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空间中场所精神的“融”建筑实践
——以闽侯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

2021-09-18黄阳阳

福建建筑 2021年8期
关键词:用地城乡博物馆

黄阳阳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后半场”,农民工倾向于到县和县级市聚集,已成一种长期趋势。农民工流动有几个基本的需求:一是就业和增加收入;二是获取教育等公共服务。其中第二点近年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视县域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1]。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印发的《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强调了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有力促进了省内乡村教育资源的提升。在这一时期,福州市出现了一大批位于乡镇的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始于2017年,历时两年的闽侯县第二实验小学设计、建造过程,正是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教育资源提升趋势下的回应,以在地思考为起点,探索空间织补理念,打造本土“融”建筑设计道路上的实践案例。

1 在地思考:城市与乡村的“断裂”空间

闽侯县第二实验小学用地面积约2.5万m2,总建筑面积约2.7万m2,共36个班,1620名学生。分校的设立,旨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补充片区资源短板。学校规划用地坐落于闽侯县新城甘蔗街道洽浦河西侧。本文将城乡空间中多重矛盾定义为“断裂”,通过实践过程中的矛盾剖析,逐一化解或缓和空间“断裂”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负面影响。

1.1 校园外部空间“断裂”

乘着“十三五”规划的东风,闽侯新县城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大片百米高层办公区、住宅区,与用地西侧洽浦河对岸仍保持原始乡村风貌的二至三层乡村建筑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新城发展趋于饱和,对岸的农村近十年仍可能将保持现状,城市与乡村空间的“断裂”,如图1所示。

图1 新县城与乡村聚落的空间断裂

诸如大多数缺乏城市设计先导的城乡交界区域一样,文教区中已建的县博物馆和昙石山中学,规划设计上并未充分考虑片区整体协调与融合。其中,县博物馆是一个玻璃球形为主体,包裹灰色石材花瓣形态建筑;昙石山中学是典型方形合院式,红色通体砖为主材的坡屋顶教学楼建筑。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态及风格,与北侧一路之隔的闽都民俗园内福州古厝白墙灰瓦园林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剧了城乡空间的“断裂”。

此外,从规划中可见,位于城乡之间的闽侯县新城文教区被赋予了融合城乡空间的重要使命。片区配套设施不足,同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县博物馆未设计建造地下停车场,原大量地面停车位在上一轮城市绿化空间提升过程中,被改造为景观绿地,导致博物馆公共停车位不足,亟待补充。

1.2 校园内部空间“断裂”

有别于大多数典型校园用地,闽侯第二实验小学用地位于县博物馆用地南北两侧,校园被天然分割为两个校区,两区相距约150 m,导致出现校园内部交通割裂严重、教学辅助用房及体育场地共享困难等问题,使得原本用地紧张问题加剧,师生的交互效率降低。本校园先天具有典型城乡空间中校园的诸多矛盾,因此如何通过设计缓和矛盾,成了首要思考的问题。

苛刻的用地条件、突出的空间矛盾,也避免了设计的千篇一律和同质化。交互城乡空间,突出县博物馆作为场所精神的核心,也是本案在方案阶段获得政府、规划、业主多方中,一致认可的最大亮点。

2 非典型校园的“融”建筑

何谓“融”建筑,本文中“融”作为动词解释,笔者通过实践后总结如下:①分析罗列外部、内部矛盾及成因;②通过规划布局化解一系列矛盾开始,多方向交互的设计,促进融合;③抓住本案场所精神核心——县博物馆;④从形体、材质、色彩等细节,低姿态融合地协调精神核心。

作为城乡空间中的非典型的小学校园,闽侯县第二实验小学处于校园外部、内部空间的双重矛盾中,如图2所示。根据上文罗列矛盾,选用恰当的布局手法,达到“融”建筑的目的。

(1)合理利用日照条件,布局虚实空间

本案用地整体呈北偏西约35°,东西宽120 m,南北长120 m+95 m的弧形,东西面宽较窄。总平布局通过最基础的日照分析生成,南北校区东侧布置教学用房以满足日照要求;西侧布置室外体育活动场地,在福州炎热的夏季,高层建筑阴影恰好为孩子们挡住了下午操场上的烈日。操场空间与县博物馆西侧主入口广场空间串联一体,保留了西侧民俗园路新县城进入文教区县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遮挡的视线关系,以此形成场地布局与学生活动的融合。

(2)一体化教学组团,退台强化精神核心

为在有限的用地中容纳下更多的功能用房,南北校区5栋主体教学用房的东、西侧串联起来,分别形成一体化的“S”型、“U”型布局教学组团。建筑东、西侧连接体布置教师备课室、年级办公室、卫生间、设备用法等教学辅助用房,集约化也成为本案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县博物馆建筑高度16 m,新建教学楼建筑高度24 m。建筑形体上,南北校区建筑组团均以县博物馆为中心逐层退台,配合立面铝单板线条渐进的方向性,将区域视觉中心推向博物馆(图3),以此达到形体上的外部融合。师生们在校园开展各类室外活动时,南北校区分别朝向博物馆较大的退台屋面成为首选。因为刚好越过树木的屋面高度,在体验活泼开放的室外空间时,博物馆也成为标志性打卡背景存在。

图3 建筑退台导向视觉中心

(3)垂直校园,融合内部矛盾

由于用地进深受限,根据《福州市规划管理规定》及《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的退距要求排布教学用房,极限状态下只能设置五栋教学用房,难以将行政办公、图书馆、报告厅等功能独栋设置。此时引入“垂直校园”概念,打破常规校园功能布局,如利用建筑中靠近操场空间布置报告厅;层数超过四层用房作为行政办公层;底层架空平台下设置风雨跑道等。以此方式将一系列重要功能穿插于一体化教学组团的各处,教学基本功能与辅助功能交互多层退台绿化,组成多维共生的垂直校园,如图4所示。

图4 垂直校园平台

(4)多种细节设计,低姿态融合场所精神

形体上,在周边建筑互相对峙抗衡的环境中,提取县博物馆球形元素,将新建教学用房形体的转角处理成半径1.2 m的圆弧。谦和的姿态,低调圆润形体,在文教区中调和了矛盾,达到与县博物馆统一风格的目的。项目建成后校方反馈常有群众认为新校园与县博物馆为同一个项目的一二期,如图5所示。

图5 新校园低姿态融合文教区

材质及色彩设计上,在多次踏勘场地后,设计团队便萌生提取闽都民俗园的当地闽派建筑灰瓦,及县博物馆现代主义建筑金属、玻璃等元素进行新演绎的想法。在新校园外立面,同时采用三色混拼劈开砖及银灰色铝单板分别运用于外墙装饰及空调挑板装饰,使功能和美观双重结合。劈开砖采用传统240 mm×52 mm×11 mm规格,按7∶2∶1的比例,由浅到深由工人现场混合拼贴,铝单板选择低反射哑光浅灰色铝板成品安装,试图在融合博物馆的同时,将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相融合。

以上阐述,均在融合空间场所精神核心的原则,结合用地实际条件,采用多种设计手法,运用空间织补[2]手段,使校园与周边建筑在空间虚实上,实现有序退让百米高层住区、衔接乡村聚落,实现低姿态融合的过程。

3 校园空间融合城乡空间——空间织补

3.1 城乡空间织补

沿东西方向,充分利用南北校区教学组团的3个内庭院开合,引导城市与乡村通过校园空间达到视线上的双向交织、居民生活与教学活动在行为上的融合(图6);沿南北方向,南北校区分别朝向县博物馆、昙石山中学交界处。围墙相比于朝向车行道路一侧,更加通透,双向衔接外部视觉空间,互相借景完成空间绿化、视觉共享。

图6 校园双向交织、空间共享

除了在空间高度及空间渗透上,校园建筑在场所内形成空间共享外,上位规划中新城文教区的集中,使在其中的闽侯第二实验小学、县博物馆、闽都民俗园、昙石山中学等文教建筑在教学教育资源共享上,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在本案建成投入运行后便达到一个顶峰。可以说,闽侯第二实验小学项目成功地担当了城乡间的“融”媒介的作用。县博物馆、闽都民俗园成为中学、小学的教育基地,学生也成为小义务讲解员,为它们提供志愿服务。

除建筑布局上充分尊重县博物馆的核心地位之外,作为文教区内最后一个建设项目,补足区域配套设施的短板势在必行。本案非常规地设置了一个共300个车位、7000 m2的地下室,在满足校园50个停车位基础上,又补充了250个社会停车位供给县博物馆和周边居民免费使用。在县政府协调下,破例在博物馆用地内开设一个车库出入口,从设计、管理上入手保障校园安全。

3.2 校园空间织补

项目立项初期阶段,便考虑到在博物馆用地内插入一个地下通道,为师生提供安全、便捷的连通南北校区的绿色通道。方案阶段引入智能化校园技术,建成运行两年后,实践证明,技术可以提升校园管理效率。

体量生成阶段形成的退台相互串联成连通的绿化活动平台,适应了面向自然、开放学习的教学新模式。造型风格上,延续已建的博物馆和闽都民俗园的文化建筑风格,生成“云石”造型概念;立面材料上,采用银灰色铝单板构件、青砖墙面、中式花格墙,传承了地域建筑特色,如图7所示。

图7 银灰色铝单板构件、青砖墙面

随着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及时间的推移,建筑自身在空间中仍在“生长”。通过设计上城乡空间与校园空间织补的融合、人的活动介入,时间也在共同弥补着空间的断裂。

4 结语

“十四五”规划目标中指出,高质量的发展、城市品质提升,是未来建设的目标,作为有使命感的建筑师,调和城乡空间的“断裂”、织补断裂的城乡空间、创造交互城乡空间的“融”建筑,势在必行。

通过设计实践,笔者在城市设计阶段对城乡的校园建筑设计提出普适性建议:

(1)校园建筑规划用地应完整连续;

(2)建筑总平布局上,应考虑在场所精神引领下区域空间的渗透性、共享性[3];

(3)新城规划,应注重住宅高度层次控制,避免高层住宅形成“山墙”;

(4)立面材质颜色传承地域性特征,协调周边建筑。

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提升我国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使其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大量此类校园空间需要建筑师、规划师一同探索和实践。

图片来源:插图均为作者自绘;建筑摄影:章勇。

猜你喜欢

用地城乡博物馆
博物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露天博物馆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