3]宋伯胤,吴光荣,黄健亮.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8.

The history of Duomu pot

Chen Guo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Duomu pot is a vessel used by Mongolians and Tibetans to store liquor, buttered tea, After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from the Yuan to the Qing dynasties, the Duomu po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d-Qing Dynasty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a practical utensil to a ritual utensil. Duomu pot and Tibet are inseparably connected, and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paid Tibetan Buddhism favors and courtesy. They were not only rewarded to eminent monks, but also used on major royal occasions. Duomu pot is unique in shape with material abundance, which witnessed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Duomu pot; vessel; Tibet

猜你喜欢

陶瓷
Jiangle ceramics 将乐古陶瓷
陶瓷首饰的材质应用
趣图
原位合成多元陶瓷增强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陶瓷罐摆一摆
平顶山市陶瓷行业提出向“陶瓷强市”起航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陶瓷艺术作品
熊青珍陶瓷设计作品
黄文胜周汉新朱建忠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