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利用小骨窗微创手术在治疗脑出血方面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2021-09-18任苏亮

系统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任苏亮

菏泽市中医医院外二科(神经外科),山东菏泽274000

脑出血是临床危急重症,是一种非外伤导致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一般来说,约占脑卒中发病的20%左右。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与患者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血管自然老化等密切相关[1]。而具备以上风险因素的患者,在出现情绪激动或者过度用力等情况时,最容易引发脑出血。脑出血患者出现呕吐、头晕及昏迷等症状时,需要给予积极重视,并有效干预,降低病死率,减少疾病致残率。目前,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法,从传统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讲,对患者颅脑损伤比较大,且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脑出血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针对,目前传统开颅清血肿手术与小骨窗手术对比研究报道比较少的情况,该次研究对该院201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目的是发现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优势和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3.9)岁;发病时间1~23 h,平均(8.9±3.2)h;出血部位:脑室3例,小脑8例,基底节1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6岁,平均(58.8±4.2)岁;发病时间2~22 h,平均(8.2±2.8)h;出血部位:脑室4例,小脑7例,基底节1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中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且对患者实施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排除标准:外伤性脑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其他严重机体病变者;合并其他脑部病变或者肿瘤者;存在沟通障碍或者精神疾病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并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清血肿手术治疗。手术前均采取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进行抗感染治疗。手术前实施全身麻醉,对基底节出血患者,在额颞处取耳弧形切口,小脑、脑室出血者取枕部后正中直切口,在大脑皮层最近处,切开血肿,并实施骨瓣开颅,穿刺到血肿腔,将血肿清除。对于脑室血肿患者,实施脑室血肿清除。手术完毕后,进行止血并常规放置引流管,给予降压药、营养神经药物及抗感染药物治疗,持续进行颅内压监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手术前实施颅脑CT检查,并进行三维立体定位,对颅内出血血肿面积以及与颅骨的距离进行有效测定。实施全身麻醉,根据对照组切口选择方式取6~8 cm切口,并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后,将颅骨充分暴露。使用骨钻钻一个孔,利用铣刀取4 cm长的骨窗,将硬脑膜悬吊后切开。于显微镜注视下,将非功能区皮质和脑沟分开,找到血肿位置,并采用负压吸引方式,将血肿彻底清除干净。观察血肿完全清除后,对术腔进行冲洗,并止血,缝合切口,使用无菌纱布敷贴。术后常规留置血肿腔引流管,给予降压药、营养神经药物及抗感染药物治疗并观察患者脑出血及颅内压情况。

两组均于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两组疗效 显效:颅内血肿彻底清除,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且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颅内血肿彻底清除,见轻微并发症,神经功能影响比较小;无效:脑出血未有效控制,术后存在严重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3.2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 包括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及住院耗时。

1.3.3 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 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I指数评估,前者评分0~42分,神经功能与评分成反比,后者评分0~100分,评分与生活能力成正比[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的73.33%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指标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及住院耗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拔管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比较(±s)

?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和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BI指数评分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比较[(±s),分]

?

3 讨论

脑出血为临床多发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提升[4]。疾病为急性发作,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及致残率,需要在发病时给予积极的诊疗,预防缺氧、缺血性损伤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5]。目前,治疗脑出血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出血量在30 mL以上的患者,一般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成为有效的干预手段。传统颅脑血肿清除术,在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快速清除颅内血肿,解除病灶部位供血及供氧不足情况,有效缓解脑组织损伤所造成的恶性循环,降低脑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6]。但传统手术治疗对患者颅脑损伤比较大,手术中出血量多,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恢复比较慢,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7]。而微创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促使小骨窗微创治疗脑出血手段得以广泛推广。小骨窗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切口小,对颅脑的损伤小,术后更容易恢复。通过小骨窗微创手术,可以快速解除颅内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可促进脑组织水肿程度逐渐降低,还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水平,提升脑灌注压,不仅可有效治疗脑出血,还可预防治疗后脑疝形成[8]。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操作更加简单,且手术时间较短,手术精准定位,可保证视野清晰,在直视下清除颅内血肿或者有效止血,可有效减轻对颅内组织的损伤[9]。防止切口过大对患者脑内血管以及重要功能区组织的损伤,保留正常的脑组织。并且小骨窗微创手术完成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止血,有效减轻脑神经的压迫,快速缓解患者脑出血症状,防止疾病进一步的进展[10]。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的73.33%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0%明显更高(P<0.05)。 这与文奎[7]的研究中,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有效率92.68%有较高的一致性,充分证实了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与对照组指标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及住院耗时都比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低,BI指数评分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从手术治疗有效率、手术指标及预后指标、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可见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传统开颅手术,这与小骨窗微创手术创伤小,定位准确,可迅速清除血肿以及预后好等优势密切相关。从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来讲,可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对患者脑内血管及脑组织的损伤,但仍可保持对血肿位置的准确定位,并有效清除血肿。手术中出血量比较少,手术完成后,小切口可尽早愈合,患者可尽快出院[11-13]。而患者神经功能受到的影响比较小,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有效的恢复,提升了患者疾病远期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小骨窗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可通过小切口,准确定位血肿位置,并有效清除,达到治疗脑出血的效果。手术时间短,对患者颅内组织及神经、血管的影响都比较小,出血量少,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而手术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及损伤小的优势,也可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保证其远期恢复效果。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应用效果好,对预后影响大,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